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社會環境、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園林藝術,都蘊涵著各自的造園理念和手法。設計師們在充分了解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與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科學的有機融合,彰顯民族傳統文化。而中國現代建筑設計,如何繼承傳統精髓以保留自身的園林文化,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現代園林》是甘肅省農業信息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觀賞園藝與園林系聯合主辦的技術性期刊,已被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等收錄。主要刊登現代園林論壇、園林歷史與文化、園林名家與名作、園林與景觀生態、綠地規劃與園林設計、園林植物資源與應用、城市綠化技術、園林資材與施工、園林植物養護、園林政策法規、園林經營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完整介紹某一研究課題的最新成果)、研究報告(報道某項研究工作階段性成果或部分工作進展)和研究簡訊(簡要報道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或初步結論)。
1.引言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民族的自然觀與人生觀的表現。雖然中國文化藝術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但是隨著中國對傳統文化的深化和提煉,對外來文化的過濾和消化,使得中國的現代建筑設計已經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建筑中以一種單純、凝練的形式和內涵體現。總結起來,現代建筑設計擁有以下獨有的意境和內涵。
2.1 融——融于自然,匠心獨運
設計師們能夠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巧妙地取材于自然,但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創造出統一和諧的景觀。就像造園者把粗獷樸實的石料、細砂,純自然的竹、苔蘚植被等運用到傳統庭園內,目的是為了體現自然材料特有的紋理;將各個元素以自然界的法則和布局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濃縮于庭園中的一石一木之間,讓使用者置身于一種簡樸、純凈的自然境界。
2.2 意——意味深長,象征之美
中國古典園林以模擬山水空間著稱,通過寫意象征等手法表現自然,通過人的意志創造出構圖簡潔、意蘊豐富的效果,最終表現的是抽象的自然。其典型表現是沒有復雜的空間布局和造型處理,它就像簡單的音樂、繪畫、文學一樣能夠透過表象抒發深邃的內心世界。通過對大自然的抽象描述和意境提取,表達出含蓄的審美情趣。這賦予了現代建筑設計的意味深長之感。
2.3 精——追求細節,構筑完美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美體現在細節上,對于細節的刻畫是其中的點睛之筆。設計師們可以在小到幾平方米的場地上,通過細節的處理,以極少的要素達到完美的表現效果。對每一件微小的物體,甚至小到一塊石頭,都顯得極其關心和重視。細微的、細節的才是體現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獨有特色的亮點,正是細節構筑成精致的現代建筑設計。
東西方文化交流是當今全球的熱門話題。在建筑設計界也是如此,設計師們一直在不斷探求這一主題。一些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設計師們從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提取真諦和精髓,在滿足現代建筑功能的同時,又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的簡潔純凈表達中和諧地融入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意境,雖然表面上建筑材料以及形式并非是傳統的,但感受到的卻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內涵。
3.1 創作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國古典園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園,是人工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布局上采取不規則的平面,遼闊疏朗與緊湊迂回相結合,構成許多曲折而富有變化的風景,避免一覽無余。園內以假山、樹木、房屋、走廊、圍墻等阻隔視線,采用曲橋、曲徑、曲廊,使人幾經轉折還未窺見全園之貌,達到步移景異、耐人尋味的感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個概括、精練、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態的山水環境。
3.2 空間的處理——小中到大、大中有小、虛實相生
園林的空間總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空間卻能給人無限的感覺,通過曲廊、小院,視覺為之收斂,轉眼過去,空間變大,經常運用到小中見大,大中有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對比手法,使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景面,使小面積有大空間之感。
3.3 處理手法含蓄委婉、層次分明有實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妙在含蓄,蘇州留園,就包含了許多絕妙的含蓄的藝術手法。它的入口是一條狹窄的走廊,將全園分割成幾個小小的庭院,透過走廊上一排排花色各異的漏窗,隱約可見園中部的池、臺、廳、亭、榭,使景物不致一覽無余,而是若隱若現,使游人可望而不可及。
3.4 融思維空間于自然空間之中
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常用匾額、對聯、碑碣作裝飾。園中亭、堂、榭上的匾額、題字、節詩,不僅起裝飾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畫龍點睛,為園景增色。它們可以誘使游賞者不僅只用視覺器官去直觀感受園林空間,更要調動思維器官去想象、體驗園林空間。由于匾額、楹聯既借助景觀環境的動人效果,又運用語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使游賞者的情與眼前的景融合起來,使游人的審美感受超越具體時空的限制而得以大大豐富和加強。中國園林的這些因素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制約,但從根本上來說,又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理,以及重整體觀照、重直覺感知、重綜合推衍的思維方式的主導有著直接的關系。
4.1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特質和傳承性
說到古典園林,人們都會將其與今天的設計聯系在一起。其實,宏觀而言,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類型和組成部分,其營造理念不單是中國本土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標準和哲學體系。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建筑技術不斷提升的前提下,人們對于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審美標準的調整,都決定了中式傳統建筑的建造方法以及布局方式等往往并不能直接指導當代建筑實踐。但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古典園林的主要構成元素,如水體、植栽等要素的使用以及框景、對景、借景等設計手法的使用仍然廣泛地影響著當代的建筑設計。
4.2現代建筑設計的文化需求和時代性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審美在城市建設上的思想實踐,古已有之。可以說從城市誕生開始,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一直走到今天,建筑的整體目標與本質特征,重在構建城市形象特色的城市歷史、文化、藝術空間的時空表達上。顯然,現代建筑設計與城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重在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傳統方面的深層次內涵,塑造城市形象特色,著眼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造性設計。這樣一來,使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傳承與空間塑造,在整體目標與價值取向上與現代建筑的本質特征產生了內在的空間契合,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將對歷史遺存的保護、繼承與發展及其空間的塑造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引入對于地域建筑文化傳承方向具有實施性的指導意義。
4.3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在當今中國建筑市場活躍著相當數量的建筑師,他們將自己對于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和理解,綜合考慮古典美學和現代審美標準,再通過自己的手法加以再現和表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建筑作品。
貝聿銘先生是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大師,盡管其主要求學和職業生涯都是在西方完成,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理解始終影響著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這一點從他在中國大陸完成的幾個建筑作品中便可以體會出來。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貝聿銘先生就已經完成了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筑作品中,建筑師在將西方現代建筑元素引入的基礎上,相當程度地融合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方式和細部處理手法。比如開窗形式以方圓為主以及影壁挖洞后置石頭的處理方法,都是傳統手法與現代審美追求結合的產物。
2006年,貝聿銘先生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個作品,也是其設計生涯的封筆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與香山飯店相隔20余年后,貝聿銘先生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仍然保留了古典園林的風格,呼應了緊鄰的拙政園,并在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對于時代的進步做出了回應。在整體色彩上保持粉墻黛瓦的基礎上,對于灰色和白色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并大膽使用鋼構件以克服傳統建筑中無法滿足現代建筑功能的缺陷。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是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如何傳承歷史文脈,同時反映時代進步與面向未來、建造標記城市發展印跡的新建筑的嘗試。其建筑與拙政園歷史街區的城市肌理的完美吻合,反映了貝聿銘先生對歷史、對環境的尊重,也體現了他作為世界著名建筑大師為人謙和、優雅和低調的生活哲學。
5.小結
總體而言,中國的現代建筑設計還是屬于發展的初步階段,未來的方向和發展思路是設計師和設計思想理論家必須思考的問題。面對新時代和新功能的需求,對于中國古典園林的態度是怎樣的和對于文化繼承方式的考慮,以及怎樣在繼承傳統的情況下滿足現代化的發展等,不能夠是照搬照抄。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的傳統園林文化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質的設計理念,注重自然與人的相互關系,以及表達語言。這些思想在現代園林建設中仍然繼續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中國的古典園林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深厚文化內涵,這是與中國人的心靈歸宿相聯系的。在中國是適應中國人情感的,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是其他一切設計手法和設計理念的來源。
只有深層次的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如當代民間的藝術符號的傳承、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江南古典園林、北方宮殿皇家園林以及其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傳統景觀的學習。在此基礎之上,利用現代的先進技術、新材料、新觀念,來滿足現代社會環境下的現代建筑設計,形成以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性表達為手法的現代建筑藝術。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曹耀明.美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崔世昌編.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5、程世丹,現代世界百名建筑師作品,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3.
6、《建筑創作》雜志社編,中國博物館建筑與文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