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媒體環境的變化,媒體融合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而新聞傳播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對于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也為電視新聞媒體的轉型優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基于融媒體時代的背景和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優勢和劣勢,并積極探索和尋找了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的趨勢和策略,旨在致力于挖掘發揮技術和資源優勢,促進傳媒行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創造新時代的媒體價值。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轉型升級;發展策略
《新聞前哨》(月刊)創刊于1988年,由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一個融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和傳統媒體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新媒體在傳播的時效性、便捷性與內容形式的豐富性、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因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同樣也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形勢。
一、融媒體時代發展背景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近十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手機自媒體、網絡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發展,社會個體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拓展,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全面。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義》更是將媒體融合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媒體融合不等同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簡單相加,也不是片面的“全媒體”,是在傳播框架內各種傳播形式和傳播技術相互滲透和交融貫通,形成新的傳播矩陣和傳播力量,以達到發揮最大傳播價值的目的。
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優勢分析
1、廣泛穩固的受眾群體。傳統媒體的長期運作,其本身較為穩固且廣泛的受眾群體成為競爭的主要優勢來源。一些電視新聞擁有其特定的有針對性的用戶群體,并在長期的收聽收看過程中形成一種習慣和方式。此外,一些對于網絡和智能技術應用不太熟練的中老年用戶群體,作為廣播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體,其穩定性較強。
2、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優勢。傳統媒體,如廣播,新聞在播發、播出之前,需要經過多到嚴格的審查流程,這些嚴格的審查需要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水平和高素質的人才保障。因此,在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很多高素質、高水平的新聞采編播專業人才,他們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對可能發生的事件具備一定的預判能力,在一些社會問題上的觀點相對專業、準確、恰當,有網絡媒體不可比擬的人才優勢。
3、強大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許多群體性事件發生我們都是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但大多數真實、準確的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錘”,卻是通過權威媒體發布得知的。此外,在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電視媒體強大的宣傳能力與公信力也影響著社會輿論的主要走向。
三、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劣勢分析
1、互動性、時效性差,受眾人數逐漸減少。隨著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不斷發展,如數字廣播、app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形態層出不窮,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而且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能夠通過手機端在第一時間讓人們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了解發生的事件并參與互動,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不足立時顯現。
2、生產制作成本過高。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制作播出,需要經歷層層環節:記者采寫,相關領導審核稿件,編輯制作,后期處理,主持人播報,相關領導審核成片,合成,下載等等,每個環節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構成了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生產成本,而新媒體主要就是采編、經營、播發,省去了繁瑣的流程中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而且較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有限的新聞信息容納量,新媒體例如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海量信息,區別可見一斑。
3、內容同質化趨勢嚴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廣播電視新聞形式趨于相似,內容重復或是模仿度較高,隨著時代個性化要求的加劇,現有的內容、形式已不能滿足公眾心理的需求,利益化、速成心理等負面因素影響下催生出現一些抄襲、換湯不換藥的作品以次充好、濫竽充數。
四、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和策略
1、加快轉變傳統觀念,提升專業人才素質。一方面,廣播電視新聞從業者應具備多維思維,轉變固有觀念,善于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新型媒體。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只有實現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新聞傳播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電視媒體機構應優化人才培訓機制,改進培訓內容方式,注重培養互聯網意識和融媒體相關專業知識,實現新聞傳播和新聞內容形式的創新,打造應用型、復合型專業媒體人才。
2、加快媒體融合步伐,提升優化節目內容、質量。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傳播形式、效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因為如此,更應提升自身的優勢,確保節目的品質和質量才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依靠。例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可以利用手機電臺這一媒介,將新聞事件中的重要信息簡化報道,制作短視頻,縮短有效報到時長,從而滿足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定時定點觀看新聞人群的新聞需求。
3、報道形式和制作手段力求多樣化。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制作和報道形式上要更巧妙借用其他類型媒體手段對新聞素材進行處理,豐富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例如,在信息搜集和文稿撰寫階段,就可以簡單利用一部手機完成,而在新聞制作形式上,可視化新聞以數據信息為核心,可用過借力文字、圖表、動畫、vR等,加強對比說明,時所傳播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易懂,讓嚴肅的時政新聞在新媒體的支持下重新煥發全新的活力。“十九大”會議召開期間,央視網創造性的采取“VR+H5”相結合的線上方式,讓觀眾以上帝的視角體驗和見證了“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建設性成果。此外,網頁主界面還創造性地開創了網友獻花和留言專區,充分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網民的愛國心和民族情。
4、重視節目互動,打造多元平臺。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也逐漸展現出兩面性與互動性的特征。在內容生產方面,生產者往往也是信息的傳播者,而傳播者也會成為次生的生產者,從而確保信息傳播的效率,在多元互動平臺的打造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可以通過不同平臺來收獲各式各樣的收視群體,從而鞏固受眾群。通過融合新型媒體拓寬新聞產品的覆蓋面,打造專屬品牌,通過事先研究策劃,設置不同的節目環節,并豐富節目內容,比如利用微博,微信或相關論壇進行新聞預熱,預先發帖,引發社會公眾對熱點問題的討論,激發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好奇心,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感,從而提升影響力,提升用戶受眾粘性,確保收視率。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回顧過去,廣播電視新聞一直致力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宣傳導向、價值取向,兢兢業業的發揮著報道新聞信息,反映和引導輿論的作用。而今在技術支撐、政策扶持和受眾參與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融媒體時代已經不可逆轉的快速到來。傳統廣播電視新聞變革迫在眉睫,機遇與挑戰并存,堅守與變革同在,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推動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真正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的市場份額,提升廣播電視新聞收視率。廣播電視媒體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只有立足于新方位、新坐標、新維度,認清目標所在、責任所在、擔當所在,努力在新時代創造出新氣象,實現新作為,廣播電視新聞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最大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