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考施行的教學與考試分離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保證了自考考試紀律的嚴格與規范,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職稱論文:探究高校自考發展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被人們美譽為"中國第一大考"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一直地位顯赫,遠高于五大成人學歷教育(電大、職大、夜大、函授),長期以來以其獨特開放性、靈活性、經濟性及權威性成為"文革"之后高等學歷教育補充方式的一枝獨秀。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從1978年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完整的考試制度---特別是1981年實施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和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前者是我國獨特創新地將自學考試形成了一項考試制度,后者以最高行政立法的形式保障了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項事業在法制化的軌道上飛速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曾經歷了1995年~2000年的高速發展期,據資料統計,1994年報考規模約549萬人次,2000年報考規模極速發展達到了1994年的2.5倍,超過了1372萬人次。但是剛剛經歷了2000年的顛鋒期之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從2001年開始報考人數呈現規模性的下滑趨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沖擊,綜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高等教育生存大環境發生質的改變
(一)國內教育生存環境改變
剛剛跨入21新世紀的門檻兒,隨著國民教育終身化思潮的到來,高等教育的大環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教育的普遍擴招沉痛的結束了高等學歷精英化模式,正式與"文革"后貧乏緊張的教育資源告別,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開始進入了高速的擴張期。據全國高考錄取人數統計:1983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僅為167萬人,錄取人數僅為39萬人,錄取比率僅為23.35%;1998年高考的錄取人數就達到了108萬人,是1983年的2.77倍,第二年是正式高考擴招年,錄取人數達到160萬,增幅達到了48%;2001年也正是高教自考報考人次開始下滑的第一年,高考錄取人數突增到了260萬人,錄取率首次突破了50%;到2005年高考錄取人數就達到了504萬人,快接近1999年的2倍。2006高考錄取率達到了60%,2007年與2008年均保持錄取率55%以上。正是因為全國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從"精英化"模式向"大眾化"模式的轉化,昔日的"獨木橋"已變成"康莊大道",原本很大一部分寄希望通過參加自學考試進修拿文憑的學生改為參加高考或成人高考等形式拿學歷。不僅如此,同時期全國新興網絡教育異軍突起,成人高等教育也想出各種招數分割教育產業蛋糕,高等教育生存大環境的快速改變是致使高教自考學生報考人數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與國際交流合作環境改變
我國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和職業培訓機構涌進了中國的高教市場。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優美的教學環境,富有豐富實踐性的專業設計都吸引著國人的眼球。同時很多國外的職業培訓機構更是看中了中國這個發展中的新興教育市場,大量的外資教育,職業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與國內合作合資辦學。中國與國際教育交流模式的增強也致使自學考試走入困境。
二、高教自考自身從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時代轉軌速度緩慢
(一)"學歷補償性"味道仍舊濃厚
如果說前面提及的高等教育生存大環境改變是高教自考出現困境的外因,那么始終難以擺脫計劃經濟時代濃厚的"高教學歷補償性"的本質特點才是高教自考走上困境之路的真正內因。"高教學歷補償性"是自學考試孕育而生的充分理由,在"文革"后的計劃經濟時代,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大環境下,光靠普通高等教育完全無法滿足當時人們對學歷的渴望。因此,高教自考又以經濟實惠、考試規范嚴格、時間場地選擇自由、文憑含金量高作為人們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第二種拿文憑完美選擇。但隨著我國教育生存大環境的不可逆轉的大改變,自學考試的學歷補償功能在不斷的弱化,如果不認清形勢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以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盡早擺脫掉"學歷補償性"濃厚味道,按區域市場所需配置合理專業,高教自考的道路還會走得更艱難。
(二)高教自考的專業和課程設置跟不上時代步伐
雖然自學考試從成立以來一直都在積極的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和課程方向,但畢竟它在成立之初是以普通高教專業與課程設置為藍本作為參照,更何況與電大類成人教育有本質區別的是它不是一個辦學實體沒有自身的話語權,在專業設置和開考課程計劃方面諸多受到其委托主考院校課程設置方面的牽制。2000年之前都嚴重的存在著專業和課程設置層次單一;專業設置與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的教育目標差距甚遠;開設的專業偏文(以文、哲、法、財金類居多,約占六層左右)而理、工、教育、醫學所占比重較輕,農業更少;核心課程中不具備實踐性環節,考生多半就僅憑一本教科書和考試大綱復習一下就去考試,開考的試題也基本照搬高等普教試題風格多以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判斷等死記硬背的考題為主,設及論述與實踐相結合的案例題較少。學生即使考過了也很快忘記,即使拿到了學歷也只是書本上的泛泛而談,在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強,因此也出現了自考生辛辛苦苦拿到文憑卻不被用人單位認可的事實。
(三)"教考分離原則"和助學力量長期薄弱,生源流失量較大
高教自考施行的教學與考試分離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保證了自考考試紀律的嚴格與規范,學歷真實含金量很高,這是"教考分離原則"的一大優勢。但由于高教自考不是一個辦學實體,在教學與考試分離的狀態下,高校沒有專職的自考教師,很多教師都是普教的教師被社會上的一些不太規范的助學機構聘請在業余時間里兼職上上自考的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自考教材的把握,對大綱的解讀,僅憑個人的理解與猜測。雖然自考生的資金投入是很低,但在助學條件有限或者完全沒有助學條件的情況下,僅憑考生個人的力量很難全部通過所有的考試項目。據資料不完全統計從建檔開考到拿到專科學歷的考生多半耗時在4~5年左右,要想拿到本科文憑一般耗時在6年左右,而且拿到文憑的學生也只是報名人數5~6%.在助學條件不完善、高耗時、低通過率等困難面前就算有很多考生當初自信滿滿,最終大多選擇了放棄通過自考的形式修完學業,而是轉為通過電大、遠程教育、夜大、函授等一系列較為寬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拿學歷。助學力量較為薄弱這塊自考的軟肋也成為其它形式的成人教育與之爭奪生源的最好利器。
盡管如此,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從1998~2010年短短的12年間,開設的專業數從當初的224個增長到796個,全國擁有自考主考資格的院校也達到了693所。這些成績證明高教自考在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成長考驗地位仍然是不可比擬取代的。嚴格規范的考場紀律,每年四月、十月的國家考試身份,更以其"公平、公正、公開"和自考面前人人平等的先進創新理念被譽為現代版的科舉考試,其文憑的含金量和社會的美譽度可想而知。另外,自學考試的一顯著優勢就是從成立之初至今都采用現代教育流行的"學分銀行管理制",這是自學考試一大創新之舉---"學分銀行管理制"有利于考生在全國范圍內跨區域,跨行業,不受時間空間范圍的限制自主選擇喜歡的專業進行報考。考出的科目換個地方,換個專業同樣可以互用,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學考試的先進性遠超普通高等教育和高教成人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在困難中求創新,求改革與突變,不斷地整合教育優勢資源,尋求自生出路是當今高教自考需要改革的方向。
三、遵循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發展并重的原則
要適當淡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原始的學歷補償功能,重視自學考試的繼續教育功能大力發展自學考試的非學歷繼續教育。目前眾多主考院校也緊跟時代步伐,推出的自考專業既考慮了學生對學歷的渴望又考慮到用人單位對實用性人材的需求。如中國計量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在2014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班的招生中一共招收公共關系、計算機信息管理、會計、環境藝術設計四個專業。這四個專業均是雙證合一,三證合一甚至是多證合一。就讀公共關系的考生可以同時考取本校繼續教育學院提供的人力資源管理師、秘書、助理營銷師和項目管理等職業資格證書;就讀計算機信息管理的考生可以考取電子商務師、網絡營銷師、IT項目管理師、電子政務師、計算機等級證書;會計學專業可以參考會計上崗證、收銀員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初級會計師職業資格證書;環境藝術設計的考生可以參考由勞動部職業資格頒發的平面設計帥資格證、電子CAD設計師、FLASH設計師、室內裝飾設計師。這些一系列與市場接地氣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可以讓自考生在拿到文憑走入職場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融入其中,也為他們后續的職業繼續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繼續深化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力度
(一)專業課程設置趨向多樣化、市場化
1.專業課程門類設置向細分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高教自考專業課程門類設置從一開始的單一,偏文輕理、工、農逐步向文、哲、經濟、歷史、管理、交通、藝術、傳媒、網絡、教育、農、醫學、軍事等各行業各部門進行廣泛的滲透,逐步向專業細分化方向轉軌發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更加貼近時代的需要。2014年考委[2013]1號文的規定,從今年開始新增設消防管理專業(專科)的消防燃燒學基礎等8門課程,消防工程專業(獨立本科段)的消防燃燒學等9門課程。國家考委對考試大綱教材的改革為了順應時代步伐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對內容上明顯不適應發展滯后的部分課程大綱與教材近年來也及時進行了修訂。
一些課程也使用了新編或修訂后的大綱,如2014年國際商法等課程就開始使用新編或修訂的大綱。近年來由于網絡電商的空前絕后的崛起也催生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實用性專業;房地產行業大發展也促進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經營與估價等一系列新興專業。
總體來說,高教自考專業課程門類的設置已經向市場化,細分化成網狀結構滲透到了各個領域。
2.專業課程類型設置注重實際運用,加大實踐性課程改革
在歷經了32個春秋的成長與蛻變中,高教自考的專業課程類型設置方面已經基本擺脫掉了計劃經濟時代只重理論與書本知識,輕實踐性環節的課程框架。不管什么專業在課程類型方面主要是三大板塊:公共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在三大板塊中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段均變化較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類全國統考科目為主,有一小部分專業設及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等課程。核心課程是三者之中的靈魂,在核心課程中加大了實踐性課程內容的設計。以2014浙江省專業計劃為例: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考的餐飲管理(專科)對核心課程的安排---餐飲服務(實)、*企業流程管理、*現代廚政管理、宴會設計(實)、*餐飲食品安全、烹飪原料學(二)(含實)、烹飪工藝學(二)(含實)、茶藝學(實)、餐飲管理專科畢業實習報告。帶*課程為中國餐飲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考試課程。從核心課程的設計理念中不難看出自考的專業課程類型已經有效地與市場接軌,與實際運用和操作接軌,將非學歷教育職業資格考試納入核心課程不愧是自考專業課程又一創新亮點。
上述提及的專業有效地改變了以往的廚師或是餐飲業的工作者只憑自身實際操作經驗,難以對本行業的經驗進行系統的學習與傳承。經過此專業的系統學習拿到學歷的自考生具備了餐飲業方面的實際經驗,也能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的系統知識改善服務,提高經營水平成為職業的餐飲管理人。第三板塊選修課程的設計極具人性化,也充分的考慮了考生自身的需要及對興趣愛好的追求。計劃中明確規定考生可在本專業推薦選修課程中選考,也可在浙江省自學考試現行開考所有專科專業中自主選考與本專業核心課程不同的課程。
(二)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為農業經濟服務的專業課程
合理整合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自學考試教育,將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向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傾斜是高教自考課程改革的一項重點。我國有幾億農業人口總體上存在著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特別是高等教育水平低下。以2005年資料統計為例:農業人口大專畢業率為0.43%,非農業人口達到了9.93%;農業人口本科畢業率為0.06%,非農業人口為3.18%.另在19~22歲農村年輕就業勞動力中從事于第一產業的占53%,而非農業人口只占5.45%;農村年輕就業勞動力從事于第二產業的占29.98%,非農業人口占30.65%;農村年輕就業勞動力從事于第三產業的占16.98%,而非農業人口高達63.9%.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分析出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相比受高等教育程度相當低下,就業水平也處于社會的低端,多半是強勞動力,低收入的農民工或簡單技能操作工。
高教自考要緊跟國家政策和時代步伐為"惠農"教育政策作出貢獻,以達到促進全社會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近年來各大農業院校大力面向農村開設有利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專業課程。如:中國農業大學就開設了環境保護與管理、農村財會與審計、農村機電工程,鄉鎮企業管理專業等(專科/本科)段專業;南京農業大學開設了面向農林業的專業---果樹、蔬菜、現代農業管理;四川農業大學以農業科技為優勢開設了面向高端化的農林專業---農業、牧業、林業及園林高新技術與管理;華中農業大學開設水產養殖類雙證特色自考專業---水產增養殖、水生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動物與醫學,水產品加工與水產品質量監控等四個專業。自考生參加專業學習與考試的同時也參加這些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鑒定技能考證,合格的學生由國家"特有工種鑒定站"頒發的水產技術指導員證書。將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和大力培養與提高現代農村青年就業水平---學歷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的雙管齊下,是促進我國農村教育長遠改革的立足點,也是我國高教自考生存大發展的方向。
三、大力整合高教領域各方優勢資源揚長避短發展自學考試
高教自考要突破困境向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前進,還需要不斷地整合高教領域各方優勢資源,吸百家之長,避自身之短。利用普通高教成熟、先進、雄厚的科研教育資源進行自考的助學,改善自學考試助學力量曾經較差的一大軟肋;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最大的優勢---具有強大的支持系統與網絡教學相互融合,自考生也可以采取"注冊"制在自考平臺進行網絡注冊,在線與離線下載平臺上基礎公共課件。這樣學生可以像網絡考生那樣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在空間上也不受限制,挖掘公共教育平臺資源也可以使各高校之間資源進行共享,避免了過多的重復性勞動。另外,高校與高校之間也可以建立起強大的自考信息專業庫,自考專家定期進行交流與討論,庫內資源可以在區域內進行共享。這樣考生同一門課可以自主選擇更好的院校進行旁聽,也可以自主選擇更有利于自生發展的校企聯合點進行實訓。這樣只要是學分修滿自考生便可以順利拿到文憑;同理高教自考也可以和成人高等教育模式進行互融,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一慣的"寬進寬出"導致的學歷出現放水的不利影響,以"寬進嚴出"的教育理念對成人高等教育進行本質影響,有的地方性的極具實踐性的考試科目在試卷的運用方面可以采取閉卷+開卷+專家考核三項打分制度,改革掉傳統的自考統一以閉卷考試為主的單一考試考核模式。高教自考在改革的道路上一路成長,一路創新,一路突圍,總體來說碩果累累!
生命不止,教育不止,自考創新不止。雖然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但筆者堅信高教自考的冬天已過,春天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1]韋劍文。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發展歷程及當前主要問題研究。
[2]全國歷年高考招生錄取人數。
[3]蔡妙花,胡建萍,張蕊。學習型社會背景下自學考試教育竟爭力變化及改革發展的思考。
[4]賈毓慧。從戶籍狀況看我國農業與非農業人口受教受水平的差距。
[5]關于2014年高等教育自覺考試全國統考課程安排有關事項的通知。
[6]2014年浙江省自考專業計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