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區域認知的特點出發,結合地理學科思想,探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利用影視資源中的地理素材的策略。
關鍵詞:區域認知;學科思想;影視資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明確提出地理課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彰顯學科的育人價值。地理教學應培養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高中地理教學涉及自然、人文、區域三大主題,區域認知貫穿始終。培養高中生區域認知素養,為當前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
一、區域認知的界定
區域認知素養,是指學習者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尺度思想建構地理環境的策略和思維方式,旨在培養學生從地理學科視角進行區域分析、區域對比、區域聯系,并評價區域現狀和前景、區域意識的能力。它既涉及到對區域本身的認識,又包含區域視角分析問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區域認知是制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瓶頸所在。紀錄片在內的影視資源,多蘊涵著豐富、生動的區域認知案例,巧妙運用影視資源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自主構建學科體系結構,深入理解學科思想、解決地理問題。
二、影視資源教學的現狀
影視資源應用于地理教育教學,經歷的時間很長,從早期的VCD到如今的高清資源,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其中產生最大障礙的,并非硬件設施,具體表現為:
影視資源應用于地理教學,當前依然面臨諸多客觀條件限制。首要的限制條件是課時不足,可以自主安排的課時比較有限。區域認知,需要循序漸進,非一日之功,沒有足夠的時間保障,對教師整體把握進度,具體把握重點的能力要求較高。其次,缺乏區域地理知識背景,導致培養能力阻力重重。近年來,河南省初中地理未曾列入中考科目,不少學校由于升學壓力、缺乏師資等原因,初中地理學習的思想淡化,造成區域地理基礎薄弱,使得高中階段的相關規律、原理的學習,與初中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再次,理論認識不足,教學策略僵化。學生和部分教師對地理的學習,重心在記憶,而非發現整體性、差異性、綜合性等地理規律。認知方法不科學,學習方法不能跟隨能力要求與時俱進,因此,主動構建地理知識技能體系的能力不夠。
三、利用影視資源提升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一般策略
在教育教學研究、實踐過程中,科學的教學實施策略有助于區域認知素養的提升。
(一)情境貼近生活。地理課堂教學過程要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教材提供的素材數量有限,且修訂、調整頻次低,案例特征顯著卻不夠生動。走出教材,選擇影視資源呈現的地理要素和現象,應用于地理學習,能夠激發學習動機,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
高中教學中使用影視資源提升區域認知能力,滿足了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影視資源本身有邏輯意義;內容生動,貼近生活,具有吸引力;激發興趣有助于將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設認知的橋梁。影視資源融合了地理學科學習,立足于地理學科基礎主干知識,對區域特征、區域發展、區域聯系等問題進行深度分析,便于知識技能遷移,提升了區域認知素養[1]。
(二)基于尺度思想建構區域認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中,將地理尺度劃分作為區域認知的重要途徑。按照一定的劃分指標,把較大的區域劃分為小尺度區域,有助于地理空間分布、地理特征、發生過程、區域聯系等不同角度全面而又深入地進行區域認知。區域劃分基于地域分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異輔助構建不同層級的區域認知。小尺度分異是大尺度分異的基礎,從小區域認知可管中窺豹,抽絲剝繭弄清聯系與區別;大尺度分異是小尺度分異的背景研究,使得綜合視角可通觀全局,綱目并舉把握發展特征。以不同尺度劃分區域,將區域置于特定空間,引導學生對區域認知的形成,將對學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習慣與思維方式的培養非常有利。
(三)滲透整體性思想提升建構能力。整體性思想的關鍵在于把握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從聯系的、綜合的、動態的視角,認知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現象,以及過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聯系,讓知識不再相互孤立。建構主義認為,教學設計應當基于學習者自身經歷背景、知識積淀,讓學習者主動地、有選擇地對外部信息進行拆解、組合、融合,建構自己所理解的意義。
地理環境要素、過程紛繁復雜,決定了區域認知過程曲折、艱難,采取任何教學策略難以避免困難,急于求成于事無補。以影視資源中的情境敘事方式,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地理現象背后的問題,把握地理要素有序的時空分布組合和地理過程演變的規律性,可以循序漸進、漸入佳境。優質影視資源,在場景設計方面高度貼合地理環境,作為了解區域特征、認識區域差異、滲透區域聯系的地理學習素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2]。
四、影視資源提升區域認知應避開的誤區
影視資源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由來已久,但依然沒有能夠有效引導到學科教學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科教學實施方案,使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難以落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缺乏目標指向。中學地理教師們津津樂道的《美麗中國》、《行星地球》、《航拍中國》等先后出現在地理課堂上,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目標指向,課堂上出現,只是作為補充材料。很少有教師提及先期預熱,后期解讀分析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地理課堂上的影視資源,成為課內拓展視野的途徑,因此,對影視資源中的地理要素、現象的挖掘深度不夠,或者沒有得到響應的拓展,僅僅局限于影視素材本身提供的信息[3]。
資源選取不夠精當。高考考了青藏鐵路之后,有同行預備了國家地理推出的世紀工程系列,后來無疾而終——原因是系列對應很多,時間不足;內容遠離生活,缺乏吸引力。富有時代氣息、生活氣息的影視資源,在觀看的過程中,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精當,還意味著在資源選取過程中,需要做到進行相應的裁切、組合,聚焦相近的主題,一方面可以集約利用,深度挖掘;另一方面,課堂時間有限,聚焦點集中方便認知區域特征、差異、聯系等。
資源選取缺乏情境感。央視多年前推出《黃山》系列紀錄片,覺得畫面很美,作為地理影視資源不行——影片中的情境創設不佳,令人產生很強的距離感,如同區域的“說明書”。而近年央視錄制的《第三極》、《航拍中國》等紀錄片,能夠受到廣泛的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以地理過程、人物為線索,在婉轉曲折的敘事過程中,傳遞了地理環境的“不為人熟知的一面”。
三、結語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教師的重要職責是激發學習者的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而驅動學生學習在于教師的技能。影視資源促進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本文上述實施策略可知,應用影視資源于課堂需要教師應當具備通過積累、篩選、整合影視資源的能力,同時,在利用影視資源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堂評價不斷激勵學生參與探究、研究等等。
影視資源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區域認知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利用資源,讓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科學的影視資源應用策略,創設了具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主動構建有意義的學習,為區域認知插上翅膀。
參考文獻
[1] 丁生軍.“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7):10-12.
[2] 劉蕙.解讀地理教學的生活化[J].地理教育,2010(04):6-7.
[3] 孫遜.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開放性作業設計中的應用初探——以《瘋狂動物城》為例[J].地理教學,2016(15):45-47.
作者:張風雷
推薦閱讀:電影世界影視論文投稿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