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明確回答旅游扶貧是否存在“扶富不扶貧”現象,文章以恩施州2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農戶的問卷調查數據為依據,以農戶感知為視角,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從政策執行和效果兩大方面探索旅游扶貧政策績效感知的維度,并評價感知水平,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對旅游扶貧政策績效感知的差異及形成原因。
研究發現:旅游扶貧政策績效包括3個政策執行感知維度和6個政策效果感知維度;受訪農戶總體上對宏觀政策覆蓋的感知高于對微觀政策覆蓋和政策執行力度的感知,對旅游發展帶來的環境、經濟、素質提升的正面效應感知高于對環境、經濟、社會負面效應的感知,但認可度都不高;與非貧困戶相比,貧困戶更不認可旅游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素質提升的作用,卻更認可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成本,表現出相對剝奪感。
最后,根據研究結果,從充分發展旅游經濟、實施制度增權、建立利益分享機制3個方面為恩施州旅游扶貧政策的完善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旅游扶貧;政策績效;感知;貧困戶;非貧困戶;恩施州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至2018年年末,農村貧困人口已減少至1660萬人1。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其中包括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6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確保到2020年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隨后頒布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也把旅游扶貧作為產業扶貧方式之一,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以及積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而且,2017年原國家旅游局等12部委聯合發布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可見,旅游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形式之一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但是,發展旅游是否能夠真正達到扶貧目的,存在爭議[1-2]。有的學者認為旅游扶貧不僅成效顯著,而且具有明顯的輻射效應[3],如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等[4-12]。但也有學者認為地區經濟的增長并不等于貧困人口的受益或發展[8,13-18],旅游扶貧甚至可能導致區域物價上漲、貧富差距擴大、傳統文化破壞、自然資源流失、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和負效應[2, 5,10,12,16,19-22],從而影響旅游扶貧效果[23-25]。為此,旅游扶貧效果備受質疑[26],出現了旅游“扶貧無用論”[17],有學者甚至認為旅游扶貧是個偽命題。
因此,不僅要研究在貧困地區實施的旅游扶貧是否帶來了地區經濟發展,更有必要檢驗旅游扶貧是否真正惠及了貧困人口,使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或者獲得更多發展機會[4,15-16,27],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把握旅游扶貧的真實效應及其分配的差異性[16]。這促使旅游扶貧效應的評估研究從重視宏觀經濟等效應評估向關注旅游發展對貧困人口的影響轉變[25,28-32],研究重點已從關注區域性扶貧問題轉向關注個人和家庭的精準脫貧[32]。
國外從旅游扶貧地居民或貧困人口視角進行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的研究不多,只有少數研究分別調查分析了烏干達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7]、加納波斯模特湖盆地周邊居民的需求以及旅游滿足他們需求的途徑[33]、尼泊爾一個國家公園附近的緩沖區內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18]以及秘魯一個小島上居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利的不均衡性[2]。而國內,在“貧困人口如何在旅游發展中獲益和增加發展機會,應該是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15]被提出并得到認可后,相關研究已大量涌現。
這些研究,大多利用問卷調查一般居民或貧困人口從旅游發展中的獲益情況[16,20,34]、生活變化感知[16,35]、旅游影響或扶貧效應感知(包括經濟和非經濟影響、正面和負面影響,有的還包括權利影響)[10,14,20-21,25,27,29-30,34-43]、旅游扶貧滿意度[44]來反映旅游扶貧的效應。
在此過程中,很多研究注意到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37-38,41,44-45],構建的理論依據包括社會交換理論[35]、阿瑪蒂亞·森的貧困理論[14,20,44]、聯合國的多維貧困指數[44]、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45]等;但也有一些研究沒有對旅游扶貧效應的評價體系做任何討論或交代,直接進行調查并報道結果[30,34,39-40,42-43]。在旅游扶貧效應評價的基礎上,不少研究分析了旅游扶貧效應的影響因素,包括發展階段[18,38]、發展模式[30,34,38]、人口統計學特征(含收入水平)[25,30,40,42]、是否參與旅游[25,45]、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政策環境[41]等。
這些研究多采用層次分析法[14,37]、模糊數學分析法[37,44]、熵 值賦權法和TOPSIS(優劣解距離法)[38]、層次分析法與變異系數法相結合[45]等方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利用因子分析法探索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合理性[20-21,25,42,44],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法[34,40,42]、回歸分析法[30]分析不同人群的感知差異。這些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推薦閱讀:旅游論壇廣西旅游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