素描是一項美術藝術,在藝術院校是一項重點課程,論文介紹了在素描教學上一些院校的探索,例如跨專業授課,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對不同專業的的人才進行藝術培養,使得素描教學更加準確。
《美術學報》主要登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幾十專業的學術論文和圖片。對美術、設計、史論的實踐和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是廣東省介紹美術作品,印制彩色插頁最多的學報。全部為彩色圖版,共80P,用進口雙面銅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達到很高的專業水準,是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極好的學術參考資料。中文核心期刊(2011)。
素描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造型意識和審美能力,是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同其他課程一樣,目的都是通過自身的教學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素描課程通常開設于大學一年級上學期,是專業基礎中的基礎,其教學的成敗對隨后幾年大學教育意義重大。正因為這個原因,藝術設計院校對素描課程的教學向來非常重視,希望通過優秀的基礎教學為接下來的專業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一些院校會選用專業素養較高的教師來承擔素描課程教學,不僅如此,還會在教師的專業背景、能力特長、社會閱歷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具有相近專業背景的教師去教授相關專業的素描課,并且教師相對固定,以期通過長時間的教學,發揮教師的優勢和能動性,深刻扎實地吃透專業培養目標,進而把準素描教學目標的脈搏,做到素描為專業課服務,素描教學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這是目前占多數的一種形式,即“教師與專業對口”。此外,與之對應地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就是讓教師擔任不同專業方向的素描教學,每學年或每學期輪換,目的是利用跨專業授課,形成一種橫向比較,從而分辨出每個專業素描教學的目標,即“教師與專業交叉”,也可稱為“跨專業授課”。這種形式也占有一定比例。這兩種形式對實現素描教學目標到底成效如何?
筆者調研了一些藝術設計院校,發現跨專業授課對找準藝術設計院校素描教學目標更加有效,作用更明顯。這種結果令人驚異,因為“教師與專業對口”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是高校最主要的方式,為什么教學效果卻不如“跨專業授課”模式?筆者在與各校素描教師就教學目標定位問題進行交流時發現,在一些“教師與專業對口”模式的學校,教師對所授專業的素描教學目標認識是清晰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教師長期教授同一專業,在對專業教學目標熟悉之后,往往對時代性、發展性關注不夠,不能與時俱進地提升新認識和新定位。其二,由于教師專業背景與所授專業的相近,難以形成引發兩者間互為進步的刺激因素。其三,教師對其他專業不了解,無法形成宏觀上的專業比較,難以凸顯所授專業的特點,難以區分所授專業和其他專業的差別。其四,教師沒有建立對整個藝術設計專業群宏觀的、完整的認識,不利于專業群發展,不利于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發展。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教師與專業對口”模式的教學效果。反觀“跨專業授課”模式,卻有許多有益的地方,對藝術設計院校素描基礎教學和管理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其他課程教學也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第一,跨專業授課,打破了“專業近親”教學的模式,建立了創新教學的新思路,創造了有利于教學發展的可能性。首先,跨專業授課的方式,改變了以往由專業相近教師教授同一專業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管理思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體現了教學改革創新勇于突破、與時俱進的思想。這種思想,有利于包括素描在內的所有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圍繞教學的各項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地開展,有利于專業建設優勢、高效的發展。其次,這種思想中所具有的教學創新改革意識,會創造許多機會和可能性,使教學處在一個嶄新、活躍的新平臺,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富有朝氣,時時迸發火花、激發靈感,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創造新條件、新機遇。最后,這種思想適應時代對專業的要求,適應社會對學校的要求,具有先進性、可持續性、可發展性,具有新時期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值得研究和學習,值得提倡和推廣。
第二,跨專業授課,促使教師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深入認識和理解,從而對整個藝術設計群建立起宏觀、完整的認識,有利于專業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教學培養的方向,重點解決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學校的所有教學工作、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培養該目標開展的。教師只有認真、深刻地吃透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才有正確方向的指引,才有可能實現好的教學效果,才有可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知識、技能都符合規劃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可以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教師教學的“指南針”,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指導依據,教師的教學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由于跨專業授課,促使教師對所任教的每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深入地認識和學習,再經過具體的實際教學驗證,其對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會理解得更加深刻扎實。教師會自然而然對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群的認識和理解更加全面、更有高度,能很好地建立起專業間的橫向聯系,發現專業之間互通性、共生性的要素,以及專業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將專業知識打通。在此基礎上,教師有了難得的認識高度和有效的比較視角,將更易于把握各專業教學目標中最具特點的要素。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