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園藝與種苗》發表的一篇園藝論文,主要報道玉米、高梁、馬鈴薯、甘薯、雜谷、雜豆等雜糧作物在遺傳育種、生理生化、耕作栽培、植保、土肥、生物技術、貯藏加工、營養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科技信息、研究論文、報告等。讀者對象為農業科技人員,農業院校師生和各級農業領導干部。
摘要: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探討了園藝專業園藝植物害蟲防治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改革。結果表明,學生識別昆蟲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生產實際等能力大大提高,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園藝植物害蟲防治;教學;改革
園藝植物害蟲防治是園藝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后從事園藝植保工作的能力。因此,筆者十分重視園藝植物害蟲防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以及實踐技能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素質培養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思想的改革
為在短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成適應人才市場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理論知識、科學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教育者必須首先完成從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舊思想向注重培養學生素質和技能為主的新思想轉變,也只有完成了這個轉變,才能更好地進行其他教學方面的改革與創新[1]。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求實、求新、求活、求效”的“四求”指導思想:“求實”即結合課程特點和各屆學生特點,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使學生感到知識實用;“求新”即在學習其他教師教學技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藝術個性,使學生感到教法新、愿意學;“求活”即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技巧來豐富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感到本來枯燥無味的專業課現在是有聲有色,活靈活現;“求效”即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最優化的效果應體現在學生素質的提高上,通過教學使學生最終提高專業技能和各種能力。
2教學內容的改革
2.1壓縮傳統內容,增加新內容,擴大信息量
在教學中,根據生源特點和目前園藝生產、科研的需求狀況,大大壓縮了傳統內容。如壓縮了教材中與職業中學重復的內容和昆蟲的形態特征描述、昆蟲分類等傳統內容,增加了害蟲的識別、為害特點、防治措施,以及最新園藝植物保護研究動態、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內容,重點放在害蟲的識別、預測預報及害蟲防治等實際問題上。
2.2根據行業發展和生產實際的需要,豐富充實教學內容
園藝專業畢業生的主要流向是生產第一線。大部分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從事園藝植物保護工作,而目前的園藝花卉及園藝綠化樹種中蟲害嚴重。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時刻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提倡用基本理論闡明及解決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利用實習、雙休日及節假日,鼓勵、督促學生走出校門,到附近的花圃、苗圃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師生討論和害蟲鑒定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反饋于教學內容之中。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其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高校教師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識都呈現給學生,要給學生留有思維空間。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能力及實踐動手能力。
3.1教學手段的改革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授課恰當地結合[2],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到昆蟲的外部形態、生長、發育和變態后,安排學生觀看“昆蟲世界,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變態”錄像片,化靜為動,形象直觀,使學生快速而準確地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通過現場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如講蔬菜害蟲各論時,如果只在課堂上講害蟲的形態特征,理論講得再多,學生也只能憑空想象,學習起來吃力、乏味,采取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可變抽象為具體、直觀。例如在講解果樹、梨、蘋和桃害蟲部分時,以往是以果樹種類為對象分別講授具體害蟲,現在將梨、蘋果、桃等薔薇科果樹上發生的相同害蟲種類,按為害部位歸類講述其發生特點和防治措施,對形態和為害狀部分納入實驗講授,這不但解決了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而且還讓學生對生產上所發生的害蟲基本情況及解決措施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3.2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著眼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是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研討、尋求、探索科學奧秘的場所,學生會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不會感到厭煩。在教學中,避免“填鴨式”的講授方法,而采用啟發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堅持注重基礎、突出重點,重點內容重點講,難點內容詳細講,容易問題點一點的原則,在授課中注意和學生交流,及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逐步使課堂教學變為“參與式”教學。二是利用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直觀法是教師通過對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的方法。它具有形象、具體、直接和真實的特點,而園藝植物害蟲防治的知識實踐性強,尤其是昆蟲的形態特征,光靠課堂講授很難掌握,若運用形象的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全部感覺器官,讓學生感官感觸病害和昆蟲,再經教師的細心指點,可以達到識別、理解、記憶的效果。因此,標本、實物在該課堂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可采用盒裝病害標本、昆蟲標本、彩色昆蟲照片、圖冊及新采集的實物標本,其中直觀教學中效果最好的是采用新鮮(實物)標本[3]。對學生來說,新鮮標本感性認識強,有新鮮感,也易于接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氣氛。三是利用對比和總結歸納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比法就是把易混的兩件事物,找出異同點以便掌握。如講到昆蟲分類時,各目的形態特征很難記憶,可采用順口溜的方法讓學生形象論證,如“鉆花薊馬纓翅目,體小翅狹緣毛附,短角聚眼口器歪,過漸變態泡腳足”。除此之外,講完各目的形態特征之后,通過啟發,大家共同歸納總結“根據昆蟲目的特征識別花卉害蟲”。講完昆蟲各論后又及時歸納總結“根據花卉的受害狀況識別害蟲種類”和“花卉害蟲的常見為害方式”等。
4實踐教學的改革
4.1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驗技能
在實踐教學中主要采取“少講、多查、勤指導、善總結”的辦法,強化學生實驗技能,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從“扶著走”逐步過渡到“看著走”,最后達到“自己走”的目的,從而縮小課堂與社會生產實際的差距,以滿足目前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提出的“適應快、后勁足、能轉向”的要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害蟲調查任務,由教師指定蔬菜、花卉科類范圍、調查地點,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或實踐課時間在指定范圍內進行調查,觀察害蟲為害情況,并隨時采集害蟲標本,隨時進行害蟲防治,課程結束前完成害蟲普查報告,目的是訓練學生對害蟲的觀察、診斷能力和常見害蟲的防治能力。害蟲普查不僅避免了集中性實踐教學時遇到的病蟲不全面的缺陷,而且改善了理論教學抽象枯燥的現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4.2加強教學實習,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
教學實習既能加強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又能學習新的科學知識,發展智力,增強能力[4]。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植物的生長季節、天氣變化和害蟲發生情況,不定時安排教學實習,主要在6—7月。通過教學實習,使學生對園藝害蟲發生危害情況、發生規律、昆蟲識別得以加強,同時學會害蟲標本的采集制作技術,掌握害蟲田間調查方法。實習結束后,要求其對整個實習進行分析、總結,并寫出規范的實習報告。
5參考文獻
[1] 張雪梅.轉變教育觀念培養高素質人才[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6):35.
[2] 張建萍,陳靜,張建.多媒體技術對昆蟲學教學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62-16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