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弗里曼、佩雷茲等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家對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創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梳理,并劃分出五次技術革命:18世紀60-70年代,以“斯密頓水車”“珍妮紡紗機”等為標志,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以“瓦特蒸汽機”廣泛應用和“利物浦一曼徹斯特”鐵路線開通為標志,人類進入“蒸汽和鐵路時代”;19世紀70年代,以鋼鐵、電力及重型機械等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將人類社會帶入到“鋼鐵和電氣時代”;20世紀初,以石油化學、汽車制造為代表開啟了“石油與汽車時代”;20世紀60-70年代,以英特爾公司微處理器發布為標志宣告了“信息時代”的到來。
全方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為鼓勵創新,國家相繼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國防科工委頒布實施《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在十二屆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模式,以滿足中國經濟在轉型時期穩定增長的需要。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針對發展需求,也制定了相關政策。早在“十五”期間就把創新體系建設納入了建設綱要,并一直以來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完成創新體系的構建,加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頒布實施相關配套實施辦法,加強了集團內部管理,也為科研人員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有科學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由于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將會有70%~90%的人失業。“創新”應該是存在于當代青年人身上的時代烙印,也應該是青年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基因。但根據調研,部分航天企業青年創新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創新需求強烈但落地困難。調研中有超過77.19%的青年人都表示,會將個人目標當作自己創新的內生動力。不少青年員工,尤其是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具有活躍的思維以及好奇心,往往能提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創意,然而卻因工作時間有限、缺少資金支持,創新想法很難落地。
二是缺少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投入。一個創新想法的提出或許不難,但要讓想法真正創造出價值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對創新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精神和獨特的思維方式被認為是創新人才最需要具備的素質,而實際上團隊精神、責任感、科技素養等其他素質也不可或缺,所以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全方位進行培養。同時,作為創新思維活躍度最高的年輕人,在企業中往往處于基層崗位,缺少資源分配的話語權,需要企業在人力、財力上給予投入和支持。
三是創新申報困難,削減青年熱情。現有的青年可申請創新途徑路徑比較單一,主要是基金類和競賽類。基金類的課題總體來講對課題規格要求較高,往往需要做出比較全面成熟的方案并經過充分的驗證,并有比較龐大的科研團隊作支撐。競賽類課題是對基金類課題很好的補充,但是受限規模等影響往往支撐和扶持力度小,很多項目最后無疾而終。這些創新途徑往往限制條件較多,在申請過程中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繁瑣的評審程序,評審周期長、效率較低,使得不少創新者疲于應付各種申報程序和重復性工作,大大削減了創新的熱情。
四是創新合作較少,期待跨界。目前現有青年創新平臺對創新領域有一定傾向性要求,部分選題領域較偏的課題經常會在競爭中被淘汰。然而通過對部分航天企業青年的調研,發現他們對于基于型號應用的工程創新、前沿技術創新、小改進小發明小創造的小成果創新以及學科交叉創新等不同領域的創新都比較感興趣,現有的創新平臺的單一領域沒法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同時,青年創新的研究模式也較為受限,期待打破專業、單位等壁壘的跨界合作。
青年創新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航天科技一院14所作為現代化航天企業,專業涵蓋多個技術領域,承載著鞏固國防基石、捍衛祖國安全的神圣使命,在再入飛行器總體等多個工程領域具備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與水平。近年來,隨著經濟新常態影響的日益顯著,14所根據所內實情,積極搭建平臺,引導所內青年勇于創新、大膽創業、爭做創客,將青年創新工作落到實處。
搭建多元平臺,滿足青年多層次創新需求。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感召之下,14所搭建起多個青年創新平臺,以滿足青年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創新需求。所團委積極開展“鳴鏑青年創新匯”活動,搭建起包括“鳴鏑青年創客工場”“科技沙龍”“五小成果”等在內的創新平臺,鼓勵、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參與到創新工作中來。
其中,鳴鏑青年創客工場定位于創新創業平臺,設立“鳴鏑青年創新基金”,每年列支40萬元用于支持所青年員工圍繞國防科技、航天前沿技術及其應用、產業技術創新、管理流程優化等領域開展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基礎性研究,鼓勵青年創新人才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
“科技沙龍”“五小成果”等平臺則是服務于青年創新成果轉化,將青年員工在工作中的小發明、小果運用于生產實際中,力爭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無論是前瞻性的顛覆性研究,還是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小發明、小改進,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孵化平臺。
打造“創新硅谷”,提供創新全維保障。對于青年創新工作而言,有效的共享平臺與積極的共享理念尤為重要。14所經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將思想共享、資源共享、人才共享相統一,在所內充分營造創新氛圍,打造出一片屬于青年創客的“創新硅谷”。
在青年創新上,14所經常運用“頭腦風暴”法實現思想上的共享,以更快更好地解決實際中的難題。在所內建立起8個創意空間,形成“創新硅谷”效應。這些創意空間從格局、理念、文化的創意上各具創新文化特色,能讓人在放松心情的同時,進發出思想的火花。創意空間每一位員工都能夠使用,這種資源上的共享為青年員工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圍。為更好培養創新人才,14所還特別選拔各崗位上的優秀青年參與“鳴鏑特別助理”的人才交流項目中,加強崗位、專業上的互學共進,為創新思維的碰撞、創新點子的頻發提供了人才保障。
推薦閱讀:推進熱能與動力工程創新發展的應用分析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