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經濟學認為,外語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可以促進對外語的投入,外語的發展水平反過來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山西在轉型過程中一直力圖推動區域對外經濟的發展,促進對外開放,為此急需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外語人才,這與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有直接聯系。當前,山西高校外語教學在語種架構、課程設置及就業渠道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在山西開放發展過程中,高校外語教學應科學規劃語種、靈活設置課程,拓寬就業渠道,從而使外語教學真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
推薦:《山東外語教學》(雙月刊)1980年創刊,是山東省教育廳主管、山東師范大學主辦、全國為數不多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外國語類學術性理論期刊。辦刊宗旨是為國內外外語工作者交流經驗,發表教學科研成果,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園地,主要讀者對象為外語教學研究翻譯工作者,大學生、研究生及相應水平的外語學習、工作者。
關鍵詞:山西開放發展;高校外語教學;語言經濟學;語種架構;課程設置;就業渠道
語言作為人力資本,是影響勞動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語言的功能已經開始滲透到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語言與經濟的聯系也愈加密切。很多國家和地區把教育看作促進經濟發展的第二元素,認為無論是個人對外語學習的決策問題,還是國家語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甚至整個社會語言的變遷,都與經濟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152家單位(企業)和9所高校的36個專業499名學生的調查,分析山西開放發展內外聯動與高校外語教育的聯系及山西高校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策略。
一、山西開放發展內外聯動與高校外語教學的聯系
近年來,為構建開放經濟新機制,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提升創新能力和實體經濟發展活力,山西省力圖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傾力推進轉型發展,鼓勵各產業吸引外資,完善開放平臺,但轉型過程困難重重,經營理念與模式相對封閉,特別是很多企業在試圖涉外過程中,由于交流障礙、信息溝通不及時等原因,導致很多項目無疾而終。當前,與山西省合作的企業大多局限于發展重工業和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如南非、蒙古、葡語國家,很多科技、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與山西省合作不多,使得山西難以擺脫轉型乏力的困境。外語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山西省急需外語作為橋梁來支持和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但研究表明,當前山西省外語教學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與需求,長期以來,全省經濟增長缺乏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涉外企業較少,涉外人才輸入輸出都相對落后。全省僅有4所高校有兩個語種以上專業,3所院校開設有兩門以上語種作為外語專業二外課程;參與調查的學生中,97.19%所學語種為英語,7.82%為日語,不到2%為其他語種,小語種人才供不應求,有些在校學生或者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導游或者接待之類難度較小的工作,工作中也會表現出禮儀、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欠缺。因此,作為培養外語人才的搖籃,高校外語教育的發展對山西的內外聯動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二、高校外語教學在山西開放發展內外聯動影響下存在的問題
(一)語種架構單一山西高校關于語種設置存在普遍“誤區”:英語教學即代表了外語教學,省內90%以上的院校只設置英語專業,個別院校增添日語作為二外,鮮少設置法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據統計,全省含8所獨立學院在內共26所本科院校中,25所院校設有英語專業,7所院校設有商務或經貿類英語,3所醫藥類院校設有醫學英語。除山西大學有英、日、俄、法、德五個語種專業外,另有4所院校僅有英、日兩個語種專業,大學外語教學以英語為主,對小語種普遍重視不夠。這樣的語種架構遠遠不能滿足山西省對外經濟工作需求。調查顯示,僅有61.18%的企業單位表示現有員工的外語能力能滿足其工作需求。而91.45%的企業(單位)負責人及87.3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其他語種,供大家選擇其作為大學外語課程學習,而非僅限于英語。
(二)課程設置盲目隨著高校外語改革的深入,一些院校結合市場需求開設文秘、經貿、商務類外語專業或課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某一門學科的實用性,大量設置并擴大這些課程的比重,而盲目壓縮語言、文學等基礎課程的比重,就容易走極端,導致很多實用性課程洶涌而來,而最終導致原有的優勢學科不能正常發展,新設學科又缺乏經驗及師資,教學方向走偏。長此以往,學生最后學到的外語相關知識必定松散,基礎薄弱,反而不利于學生外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在省內的一些涉外活動中,參與實踐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基本功不扎實,缺乏相應的人文素養,學用脫節。此外,課程設置的盲目還體現為對教材的盲目選擇與更迭,調查表明,不少教師認為目前大外教學片面看重課本的影響力,在教材選擇上“常換常新”的現象一度存在。
(三)就業渠道不暢外語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翻譯、導游、教學或留學幾方面,面比較窄。調查發現,山西省僅有部分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有實習鍛煉機會,外語類學生(師范類院校除外)基本是自主實習,選擇面有限,很難接觸到真正的涉外工作環境,學生對將來就業定位不清、缺少規劃。山西省企業大多以加工業為主,尤其是體制、觀念落后的中小企業,處于生存的邊緣,對外語人才也處于低需求狀態,這使得外語畢業生的就業空間縮小。此外,在歷年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招考中,外語專業的畢業生能考的部門非常有限。目前,各院校雖已開始探索“校企合作”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但在外語教學方面,實際推動外語教學與企業、政府合作的院校還不多,在實驗實訓基地合作方面也鮮少與涉外企業長期合作。
三、高校外語教學在山西開放發展內外聯動背景下的改進策略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山西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方案》指出,要重點發展如文化旅游等現代產業體系。這一戰略為山西的對外開放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而開放,首先離不開對外交流所需的外語人才。調整外語教學政策,促進外語教學改革,發揮高校外語創新能力,從而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發揮服務社會的智力優勢,政府及高校都責無旁貸。具體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科學規劃語種面對山西省對各語種人才的明顯需求,政府應高度重視外語教學發展,不僅應將外語教學納入山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更要納入山西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議題,鼓勵并支持高校將外語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并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王雪梅認為,外語學科設置要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在了解國內外相關發展趨勢的前提下,關注學生外語學習認知特點和有效教學銜接,融合各人文學科的不同視角,強調本土性、國際化、跨學科及超學科的研究意識。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對高校的外語教學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各院校的大學外語教學開設其他通用語種,從而使高校逐步改變外語教育單一化模式的現狀,并為各語種教師提供交流、培訓學習的平臺,如通過校際交流等途徑到相應國家高校進修,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和教學水平。政府還應加大投資力度,有針對性、分期分批、循序漸進地強化師資建設,培養從小學到大學的各語種教師。如可在師范類院校設置針對中小學教學的多語種師資班,在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針對本科教學的多語種研究生班,推動發展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條龍”的多語種教學體系,使學生從小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制定相關政策,要求學生從初中起必修兩門外語。在此,可參照美國大力發展“關鍵語言”的外語教育政策。如其2005年發布的《國家外語能力行動倡議書》和2006年出臺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力爭培養多語種人才,增進對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改善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可參照法國在法律法規方面對外語教學的支持,如法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掌握法語以及學習另外兩門語言是教學基本目標的組成部分〔4〕。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外語教學模式(曾是煤炭資源大區,后成功轉型)更值得借鑒:從小學開始,學生對外語選擇有8種,初中升至16種,而在高中會考時語種選擇達40余種,并結合本地區經濟需要(地理位置臨近德國),著重發展德語教學,從初中開始,保證學生掌握母語之外的兩門外語。
(二)靈活設置課程在專業及課程設置方面,應避免“一刀切”,針對不同專業設置不同教學計劃及課時安排。首先,在實際課時安排與“統一規定”沖突的情況下,應根據實際需求做相應調整,如為零基礎的小語種學習則可放寬學時限制。其次,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與人交流,而在涉外交流中必然會涉及到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等層面,因此,外語教學應堅持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最終教學目標,始終以外語基礎課程為中心,將有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整合起來,以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各類課程與外語各科形成協同效應。在大學外語的具體課程設置中,應該有一線教師參與到課程設置的全過程。各學校應針對不同專業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適當減少或增加課時及語種甚至學習年限。如醫科類院校可結合山西省的援非醫療項目設置醫療法語課程。而財經類院校,可安排德語、法語、蒙古語等語種,與山西省的對外合作項目相對接。此外,就大學外語而言,雖然各專業只有前兩年有外語課,但課程結束后,學校可以通過安排慕課或者師生定期會面等形式,使學生能夠進行后續學習。同時,應適當選擇教材,并避免過于頻繁更換。文秋芳曾在2001年4月舉行的中國英語專業教學與教材國際研討會上指出,課本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除了一套成熟的教程,適應學習群體的需求,和語言教學目標相吻合,還要重視教學與學習手段的改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關鍵,但更要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如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互動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及多媒體教學等,以利于教師將所教內容講深講透,促進外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能力和需求,分級教學,分層選取教學資料,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
(三)深度拓寬就業渠道2018年以來,山西省政府與C9高校聯盟的戰略合作逐步深入。在此環境下,拓寬教學平臺,產教結合,開展“訂單式”教學是山西省高校外語教學面臨的一大挑戰。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政府及各高校的高瞻遠矚和廣大教師的團結支持。本研究參與調查的學生中,96.81%表示希望能在大學期間到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進行實習。《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指出:“由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培養復合型的外語專業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語專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求。首先,在內外聯動中,政府應用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彎道超車”,為各高校外語人才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從中學到高校設立除英語外的常用語種專業,使高校畢業生能夠發揮所長,成為未來外語教育的儲備力量;進一步鼓勵并大力支持外企引入,并鼓勵支持現有企業,包括涉外活動(如平遙國際電影節等),與高校進行有組織、有規模的合作;在各類公考中,將外語專業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招考不應有對外語人才的專業限制。其次,各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鼓勵支持外語系部積極推動與外語相關的“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當前,山西省有太原理工大學與山西建投、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與山西省建合作實現了“訂單式”外語人才培養,為學生拓寬了實習及就業渠道;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與山西省衛健委的援非醫療項目進行的“校政合作”法語培訓,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學習動力。各校借鑒這些經驗,將教學計劃與社會需求、服務社會相結合,與事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相結合,促進各院校外語專業學生與國外院校學生交流,真正促進不同背景學生的溝通交流,推動本地區的人才輸入和輸出。總之,山西省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推動內外聯動的進程,山西應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拓展思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而愈加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需要外語作為橋梁,外語水平的提高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在小學即開設外語課程、注意從小學到大學的多語種人才培養、鼓勵國際教育交流,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經驗。從政府部門到高校都應積極創造多元的外語學習環境,推動外語教學真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
參考文獻:
〔1〕張衛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5.
〔2〕王雪梅.對國家戰略視角下外語學科發展規劃的思考〔J〕.中國外語,2017,(5):29-37.
〔3〕李婭玲.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2.
〔4〕王克非.國外外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5〕汪丁丁.語言的經濟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1,(6):86-9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