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梳理拉丁美洲國家文學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的歷史脈絡,重點介紹20世紀80年代和當今翻譯出版的兩大高潮及其成果,闡述不同時期譯介工作的特征,通過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翻譯出版拉美文學作品的數量和特色,說明拉美文學在中國譯介、推廣以及讀者接受方面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新聞傳播 發表時間:2021-03-23《新聞傳播》旨在通過刊登論文、剖析實例、交流經驗、溝通信息,提高新聞隊伍素質,促進新聞事業發展,繁榮新聞學術研究,為新聞信息傳播類專業院校師生、新聞理論研究者和新聞從業人員及新聞愛好者,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汲取當今業界新鮮的理念、咨詢與實踐經驗,提供了巨大而堅實的平臺,更為全國業界人士發表學術成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關鍵詞】 拉美文學;譯介出版;馬爾克斯
一、1949年前的“星星之火”
拉美文學類圖書在我國翻譯出版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有體系地逐步展開的。當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也有人零星翻譯過拉美的文學作品。茅盾撰寫的《巴西文學家的一本小說》發表在1921年2月的《小說月報》上,第一次將拉美文學介紹到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翻譯成中文的拉美文學作品是魯本·達里奧 (Rubén Darío) 的名作《女王瑪勃的面網》,譯者也是茅盾。彼時編選譯介的拉美文學作品幾乎都是從英語或者俄語轉譯過來的。
二、50—70年代對拉美文學的重視
1952 年國內高校設立西班牙語專業后,西語人才的培養為拉美文學譯介奠定了基礎,從西葡語直接翻譯過來的作品越來越多。其中1949至1979年30年間翻譯出版的拉美文學作品共 75 部,涵蓋古巴、智利、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海地、阿根廷、秘魯、洪都拉斯、烏拉圭、巴拉圭、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 18 個國家。翻譯出版最多的是古巴文學作品 (13種),其他國家作品的翻譯按數量排一次是:智利 (10 種)、巴西 (9 種)、阿根廷 (8種)、墨西哥 (6種) 等。其中直接從西葡語原文翻譯的超過半數,其余則主要從俄文、法文和英文轉譯而來。這期間對拉美古典文學關注較少,對20世紀當代文學譯介較多。譯介的作品以反帝反殖的主題占多數,當代的現實主義作品占主流。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間只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2部拉美文學作品,分別是 1974 年的“內參讀物”《點燃朝霞的人們》和1976年3月公開出版的《青銅的種族》。因此上述拉美文學作品的譯介是集中在1949年—1965年間和1977 年—1979年。
三、80年代的“熱鬧”與90年代的“寂寥”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進入80年代,拉美文學的譯介出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80和90年代雖然是緊挨著的20年,但前10年和后10年文學出版的境況卻十分不同。由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的荒廢,使得 80 年代人們對知識的渴望異常強烈,圖書出版迅猛發展,包括拉美文學在內的外國文學類圖書受到讀者熱烈歡迎。但到了 90 年代,隨著全國將經濟發展放到中心位置,文化及其相關產業被邊緣化,加之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組織,版權問題凸顯出來,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出現蕭條,拉美文學自然也不例外。
(一) 80—90年代拉美文學的“熱鬧”
與過去30年相比,拉美文學翻譯出版的圖書數量大幅增漲,總計約194部。其中在80年代出版了118部,90 年代 76部。作品的來源國按翻譯的數量依次是:墨西哥(29 部)、巴西 (27 部)、智利 (24 部)、哥倫比亞 (23 部)、阿根廷 (19部)、秘魯 (16部)、古巴 (8部);涉及的作家按作品翻譯的數量列舉,分別是:加西亞·馬爾克斯 (14 部),巴爾加斯·略薩 (11 部),富恩特斯 (5 部),亞馬多 (11部),聶魯達 (7部),何塞·多諾索 (7 部),博爾赫斯 (4部)。這些作家中翻譯出版過略薩和博爾赫斯全集。20世紀80年代除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性特點以外,拉美文學大量譯入漢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馬爾克斯并非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拉美作家,但中國人卻是從他開始廣泛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他被詳細地介紹到中國。借著馬爾克斯獲得諾獎的轟動效應,在翻譯界、文學評論界以及當時的中國文學創作界,《百年孤獨》、“文學爆炸”、魔幻現實主義都是紅極一時的字眼。另外,1979年中國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成立,在80 年代定期召開年會,將全國的拉美文學專家、翻譯家聚集到一起,圍繞確定的主題,會員撰寫并宣讀論文。有諾獎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拉動效應,整個80年代都是拉美文學的鼎盛年代,直至今天中國讀者熟悉和鐘愛的這位大師的作品還是那個時代的譯本。
(二) 90年代拉美文學的“寂寥”
如前文所述,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社會都全力以赴發展經濟,文學被邊緣化,拉美文學因而也逐漸“退燒”。1990—1999 年間出版的 76 種拉美文學譯著中,有 2/3來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屬于該社自1987年開始出版的 “拉美文學叢書”。出現如此大的衰退除了中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還遇到了購買國外版權問題。1992 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在此之前,國內出版的外國文學圖書都不購買國外版權,只需找來外文書,約譯者翻譯成漢語即可出版。加入版權公約后,國內出版社一時很難適應國際化運作的出版模式,且真正做到與世界接軌也需要時間,因此1992年后直到世紀末外國文學出版都是處在調整階段。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拉美文學翻譯出版在90年代曾一度不太景氣。
四、新世紀拉美文學譯介出版
進入新世紀,拉美文學圖書翻譯出版的種類快速增加。2000 年至今 20 年的時間里約有 350 部拉美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其中部分圖書是對以前資源的重組或者重譯,但縱使不將這部分圖書計算在內,發展速度依然驚人。如今出版社已經適應國際化的運作模式,侵權行為越來越少,但國內出版社之間競爭卻日趨激烈。2005 年以后,隨著民營資本進入出版業,競爭則更加慘烈。這種競爭既表現在購買國外版權方面,也有國內營銷發行方面的。以《百年孤獨》為例,出版商以巨資購買了版權,在巨資的轟動效應下,使這部小說自80年代以來在中國讀者中產生的熱量再次爆發出來,將新譯版頂到了圖書暢銷榜的首位,學術界關于新老譯本的對比研究,更壯大了這部經典作品在中國的聲威。當然,這也可以說是80年代“拉美文學熱”產生的余波的延續和擴大。
(一) 最暢銷的圖書
迄今為止,拉美文學類最暢銷的書是新譯版《百年孤獨》,從2011年9月出版發行到2020年底9年間,開卷顯示銷售量約 300 萬冊。該數字不包含網上書店的銷售數量。如果按網店銷售數量是地面店的1/4到1/3的大概比率計算,《百年孤獨》總銷量在400萬冊上下。從出版至今這本小說一直處在暢銷圖書榜的前10位,是近年在榜時間最長的文藝類圖書。
(二) 其他拉美文學圖書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他的書銷售情況卻不樂觀。略薩的小說在中國出版發行時正值略薩獲諾貝爾獎之際,且2011年作家本人還來中國訪問,參加了文學界和翻譯界的系列活動,可是那些漢譯版的書銷售卻不樂觀。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其他代表作家像胡里奧·科塔薩爾的《跳房子》《萬火歸一》《動物寓言集》《游戲的終結》以及富恩特斯的《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墨西哥的五個太陽》《最明凈的地區》等圖書銷售也都很一般。
結語
近年,雖然拉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可謂如火如荼,也不乏廣受歡迎的暢銷書,但實際上中國讀者對拉美文學的認識還不夠,除前文述及的幾位著名作家作品,其他大量的譯著幾乎都是借助作品在英美銷售的影響力來增加其在中國市場上的聲譽,以此拉動銷售。外文圖書的譯介理論上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選擇文本→譯者翻譯→編輯出版 →讀者閱讀→評論→接受→再評論……→再接受,而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譯者交稿、出版社編輯出版,讀者看完一個周期就算結束。其實事情到此并未結束,“評論” 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針對作品、作者展開的文學評論是推動作品翻譯出版和讀者廣泛接受的動力,同時也是中外文學、文化交流很好的方式。讀者通過文學評論獲得對作品、作者以及相關文化全面、深入的認識,增強接受和借鑒外來文明成果的能力。當然,出版社在這其中也應當肩負起宣傳作品、引領讀者閱讀的責任,與譯者、研究者、讀者一起參與到翻譯、閱讀和評論的過程中,以此有效拉動圖書的銷售,讓更多讀者認識、了解拉美文學和文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