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闡述科技創新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入手,具體分析了滁州市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機遇,最后提出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滁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科技創新;滁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創新發展作為新展理念之首,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首先來源于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2]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
近年來,滁州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政策體系建設為支撐,不斷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主要科技創新總量指標均位居安徽省第一方陣,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當前是滁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滁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滁州市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
(一)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累計341家,同比增加55家,企業數總量位居安徽省第4位;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2.3%,增加值總量位居安徽省第3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2件,位居安徽省第6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合計31.5億元,占GDP比重為1.96%,研發經費投入總量位居安徽省第5位。
(二)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
在科技創新政策支撐上,滁州市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四大工程”(科技企業創新培育工程、科技創新項目推進工程、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工程、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工程),2018年累計出臺各項科技創新政策23個,形成了“1+4+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滁州市通過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推動科技創新夯實了制度基礎。
(三)創新創業平臺加快建設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滁州市“雙創”平臺建設快速推進,圍繞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建成了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研發平臺。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新增省級研發平臺25家,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總量達152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3家。在創業平臺建設上,滁州市創業平臺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2018年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眾創空間20家。
(四)科技人才招引行動穩步推進
在引進人才上,滁州市堅持外部引進和本地培育并舉,穩步推進人才招引“三大行動計劃”(引博、院士助滁和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招引)。“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滁州市大力實施人才招引行動,積極對接硅基材料、先進裝備、智能家電、農副產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型化工這六大支柱產業,精準推進人才引進工作。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成立院士工作站30家,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258名,建成市級博士創新工作站51家、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家。
(五)區域協同創新不斷加強
在區域協同創新上,滁州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對接發達地區科技資源,不斷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分別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天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上海工程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大院大所”認定,2017年認定43家,2018年儲備新型研發機構14家,對接各類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60余個。
三、滁州市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滁州市部分企業因缺乏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自主創新意識較差,不注重技術創新,對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缺乏緊迫感和主動性。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一些企業由于缺乏技術人員、科技經費、科技項目做支撐,導致研發活動的層次和水平不高,同時也未能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有效的科研項目對接。一些企業雖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但合作層次主要停留在技術咨詢層面,能夠建立穩固的、長期的技術合作聯盟的較少。
(二)創新平臺支撐作用有待加強
一是企業研發平臺數量相對偏少、質量不高。滁州市企業研發平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企業,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一些企業雖建立了研發機構或技術中心,但研發機構的檔次不高,有成果、能發揮作用的較少。二是公共研發平臺的服務能力有待加強。目前,滁州市公共創新平臺數量相對偏少,與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公共創新平臺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有待加強。
(三)科技創新人才資源較為匱乏
滁州市雖實施了人才招引“三大行動計劃”,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人才需求而言高層次人才的數量仍顯不足。一是人才引進難。從事生產、科研一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缺乏能占領科技和市場前沿、能組織領導重大工程和攻關項目的技術帶頭人。與此同時,核心技術開發人才以及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也相對匱乏。二是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由于滁州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長三角地區人才“虹吸效應”影響,本地院校培養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外流現象嚴重,企業的“技工荒”現象比較突出。同時,一些企業規模小,發展空間有限,難以留住高端人才。
推薦閱讀:《公路交通科技》征稿要求有哪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