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文化對城市發展的意義和保護城市文化的核心。提出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必須將形式與內涵統一起來,延續城市獨特的文化。
《城市規劃》雜志是國內發行量最大、最權威的城市規劃刊物,先后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多次嘉獎,是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一等獎、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
為一個城市做規劃的時候,無論是發展戰略,或是總體規劃,再或是城市設計,我們總是以解讀一個城市為開始。這種解讀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城市物質環境的解讀,包括城市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路網格局、城市形態等等;另一方面是對城市經濟環境的解讀,包括區域經濟地位、城市經濟水平等等。如果將這兩者喻為解讀城市的兩只眼睛,那么城市文化是解讀城市的第三只眼睛。
一、文化的第三只眼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標志。而城市文化是一個特定的空間發展起來的歷史范疇。—個城市的文化是多樣性與同一性的統一。即使是兩個在建筑風格上極為相似的城市,在本質上也會使在城市中活動的人產生完全不同的社會認知感。因而,除了從物質、經濟這兩只眼睛來研究城市發展動因外,還必須用文化眼來研究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因。
以文化眼解讀城市的另一個原因在全球化經濟影響下,中國本身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以文化眼解讀城市的意義除了了解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因外,也是提煉城市文化精髓,使城市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自身特質的重要手段。
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兩點,以文化作為理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規劃過程中的意義是必須注意保護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性。因此,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在于:
1、保護城市的發展脈絡,使依附于城市物質實體上的城市文化能得以延續;
2、豐富城市的空間和文化,使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城市文化得以互相交融,從而反作用于城市客體,豐富城市的空間和文化;
3、具有教育和回味的作用,使城市居民產生認同感。
三、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原則
城市舊區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之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要保持城市文化的魅力,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續,就有必要保持城市舊區內建筑的"原真性",這是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則。
"原真性"是對舊區建筑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內在統一程度的衡量。保持舊區建筑原真性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歷史、美學等有形的價值,另一方面在這些建筑背后還隱藏著與之價值相關的意義,它是其精神意義的物質載體。因而,舊區建筑等物質實體,如果離開了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的話,就喪失了它們的"原真性",其本身只能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構件。
四、關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方法的觀點
城市向前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是無法遏制的。城市在進行大規模更新時,對如何進行舊城改造,如何保存城市的歷史文化,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是舊城中不斷惡化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是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害怕投資之后得不到回報。
為了打破這樣的僵局,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制定產業導向,極力推進舊城改造的速度。由于政府在舊城改造中為投資者樹立了信心,各大城市的舊城改造速度也超乎想象。然而伴隨這個過程的,是舊城中原本蘊涵著歷史文化意義的大批城市景觀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業性開發和貴族化區域。尤其是大城市,商業化與貴族化趨勢尤為明顯。
因此,由于舊城改造,使得寶貴的城市歷史文化喪失了其原真性。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是城市舊區內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是一種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其結果難免不受到其中某幾個主體的主導和控制。在這些主體中,決策者是政府,利益相關者是直接參與的公眾、企業、業主等,參與者是社會團體、專家等幾類。
政府——政府是城市舊區改造和歷史建筑保護最重要的主體,在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責任是全面發展,不僅是歷史文化保護,還要兼顧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其他問題。
公眾(社會團體)——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主體,實際是指生于此地、長于此地、并將子孫后代的發展希望寄托于此地的城市市民。
企業(業主)——市場經濟下,企業的本性就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各種資本追求歷史文化所擁有的潛在經濟效益,但企業的價值取向往往以直接經濟利益為主。
專家——包括文物、建設、規劃等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在價值取向上,能站在時代的前沿,把握方向。專家習慣于依據他們的知識和價值標準來判斷事情,成為一種"由少數專業人員表達他們的意志,并以此來規范城市各類群體和個人行為的手段"。
由于各主體的利益出發點不同,價值取向不同,致使利益指向多元化,使得它們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產生復雜的博弈行為。在這由多元主體結成的網絡中,政府、專家與企業基本是整個保護與發展更新過程中的控制者、主導者和實施者。從根本上說,他們決定了舊城改造的實施方向。而公眾、社會團體僅僅處于監督、建議的地位,對整體的發展沒有實質性的把握。
五、政府在保護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我們把城市看成物質和精神的總和,認識到城市文化的存在能體現城市的個性和特征,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續性,保證社會各個層次的群體的利益是他們保護舊城、開發新城成功的關鍵。
政府作為調配社會公共資源的主要角色,其價值觀與工作方式對歷史文化保護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城市文化得以延續,政府有必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1、確立一種正確的保護觀念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政府的價值傾向直接影響到社會公眾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始終將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將城市建筑與城市文化看作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那么在舊城改造和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過程中,商業化與貴族化的傾向就難有滋生的土壤。
因此,政府有必要樹立一種正確的保護觀念,首先把舊區改造行為與歷史建筑再利用行為放到"公眾利益"天平上考量,同時將歷史文化保護與歷史建筑的保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樣城市的歷史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公眾的利益才能得以維護。
2、提供一種良好的保護機制
觀念轉變之后,必須有良好的機制作保障。而這個機制必然包括一份良好的保護規劃、一種有效的開發模式和一個嚴格的管理體制。
※ "一份良好的保護規劃"指在保護規劃中除了規劃中所必須考慮的物質因素外,還要考慮人文的、歷史的、社會的等等其他非物質因素。
※ "一種有效的開發模式"指為平衡改造成本,同時為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所采取的突破一般開發方法的開發模式。
※ "一個嚴格的管理體制"指在改造的審批過程中,每一個建設改造環節、每一種再利用想法都要有嚴密的論證體系和嚴肅的評審過程,保證歷史文化的原真性。
而在整個改造和再利用過程中,公眾參與也必須作為一個法定程序貫徹整個過程始終。
六、結語
以文化眼來解讀城市、理解城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城市發展的方向,發現城市的特質。而如何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還有相當多的難題需要攻克。這些難題不僅僅是規劃手法上的,還包括了管理模式上的、運作上的,甚至人們的價值觀念上的。
因此,尊重城市的歷史文化,必須把城市的實體與文化統一起來、保護起來,使城市在空間上與文化上都能得以延續,這才是一個城市長久的生命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 阮儀三 林林 "理想空間"第四輯
2、"市場經濟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再認識——以曲阜為例" 劉海濤 朱新社 "理想空間"第四輯
3、"城市歷史保護的生態觀" 張松 "城市規劃匯刊"1992年第四期
4、"歷史地段保護的價值觀:追求可持續的資源、環境與效益" 趙志榮 "城市規劃匯刊"1999年第一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