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英美文學是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英美文學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英美文學基本理論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中西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人文思想。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意義,之后從四個方面分析了高校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原因,接著討論高校教育中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最后探討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的措施。
本文源自林麗穎, 文學教育(下) 發表時間:2021-06-16
關鍵詞:英美文學 教學 人文思想
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不僅僅是高校英語教學當中的主要教學內容,同樣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滲透的主要課程。由此可見,它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根據調查,現代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學生在教學課堂中并不能得到全面發展。在實際的英美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比較少,學生的學習素養也需要提高。在英美文課程,很多教師依然還在運用灌輸式方法很難激發起學生對人文思想提起興趣。因此,高校想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高校教育中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意義
英美文學是高校英語教學當中的選修課程,這門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人文素養。教師通過閱讀、聽力、寫作去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在分析、欣賞英美文學原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學生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不僅可以獲得很多英語語言知識還可以了解到豐富的語言背景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和我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學生和世界的聯系可以更加的密切。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英語交流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交流模式。有一部分學生只有在學習西方歷史和西方文化時,在把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比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把優秀的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更好的融合到一起。
二.高校教育中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原因
(一)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根據調查,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都沒有很好的認知。尤其在英美文學教育當中,教師比較注重西方文化的傳播和講解,忽略了我國本土文化的學習,這種現象在英語專業學生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有個別學生對于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西方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更先進,一味地崇尚西方文化。這種錯誤的觀點給弘揚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是不存在新舊之分,在本質上沒有什么沖突。所以,開展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二)外國文化的沖擊,使學生的道德思想也發生變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弘揚傳統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國外文化和影視作品在大學生當中迅速傳播。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外國文化已經逐漸地滲透到了大學生的思想當中,導致了一些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個別學生對于西方節日重視度遠遠超過了中國傳統節日,尤其是在圣誕節、萬圣節這些節日中很多學生會組織一些活動來慶祝,但是對于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和中秋節卻不過問。因此高校開展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
(三)注重語言本身,缺少情感滲透
很多高校教師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理解存在著偏差,他們認為英美文學教學就是為了挺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閱讀、語法、聽力教學當中,忽視了學生情感表達這對學生的成長不利。還有一部分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語言知識學習中,忽略了文章的完整性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其次,還有個別教師在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更重視學生的發音,忽略了整篇文章的梳理和學習。這些問題是很多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這也能反映出我國英美文學教學當中存在著很多教學問題。
(四)教學方式落后,削弱課堂效能
高校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還存在著教育方法比較落后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很多高校英語課程的課表安排不合理,專業課程比較少很多學生都無法在有限的課堂上提高自身學習質量;第二方面,在課堂上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不論是從教學資源選擇還是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并沒有按照教育部門對現代大學生的要求來做。
三.高校教育中開展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
(一)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傳承性。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可以深度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精髓,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有效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了很多道德理論知識。在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可以深入研究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論知識,對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把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課堂中,是高校英語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學生在英美文學教學中不僅可以學習到西方文化,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民族榮譽感。
四.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的措施
(一)把人文思想與教學目標相結合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包含著" 治國、修身、養性、為民"等方面的道德理論。我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和民族責任感。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對英美文學教學有自己的看法。為了保證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可以順利完成,教師首先要制定教學目標,其次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劃分。在對教材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教師還要把教學目標和人文思想教育結合到一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領悟到英美文學教學的意義,對自身的人文思想得到相應的提高。比如說在學習 《文藝復興時代》當中《威廉莎士比亞》這節課,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些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我國經典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非常的相似,在英美文學教學當中融合一些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創新教學方法
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當中有非常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講解課程當中的作品時首先要先去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很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達每一個時期的文學特點,也就是說這些作品都是當時時期的一個社會縮影,教師在講解作品的時候要先介紹好當時的社會背景。教師在講解的過程當中首先讓學生先去欣賞作品,讓學生可以主動的鑒賞教材當中的作品。學生在鑒賞過程當中會遇到不同問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這時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在文化講解時還需要對人文思想進行講解,把人文思想和教學內容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可以了解人文思想的重要性。比如說教師在講解 《紅玫瑰》這首詩歌的時候。首先要講解這首歌創作背景,這首詩歌創作于浪漫主義時期(1972-1832) 浪漫主義一方面倡導“回到中世紀”,在建筑領域與哥特式建筑相聯系,因此,浪漫主義思潮又稱之為哥特復興思潮。讓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個簡單地了解然后在對詩歌進行系統化的分析。
(三)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
高校英美文學教學對學生的有著很好地教育功能,教師作為傳授文化的使者教師需要做到言傳身教。言傳身教是對教師的素養和品德修養考核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工作中不斷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提高自身形象這樣才能在英語教學中發揮出作用。和初中和高中學生不同的是,高校的學生已經屬于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這個階段的學生比高中階段的學生要成熟很多,教師單單只靠自己的言語去教育學生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來說可能不會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很多大學教師的素質考核可能會高于文化考核,大多數比較受學生歡迎地教師都是因為他們的自身魅力,并且他們對學生的影響力比較大。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地去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文知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還可以提高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和說服力。高校的教育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太對和學習態度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在工作中高校教育者需要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要多看古代古典文化搞清楚古代的發展史,要先了解歷史了解當時朝代的文化背景才能領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比較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理解,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觀點去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結合在一起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思想。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三觀和思想品德養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去約束大學生的行為舉止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約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社會并且要有積極向上的思想態度。
綜上所述,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教材內容,把人文思想和教學內容結合到一起。英美文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有很大的關聯,這些信息對于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教師一定要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系統化分析,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