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下我國正處于加速城市化的時期,人口膨脹使城市人均綠化面積不斷縮減,但人民大眾對景觀品味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本文積極探索如何運用適當的手法,營造生態效益高,費用低廉,符合現代人審美意趣的綠色景觀帶,富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綠色,景觀帶,造景手法,核心期刊征稿網
一 綠色景觀帶的重要作用
以植物景觀為主的景觀,稱為綠色景觀,同時綠色也意味著對生態的重視。沿道路而成帶狀分布的綠色景觀則被稱為綠色景觀帶。其造景既是景觀設計,更是創造園林生態環境的主要手段,并且直接影響到景觀的質量水平和生態效益。
(1)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通過蒸騰作用,增加環境濕度,降低環境溫度,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2)突出城市內涵
城市有其歷史沿革,特定品種的植物可以突出和烘托歷史內涵。
(3)豐富城市景觀
恰當的植物配置設計,常使生硬的建筑物變得柔和。綠樹掩映下的城市街道立面生氣勃勃,更好地融入自然,形成富于變化,永不重復的優美景觀。
二、綠色景觀帶的造景手法
(1)突出主景
①突出主景體量
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以適當的手法突出水面的寬廣綿長,可以營造出“水上森林”的效果。現代道路的高程普遍比周邊高若干米,觀賞者以俯視的角度觀賞景物,這種情況下既定寬度的水面在人的視覺畫面上所占比例較大,很有利于展現水面的寬廣。具體操作上,通過整合原有水體,并在靠近游人一端開辟新水面,盡量使水面靠近觀賞者,都可以用較少的工程量做出水面宏大的效果。同時,在靠近游人的陸地上以低矮地被和灌木為主,少種喬木,可以讓游人視線不受束縛,直接感受到水面的尺度,大片的喬木則安排在水面之后的遠處,以背景林的形式對觀賞者的視線終點作出交代,并暗示距離的遠近。需要指出,為了襯托水面的寬廣,背景林所選用的喬木應該是樹冠寬闊、致密以及不十分高大的品種,可以選用陰香、荔枝、桃花心木、黃槿、麻楝等樹種。
2在周圍環境襯托中突出主景
綠色景觀帶用地沿道路呈狹長分布要有適當的形式變化,方能消除單調感。在寬廣水面中適當地點綴一兩小島,島上種植與背景林形態差異明顯的樹木,能起到畫龍點睛之妙。如下圖所示,湖中島的形態應該循簡單、清秀的原則,草地之上直接栽植數株單一品種的特色喬木,與周圍的水面及濃密的背景林形成鮮明對比。此處選用了小葉欖仁,還可以選擇南洋衫、水石榕等形態獨特的樹種。
(2)層次布景,水陸滲透
“因地制宜”是園林造景的重要原則,建設用地的水陸關系豐富多樣,一般可用單層水陸滲透、多層水陸滲透等與一般景觀截然不同的造景手法。
①單層水陸滲透
是指一層水面然后就是陸地,二者都能保證有比較大的體量,陸地可以布置較多層次的植物景觀。水面與陸地相互滲透,岸線蜿蜒,臨水處既有空曠陸地,也有茂密樹林,水面反射背面景物,形成上下鏡像的的場景,同時使景物的層次更加豐富。
主景林帶沿岸線分局,略為退移,一則使林緣線與水岸曲線參差以富于變化,再則便于在岸邊布置灌木或地被植物,為在岸邊淺水之處種植水生植物,表現湖畔水景之趣創造條件。相鄰和相近的樹林大小應主次分明,隔水而植則有相互呼應之感。主景林應以樹冠龐大而致密的樹種為主,三兩個樹種作主體,中間間種少量形態顏色反差較大的樹種。可以選用香樟、桃花心木、細葉榕、大葉榕、樸樹等,其中大葉榕與樸樹冬季落葉,季相變化更加明顯,大葉榕春季抽出的新葉顏色更翠綠更明亮,可以與少量葉色沉暗的數木間植,如南洋衫、相思類、桉樹類等,創造較大的顏色反差,做到一目了然,增強藝術感染力。如果選擇在疏林帶近岸淺水的地方,適當地點綴種植池杉、水松等水生喬木,樹下點綴蘆葦、菖蒲、莎草、水蔗等水生植物,則很好地表現出水鄉的特點,起畫龍點睛之妙。
背景林帶應以樹冠樹形表現景觀,做到景后有景,同時豐富了縱深方向的景觀層次與林帶的天際輪廓線。
2多層水陸滲透
從單層次的基礎上變化而來,使水面與陸地之間形成多次的間隔,近處為陸地,往外延伸到了開闊的水面,水面并非一望無際,中有陸地或小島斜穿分隔水面,遠有大片的陸地圍合,于是形成了陸地——水面——半陸地——水面——陸地的框架,構成整體意義上的“地形”。這種手法的妙處在于,水面不再倒影單層的景物,前水面倒影的是前面的樹叢和灌木,后水面倒影的則是后面的景物,樹叢水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在島上或者伸出于水面的半島上,邊緣近水處適宜種植樹冠致密成叢的樹木,例如小葉榕、香樟、水蒲桃、人面子等,樹冠如云隆起,有一種壓開水面的氣勢,并且在水面形成的倒影連綿、面積大,很好的強調出該陸地、該樹叢的存在。島內中部可以適當留空成開場空間,也可以種植少量池杉、水杉、南洋杉、尾葉桉等塔形樹冠的品種,打破圓球形樹冠的單調,形成變化豐富的林冠線。
(3)形態質感對比
利用植物的形態質感對比巧妙造景,是提高景觀細部藝術魅力的重要手法。
常見的細葉榕、香樟、黃葛榕等樹種的樹冠給人的感覺是致密的,實的,所以與此對比就應該在旁邊安排質感稀疏的、虛的品種,如黃金間碧玉竹、琴絲竹等,前者比較高大,上虛下實,后者比較矮小,如果在前排種植琴絲竹,后排再種植黃金間碧玉竹,則竹葉形成的絮狀質感會更強一些,與旁邊樹種的反差就更強。木棉樹形高大,樹冠成層,綻放碩大的紅花,適宜直接栽于水邊,后面以黃葛榕作背景襯托。這樣處理的好處在于二者都是落葉的,冬季是同樣給人疏透的感覺,不會因前樹落葉后樹常綠而出現模糊不清的感覺,木棉于三月到四月間盛開紅花,而此時黃葛榕剛好抽出嫩葉,亮綠耀眼,與紅花相映,一疏一密,非常醒目。前排可用的樹木除了木棉外,可以用鳳凰木、藍花楹、無憂樹等,后排則可以用臺灣相思、香樟、美國榕、海南蒲桃等。
(4)季相造景
植物的特有魅力在于隨環境、季節的改變而豐富多變。根據四季循環,對所用品種進行精心的選擇和搭配,從而利用植物的形態、顏色、疏密變化來展現景觀空間的生命力。
應該選擇花期相近的品種相對集中地布置于同一畫面,以整體突出季節效果。例如以春季為重點觀賞季節的景觀,可以選擇在春季開花的毛杜鵑、美蕊花、肖黃櫨等開花或彩葉灌木,碧桃、木棉、紫玉蘭、美麗異木棉、串錢柳等開花喬木。注意將可以開紅、白、宮粉花的毛杜鵑間隔布置在開紅花的美蕊花和春季長出紅葉的肖黃櫨之間,達到色彩的變化與過渡。
三 實踐中的思考
本文從傳統園林的眾多造景手法中選擇適合現代綠色景觀帶的要點,并根據實際加以變化和完善,有如下特點:
1.傳統園林往往是用升高主體的手法來突出主景。現代高等級道路往往比周邊地塊高,觀賞者從上往下俯視,所以根據實際采取了在周圍環境襯托中點出主景的手法:利用水面反射的天光襯出主景。
2.水面與陸地的間隔層次不同,衍生出以上手法的兩個分支:單層次水陸滲透和多層次水陸滲透。前者保證水面與陸地都有足夠體量,與傳統園林相近;后者強調水面與陸地的多次結合、多重間隔,以及水岸線的豐富多變,其規模,其水陸相間重重倒影的豐富景觀層次,都是以山水園為主體的傳統園林中鮮見的。
3.充分利用綠色景觀帶以自然物造景的優勢,突出生命空間的多變。以形態質感作一條主線,引導植物選擇和布置,進行直觀的景致對比;以樹木生長習性作另一條主線,有重點地把花期相近的品種相對集中于同一畫面,以整體突出季節效果,同時將冬季落葉與不落葉的樹木組配,以表現樹木的枯榮季相。
四 結語
由于國內針對道路綠色景觀帶營造的研究與運用結合得還不夠,而國外以雖有成功經驗,但國情不同,我們也不能機械模仿。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吸收有關園林學科、景觀生態理念的思想、原理、觀念以及實質內涵,創造出融環保、生態、景觀觀賞、綠化、凈化等多功能的各具特色的景觀生態綠化工程示范模式,努力推進綠色景觀帶的研究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