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園林綠化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針對如何實施城市的園林綠化設計以及城市園林綠化的創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園林綠化,作用,規劃設計,措施
園林城市是在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城市發展,適應城市需要,順應當代人的需要,以整個城市轄區為載體,以實現整個城市轄區的園林化和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為目的的一種新型園林。它的總目標是“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城中有鄉,郊區有鎮,城鎮有森林,林中有城鎮,總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共同提高。
1園林綠化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
1.1調節溫度
綠地可以有效地調節溫度改善城市小氣候。當今,城市中各種生產活動和市民生活所散發的大量熱源提高了城市的溫度。研究表明,市區氣溫通常比有大量植被覆蓋的郊區氣溫高2~5 ℃,出現“城市熱島”效應。而園林綠化能夠有效地調節氣溫,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植被利用葉面來蒸發水分,不但可以降低自身的溫度,同時還可以提高周圍的空氣濕度。因此,夏季綠地附近的氣溫比沒有植被覆蓋的地區低3~5 ℃,植被覆蓋區內的建筑物氣溫可降低10 ℃左右。因此,園林綠化好的地方讓人感到空氣清新,夏季可為人們提供一個防暑納涼、消暑降溫的美好環境。到了寒冷的冬季,有大量植被覆蓋的公園、庭院地區,受到樹木降低風速、阻擋冷空氣侵入的影響,這些地區可比沒有大量植被覆蓋的區域溫度高1~2 ℃。
1.2調節濕度
園林植被是空氣濕度的“調節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把大量的水分從地下釋放到空氣中,可以明顯地提高空氣中的濕度。據調查,有森林覆蓋區域的空氣濕度比城市地區可高30%左右。樹木永不停息的蒸騰作用,能使周圍水汽大量增加,空氣變得濕潤,因而城市綠化區域內的空氣濕度比沒有綠化的區域高10%~20%,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清新的生活、生產氣候環境。
1.3減弱城市噪音
樹木等植被利用其茂密的樹冠和枝干,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隔離噪音。研究表明,在沒有植被覆蓋的嘈雜的街道上,噪音強度比很好地覆蓋了樹木的街道的噪音強度高5倍以上。在沿街建筑與街道之間,修建一個寬5~7 m的樹林帶,能夠明顯減輕車輛發出的噪音。測定表明,在一個結構合理的9 m寬周圍,噪音實際可以有效降低11~13 dB,而35 m寬的綠帶能夠讓噪音降低25~29 dB。
1.4美化市容
各種植物千姿百態的造型和美麗的外表,極大地豐富了生活環境中的空間變化。樹木的高低錯落、各式各樣的樹形、樹冠的不同差異等,能夠打破城市建筑物的單調造型,讓城市面貌變得生動、多彩和活潑,明顯地加深城市環境的立體空間感和遠近層次感。隨著季節的變化,各類植物能夠呈現明顯的季相色彩差異,在城市中進行科學的綠化,能夠把城市打扮得色彩斑斕、生機盎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樣,園林已不是簡單地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觀賞的場所,同時還可以滿足和實現城市居民對生活的需求。園林綠化在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創造出美景的同時,還能給予城市居民健康、舒適的享受。
1.5提供很好的城市景觀
園林綠化能夠健全城市生態美,有著明顯的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園林綠化采用不同的景觀空間與藝術化設計,可以讓這些區域形成特色景觀,如都市森林、城市花園、郊野風光等。當這些植物長成時,就會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在城市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自然畫卷,讓人目不暇接。從城市的景觀構成去分析,園林綠化經常滲透到其他優美的城市景觀中,可以有機地組成城市廣場的景觀、城市街道景觀、城市名勝古跡等典型的城市景觀。把城市文化和歷史融入城市園林綠化中,在園林綠化上進行創造性的布局,能夠優化城市中歷史文化遺存的景色并美化其環境,形成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獨有特色的城市景觀。
2如何實施城市的園林綠化設計
2.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減少資金投入;同時,在小區綠化造景時充分考慮樓層較高居民的觀賞需求。
2.2遠近結合,經濟適用
植被選擇不僅要考慮人們的觀賞性,還應充分考慮植被的適應性和經濟性,發揮樹木、花草合理搭配等生態效益。
2.3體現生態保護性
堅持以生態學為基礎,設計、組織住宅內外空間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達到小區內外之間的平衡和循環使用,從而最少量地使用資源、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沖擊。
2.4滿足小區居民的審美,實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堅持高質量、優美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創造充滿生活氣息的環境氛圍,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
2.5具有創新意識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他設計一樣,要不斷創新,即要求園林設計者有廣博的知識、靈活的頭腦及發散的思維,能夠巧妙地創造出新的綠地景觀、綠地風格和綠化環境。
3創建園林城市的幾項措施
3.1 園林綠地規劃
根據國家綠地規劃要求,借鑒國外城市綠化成功經驗,改變過去那種用綠化點綴城市,見縫插針、小打小鬧的城市綠化模式,著重于整體城市大環境建設和整體規劃,在結合大規模市政建設和舊城區改造的同時,同步進行高質量,高標準的園林城市。
3.2 設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大力搞好創新
中國傳統園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其風格、技藝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要繼承中國傳統園林,絕不能簡單地模擬仿建,必須大力創新,否則就沒有了生命。為要實現創新,很重要的一點是園林設計師要轉變認識、放開眼界。說轉變認識,就是要從狹隘的園的圈子中擺脫出來。不僅點能成園,線也能成園,面也能成園。放開眼界,則是要把眼界擴展到環境的全部,搞好景觀環境設計。園林是環境的主體,環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體、建筑構成的園林外,還有雕塑、道路、燈光、游樂設施以及標志物等物體,并且還要聯系每一個空間環境的藝術設計,要將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從位置、體量到色彩,處理得和諧,與園林渾然一體。放開眼界,就是不僅要注重平面綠化,還要注重立體綠化;不僅要進行地面綠化,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力爭搞好屋頂和陽臺的綠化。這樣做不僅增加了景觀,擴大了觀賞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蓋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狀況,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園林的作用。
3.3 要把發動群眾參與園林綠化和加強法制相結合
建園林城市是一項公益事業,具有社會性、群眾性,離開社會和群眾的支持參與是不可能辦好的。為使群眾能熱愛并積極參與,應以多種方式廣泛地進行有關園林綠化和人類關系的宣傳教育,進行有關樹木花草種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其認識,培育其興趣,力爭把愛護園林綠化形成社會風氣,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應政策,大力倡導社會、單位及個人出資搞好各個單位綠的園林化,或投資興建各種類型的公園和風景區。沒有社會單位及個人多渠道投資,光靠政府撥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園林的。同時要大力加強園林綠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項事業行之有效。
3.4 要面向社會需要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
園林城市的成敗得失,從根本上說取決于人才的有無和多少,因此要把人才培養工作當作一項根本大事來抓,根據全社會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方設法加大培養力度。園林綠化事業所需人才是多類型、多檔次的,要按所需類型、檔次分別加以培養。既要注重通過學校的培養,也要注重通過實踐自學培養和繼續教育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除了進行知識性、業務性教育外,更要重視品德教育,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沒有強烈的事業心,縱有知識懂業務,也成不了對人民有用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杜桂祥,大力推進綠化建設 實施可持續發展[J].園,2001.
[2] 張宏,強化生態觀念 建設生態城市[J].城鄉建,199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