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改革和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亟待謀求創新,與新時代發展環境相適應,而這即需要摒棄傳統思想、落后模式,引入并應用新的教學方法,以茶文化思維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創新與發展,引導學生在文化思維教學中增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習得知識、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深受優良文化的熏陶,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積極價值理念,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付出個人努力。本文擬首先論述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茶文化的必要性,其次對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最后立足實際情況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著力構建起基于茶文化思維的優質英語課堂。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鄧艷, 福建茶葉 發表時間:2021-11-16
現如今,現代教學體系積極追求創新,作為傳播語言知識、灌輸文化思維的有效途徑,大學英語教育肩負著傳授知識、培養英語人才的重任,應加強對學生發展需求、社會應用需求的有效滿足,在順應教育變革趨勢的基礎上選取健康積極的文化元素。若在日常教學中靈活合理地融入茶文化思維,不僅有助于豐富教學元素,還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英語表達技能的同時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使其精神思維得到升華與發展。
1 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構建基于茶文化思維的大學英語課堂是當前一大趨勢,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合理地融入茶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及其素材,既有助于擴大學生視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熱情和能動性,也有助于營造濃烈的課堂氛圍,更容易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此外,也要引導學生從文化的層面認識和學習英語,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嚴謹合理的文化思維,有助于學生在各類文化沖擊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價值理念,提高是非明辨能力,使得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2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英語是各專業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很多教師緊隨時代發展和教育體系變革,靈活合理地采取合適的方法開展教學,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研究成果,不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有一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構建起高效優質的課堂,概括來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下述問題。第一,過度強調知識技能的灌輸,缺乏文化的融入。很多教師受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單詞、句式、語法等知識技能的講授和灌輸,鮮少向學生講授文化知識,缺乏精神傳遞,不利于學生理解文字背后隱藏的深層次涵義,比如特定習俗、文化理念。第二,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相當一部分大學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處于“霸主”地位,全程滔滔不絕向學生傳遞知識,未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教學準則,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3 基于茶文化思維的英語課堂構建策略
3.1 詮釋茶文化內涵,構筑英語教學新機制
大學英語教學面向的群體主要是具有一定英語基礎且積累大量英文詞匯的學生,他們均掌握了基本的交流技能。大學英語教材中的知識要點比較淺顯,一般只涉及到英語單詞的發音、特定句式的表達以及交流技能,不僅難以開展深層次教學,也不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若想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任務靈活合理地融入文化思維及思想理念,構筑起有別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新機制,加強對學生訴求的合理滿足,注重挖掘學生的文化潛能,促其在文化熏陶中升華境界、提升自我。
中西方文化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在“茶文化” 方面亦是如此,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對比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深入認識茶文化內涵,由此增進對文化的理解。譬如,中國的茶豐富多樣,品種豐富,包括紅茶(Black Tea)、碧螺春(Green Spiral)、龍井茶(Dragon Well Tea)等多種茶葉,而西方國家的茶葉多源于中國,他們選取了其比較喜歡的茶種,譬如紅茶,大約在17世紀中期,西方國家引入了我國福建出產的正山小種(中國紅茶的一種),不過由于其顏色較深,呈黑色,所以,西方國家將其稱作為“Black Tea”。另外,中西方的飲茶習慣、飲茶流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向學生闡述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認識到西方的茶源于中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豐富學生的情感。
3.2 以茶文化為翻譯素材,促進學生掌握翻譯技巧
我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很多國家的民眾都養成了飲茶的習慣,甚至有的國家將飲茶品茗視為一種藝術行為。在英語課堂中引入茶文化,既需要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及特征,也需要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茶文化翻譯技巧,由此使得學生在準確把握英文知識結構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準確理解特定文化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對關于“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翻譯,鼓勵學生之間深入交流、彼此評價,增進對茶文化知識的理解并掌握更多的翻譯技巧,可要求學生翻譯如下內容: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度,也是一個禮儀之邦。每當客人來訪都需要泡茶給客人喝。奉茶期間,主人需要仔細留意客人的茶杯里的茶量。通常,若是用茶杯泡的茶,在茶喝完一半之后就應該加開水,這樣,茶杯就一直都是滿的,茶的芳香也得以保留。”
譯文: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and also a land of ceremony anddecorum.In the course of serving tea, the host shouldtake careful note of how much water remains in the guests' cups.Usually, if the tea is madein a teacup,boiling water should be added into the cup when half of the tea in it has beenconsumed; and thus the cup is kept flled and the tea retains the same bouquet.
在此翻譯中,“歷史悠久”、“禮儀之邦”、 “奉茶”等詞匯的翻譯對學生的翻譯功底要求比較高,其中,關于“歷史悠久”這個詞,譯文給出了 “time-honored”的精妙翻譯,既能夠凸顯時間之長,也彰顯了其中的榮耀意味。加強以茶文化為翻譯素材的練習,有助于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茶文化思維模式,對提高學生的翻譯技巧大有裨益。
3.3 廣泛涉獵經典名著,擴大學生的茶文化視野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認識到引入茶文化的重要性,并采用各種方法將茶文化融合至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其教學多側重于講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忽略了英語國家關于茶文化的習俗,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
鑒于此,本文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向學生講述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即隨著東方茶葉傳入西方國家,英國上流人士非常喜愛顏色深的東方紅茶,基于此提出了“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四點左右,準備并食用面包、蛋糕配以紅茶等食物,之后,這種飲茶形式逐步演變為貴族人士的社交行為,在此背景下,基于英式下午茶的茶文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引導學生了解茶文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自主辨別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廣泛涉獵經典名著,比如《茶花女》、《洛桑覺寺》等,引導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中理解并領悟英式下午茶的文化習俗特征,不斷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3.4 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大學英語教堂上,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學生占據著重要的主體地位,需要學會和學生之間進行密切友好的交流與互動,鼓勵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積極發言,引導他們充分表達個人意見,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得到發揮。
譬如,在將“茶文化”導入教學內容時,可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個人了解的各國茶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將其知曉的“茶文化”知識與師生分享,這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和能動性,還能夠促進學生在克服自卑、緊張等情緒的同時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英語表達信心,除此之外,還能夠使得學生掌握更多茶文化知識,擴大知識視野。教師也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各組學生針對“茶文化”相關內容展開深入交流,使其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豐富知識與技能,提升文化素養。
大學英語教學既注重人文內涵,也 強調與新時代發展潮流相適應,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并非只傳授知識、技能,也需要向學生們灌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茶文化,引導學生在豐富技能、擴大知識視野的過程中增進對茶文化的了解,逐步樹立起健康積極的價值理念,繼而在提高英語教學成效的基礎上促進新一代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優良文化的傳承者。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