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蓬勃發展,新聞業常常借助大數據技術來革新報道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而數據新聞想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依靠可視化傳播??v觀國內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發展現狀,在數據搜集與整合、視覺設計、制度重塑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促使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創新取得更大進展,本文探究了我國數據新聞發展現狀,并對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數據新聞;新聞可視化;創新路徑
推薦閱讀:《新聞前哨》(月刊)創刊于1988年,由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
一、大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運用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必將與大數據進行結合,數據新聞將成為新聞傳播業尋求發展和突破的一個“重要法寶”。2010年,首屆“國際數據新聞圓桌會議”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會議中相關專家學者對數據新聞的定義提出了見解,即“數據新聞是一種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驟通過反復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事。”
“數據離不開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可視化的呈現需要利用在數據新聞上。”當今社會,受眾時刻處于海量信息的包圍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復雜的數據、冗長的文字進行查看。而大數據的可視化可以理順數字間的邏輯,更加簡潔地展示新聞的關鍵要點、將更好的閱讀體驗呈現給用戶。
可視化是數據新聞的發展理念,信息技術是實現數據新聞可視化的重要措施??梢暬木珳食尸F需要將信息技術中的數據分析技術、圖片制作技術、動圖處理技術、微視頻技術以及信息交流互動技術進行了完美的媒介融合。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既可以應用到傳統媒體,實現內容優化、版面優化、呈現形式優化,也可以應用到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現代化傳播媒介,以更融合的手段、更生動的形式進行表達。
現如今,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已經紛紛進軍可視化數據新聞領域。2009年英國《衛報》在全球范圍內首開數據新聞先河,嘗試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引用來報道新聞。而國內媒體在2012年前后也嘗試開設數據新聞專欄,我國數據新聞方面的探索可謂佳作不斷。目前,新浪《圖解天下》、網易《數讀》以及搜狐的《數字之道》、第一財經的《DT財經》、等欄目都在進行著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實踐,數據新聞已經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報道。
二、可視化數據新聞的實踐難題
國內的可視化數據新聞平臺為數據新聞可視化做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同時也存在著數據不豐富、傳播效果不佳、運作模式有待改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數據新聞的傳播效果,阻礙了數據新聞的發展。
(一)缺乏豐富及時的數據
基于大數據的新聞源內容,要靠數據說話,數據是佐證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手段。新聞數據作為重要的數據資源,一般只有政府部門或大型公司才能對數據進行使用,新聞媒體自身缺乏數據。
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要依靠數據,政府權威部門的公開信息、企業披露的公開資料等是數據新聞的重要數據搜集途徑。除了政府和企業發布的公開數據,一些行業協會和專業市場調研公司也會定期發布行業統計信息,這也是數據新聞報道的數據源。此外,記者還可以從已發表或出版的新聞稿件、圖書中獲取數據。
當下政府部分數據向社會公開,基于此媒體平臺能夠更加方便、及時的獲取相關數據。但我國政府公開數據的能力有限,數據透明公開程度有限,這些數據也往往缺乏相應的時效性支撐,信息也較為零散,難成體系。各行業協會和市場調研公司的數據也都形成數據壁壘,沒辦法互相呼應、融合。國外作為開放性國家,其數據平臺能夠提供大量的數據資料供新聞媒體使用,這也為國外可視化新聞的發展提供了便利,但我國在這方面卻沒有具體動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媒體在數據獲取方面仍處于被動階段。
現階段,我國大數據面臨著開放程度有限、數據不能豐富及時獲取、數據來源有限等問題,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發展。
(二)新聞傳播效果不佳
可視化的數據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其實用性要明顯低于其他行業,表現方式的鮮活性、靈活性不高,新聞可視化報道流于形式。
目前,我國新聞媒體對大數據的應用依然停留在表面,呈現方式以數據的原始形態和“粗加工”為主,不能深層次挖掘數據背后的意義。此類數據新聞可視化產品有為了數據“拼湊”新聞的現象,并沒有較強的新聞性和可讀性。
由于數據獲取有限、滯后,數據僅限于幾個特定的領域,導致其新聞題材也就因此受到限制。許多擁有重大意義選題的數據新聞,因為得不到有效的數據支撐而放棄。這樣一來重大新聞選題不能進行數據化呈現,而普通的數據新聞形成不了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對廣大受眾沒有吸引力。
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我國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過于追求外在表現形式,新聞報道多停留在視覺化手段的呈現,而出現了外表華麗、內里空虛的情況。
(三)運作模式有待優化
可視化數據新聞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新聞生產對新技術的吸納和接受,同時也意味著固有的運作模式被打破。
傳統新聞生產流程比較簡單,稿件采寫過程更多的是記者一個人單打獨斗,編輯做為下一個流程進行稿件優化。從前期的新聞采訪寫作,到后期的形成新聞稿件進行發布,整個流程很少再有其他人的參與。
而在新聞可視化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不具備數據搜集分析、視覺化傳播的一系列技術。所以在生產流程中需要有專人搜集數據,然后有人來分析挖掘數據,還要有人來進行視覺化設計。如網易《數讀》的數據新聞團隊包括記者、編輯與設計師等。
在此過程中,技術人才進入了到傳統新聞生產的流程中,他們需要和記者、編輯組成一個新的專業團隊,在此過程中,傳統新聞生產與可視化生產的理念沖突,共同語言的缺失使得溝通成本大大提升。和國外相比,我國可視化新聞的起步時間比較晚,發展程度不高,數據新聞團隊的專業化程度較低,運作模式亟待完善。當下大部分的新聞媒體內部都存在著相應的問題,例如溝通不到位、人員配合不好、采編與輸出脫節等。
三、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一)注重多源數據獲取
打破數據源困境,需要媒體在多方面進行長足努力。首先,媒體自身要進行數據庫建設。國內眾多的主流媒體都成立了大數據中心,但更重要的是不斷充實自身數據庫,增強自身數據積累。
其次,與其他力量進行強強合作也是方法之一。例如,央視屬于國家級電視臺,央視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發展有著絕對的資源優勢,無論是數據方面還是制作方面,都有專業性的公司進行合作。當下央視新聞的數據合作呈現多樣性,包含但不限于百度、新浪、騰訊、中國銀聯等大型企業。
海量的數據獲取如果僅依靠媒體自身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層面的齊心努力。值得欣喜的是,我們看到我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數據共享與開放,越來越多的數據開始走向公開化、大眾化、透明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數據信息的獲取不再困難。
(二)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
傳統新聞是利用文字闡述新聞、講好故事,而數據新聞的敘事語言則不同,數據新聞是以數據為中心,通過數據將新聞內容與形式進行結合,進而形成可視化的數據新聞。
大數據新聞更加凸顯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邏輯思維。數據本身是抽象的,所要傳達的信息必須足夠具體,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不僅要羅列數據,還要探索數據的內在聯系,要讓讀者看到數據之間的對比,挖掘數據包含的深刻含義。如此形成的信息故事將更加符合社會大眾的關注口味,也能很好地被大眾理解、吸收并與工作和生活事實相對照。
可視化數據應不斷優化圖形的表現形式。信息圖形必須具有視覺上良好的直觀性,能夠將復雜的數據化繁為簡。全球數據新聞獎的獲獎作品表明,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必須貫徹形式簡潔這一原則。
可視化數據應當注重靜態與動態的結合?,F階段,我國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以靜態信息為主,數據可視化形式單調。筆者對相關新聞的數據可視化報道形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每期新聞的數據表現形式都不相同,例如圖表、表格、柱狀圖、扇形圖等,都是在整體上呈現出的靜態圖表,動態圖標、視頻動畫等形式較少??梢暬瘮祿⒅赜善矫孓D向立體化,由二維平面呈現方式變成三維甚至多維化。
可視化生產還應該注意交互性。通過交互性的操作引導用戶根據自身需求查看數據,最大化調動受眾的參與性??梢暬瘮祿侣勚?,有部分信息被巧妙地隱藏在交互設計中,需要受眾通過交互行為去觀看和接收這一部分信息。對于可視化的新聞數據,受眾可自行選擇,從而打造個人化、互動性的受眾服務。
(三)進行生產流程再造
想要理順可視化新聞的生產,首先就要引入新的生產環節——專業的數據處理人才和視覺呈現人才。一方面要引入程序員,負責數據的收集、清洗、分析,另一方面要引進視覺設計師,負責圖形圖表設計、版面設計、新聞插畫、漫畫設計、音視頻產品剪輯、H5設計、交互式產品設計等。
優質的內容需要合理的生產模式做為背后支撐,這就需要媒體變革組織方式,創新運作模式。我國的媒體要成立專門的數據新聞部,形成一個專業生產團隊。例如財新成立了可視化數據新聞實驗室,由三種人組成:編輯、設計師、程序員。
數據新聞傳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呈現數據。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過程中三個步驟中的團隊成員需要更深度的磨合,持續的進行溝通、交流和協作。團隊中還需要確立策劃團隊的主創或是新媒體中心的負責人,其角色就是協調記者、視覺編輯、前端后端程序員,發揮樞紐性的領導作用,最后達到整個團隊高效協作、進行數據新聞生產的狀態。
四、結語
萬維網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曾指出“數據驅動的新聞代表著未來”。我國的數據新聞可視化探索在積極的進行中,但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一探索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各類媒體應當繼續積極開展對可視化數據新聞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有效的結合國外媒體的成功經驗,加強自身可視化數據新聞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媒體技術的創新將推動可視化數據新聞的發展,進而促進新聞行業的不斷進步。時代發展是新聞事業創新的重要契機,為新聞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宋暉.國內數據新聞瓶頸與發展路徑探究——《衛報》數據新聞的啟示分析[J].科技傳播,2018 (5):46-48.
[2]楊奇光.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室矛盾:基于新聞可視化生產實踐的考察[J].新聞大學,2018 (1):18-26.
[3]蔣李.數據新聞:融合傳播下的新聞可視化[J].新聞前哨,2018 (10):56-57.
[4]許向東.數據新聞:新聞報道新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劉義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現狀、影響與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1):103-10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