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逐漸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新聞傳播領域中,其在媒體上的應用將媒體的傳播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出來,充分彰顯出媒體的傳播優勢。該文從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發展的碰撞上著手,對智媒體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期提供有效的參考。
本文源自孫晗, 科教文匯(上旬刊) 發表時間:2021-07-10
關鍵詞 智媒體;人工智能;媒體融合
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成為一個熱點,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由此可以預測,我國下一輪技術革新的重點就在人工智能方面。而且,從相關大數據的處理中也可以發現,人工智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就媒體領域的當前情況而言,人工智能技術與傳媒產業的結合日益緊密。
1 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發展的積極碰撞
1.1 人工智能背景下媒體信息的傳播內容
在傳統媒體時代,基于宣傳和市場需求,媒體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各種社會變化的最新動態資訊,而智能平臺的出現使得媒體更加了解受眾的需求。通過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對受眾行為信息進行分析,媒體就能發現受眾較為感興趣的產品,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對受眾進行標簽化處理,向受眾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實現內容的轉變。
此外,以往的互聯網網站是在傳統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的,而當前的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算法”實現信息的智能匹配和個性推薦,例如:今日頭條就是通過“算法”的導入,對受眾的閱讀行為進行分析,確定其對新聞內容的喜好,然后通過機器學習推薦引擎,對受眾進行內容推送,從而確保新聞信息的個性化匹配。由此可見,傳播者是在接收到用戶的需求后,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的結合,以互動的形式生產信息,傳播內容實現了革新。
1.2 人工智能背景下媒體信息的傳播模式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媒體的傳播形式也正在向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智能推薦引擎可以根據用戶的習慣和興趣,向其推薦可能喜歡的電影、歌曲以及想要購買的商品;即使是對記者采訪有長期依賴性的新聞寫作工作,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后也有了很大的便利,機器寫稿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寫作手段,這就為當前的新聞報道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此外,用戶也可以充分借鑒人工智能和媒體融合的優勢,充分利用AR、VR等技術手段,借助智能化媒介,從而更好地在立體、虛擬的環境中開展工作,形成一種真實的互動效果。[1]
1.3 人工智能背景下對媒體的新要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要想穩定生存,就必須奮起迎戰,緊跟時代發展進行轉型,并且還要將人工智能技術積極利用起來,將其置于媒體創新中的關鍵環節,摒棄傳統的互聯網思維,以智能思維促進媒體的融合發展。通過對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深入分析發現,其在報道指揮、機器寫稿、智能分發、語音識別、個性化推薦以及人機互動等多個領域都實現了有效的應用,地位逐漸凸顯出來。因此,媒體也要將自身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切實增強在語義識別和分析以及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研發力度,從而為媒體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提供有利前提。
除此之外,在當前智媒體背景下,智媒人才的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大力選聘智能技術人才,不斷創新和激勵,促進團隊綜合能力的提升;并且還要做好采編人員的智能技術培訓工作,促進人機互動,協同合作,不斷創新。
2 智媒體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應用
2.1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拓展媒體融合的疆界
人民網發布的相關文件中提到,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當前內容產業比拼的不再是內容資源數量的掌握,而是技術和內容資源的統合協調能力。通過這一趨勢就可以得知,媒體必須具備適應技術和內容變化的能力,積極展開自我變革。就2019年而言,我國很多媒體都將人工智能技術規范地應用到新聞傳播行業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工作形式,如:機器寫作、AI 主播、智能大腦等等,上至中央媒體,下到地方媒體都開始了全方位的探索。其中,廣州日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就實現了很好的轉型,其在兩會報道中將立體直播、VR 視界、機器人寫稿、動新聞等方式充分利用了起來,首次推出機器人“阿同”和“阿樂”,這兩個機器人組合的“同樂”其實指的就是廣州日報社的所在地“同樂路”;而且,通過深入分析發現,這兩名兩會報道團隊的特殊成員各有各的特點,“阿同”具備很強的理性思維,在分析政府工作報告時很有深度,而“阿樂”非常活潑,可以很好地回答與兩會有關的話題和新聞,真正實現了融媒體傳播。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傳媒領域,不僅使得媒體行業出現了顛覆性的發展,也實現了媒體融合疆界的延伸和拓展。例如:2017 年,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合資、新華智云自主研發了“媒體大腦”,其作為我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一經推出就為我國各類媒體機構提供了豐富的智能傳播服務;在此之后,人民日報和百度公司共同開發了“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央視網和科大訊飛合作創建了“人工智能編輯部”,這些平臺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媒體內容各個環節的深度融合,為智媒體背景下的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媒體機構與科技公司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媒體智能化研發的壓力,并在較短時間內促進媒體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媒體在人工智能技術掌控方面存在的問題,將導致媒體的智能化發展受到科技公司的阻礙。對于這種情況,當媒體融合發展時,媒體機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要積極打造屬于自身的核心技術能力。
2.2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信息全鏈路智能化水平
在媒體融合階段,傳統媒體只能實現媒體內容的網絡化、數字化傳播,并不能有效解決傳統媒體主流影響力降低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改造以往傳媒業的生產流程,并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對信息傳播進行全鏈路智能化探索,以促進媒體的深度融合,為媒體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1)智能采集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新聞線索的獲取階段,媒體就能對重要媒體、網站以及榜單中的信息源展開智能化聚合,加之大數據的應用,就可以實現數據分析模型的優化,從而提升媒體的新聞線索捕捉能力。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采集,主要是在2019年,新華智云創建了8款在新聞采集過程中有輔助作用的機器人,以開展突發識別、人臉追蹤、安全核查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實現了新聞采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2)智能寫作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寫作中的應用主要在體育、財經以及自然災害等快訊寫作方面。在實際寫作中,需要先對寫作內容的格式進行設計,然后通過機器搜索相關的內容和格式,并對其進行匹配,最后通過“填空”就能完成一篇新聞報道寫作,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媒體寫稿的速度和數量。
(3)智能審核
通過深入分析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處理等技術,有效識別新聞信息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幀,并將其與數據庫進行對比,篩查出不良圖文視聽信息,有效縮減了審核的時間成本,保證審核效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人工審核中投入大、時間長的問題。
(4)智能分發
當前的智能分發技術基本上實現了通過分析用戶屬性進行個性化信息推薦的功能,在智能分發過程中,信息分發將更加精準、更加高效。
(5)智能編輯
機器所具備的深度學習技術,可以為媒體編輯信息自動化工作提供結構化的分析建議,將獲取的信息內容根據時間順序或者信息熱度進行聚合,然后通過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相關圖像識別技術,輔助媒體編輯根據其策劃思路快速形成熱點專題,這就為當下媒體編輯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3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媒體融合中的用戶洞察力
在當前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社會和文化的隔閡使得相關職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現象,對于這種情況,當前媒體融合的重點就應放在重新塑造主流媒體傳播競爭力的方面。而要想保證媒體融合的效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用戶洞察能力,精準洞察用戶的具體需求,重構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以媒體融合為基礎搭建的新型媒體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全面化的服務功能和多元化的應用場景,這樣,不僅將用戶聚集起來,盡可能消除潛在的“隔閡”,更能做到媒體功能的全覆蓋,真正實現了對用戶的精準洞察。
此外,新型媒體平臺中信息功能的延伸,也使得移動終端上用戶每一次的內容消費行為都被記錄下來,從而幫助媒體平臺獲取到海量的數據信息;而且,新型媒體平臺中依靠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數據挖掘等技術所開展的用戶互動,也能生成海量的用戶畫像基礎數據,加以智能化分析,從而就能準確掌握到用戶的信息需求和喜好,并為后續信息產品的生產和分發提供前提。
新型媒體平臺中服務功能的延伸,通過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也確保能實時準確地收集到社會資源和社會運轉的數據,新型媒體平臺作為數據樞紐呈現在人們眼中,將政府、企業以及個體有效聯系起來,更好地實現了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為智媒體背景下媒體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結語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媒體行業發生了很大的“化學反應”,未來的媒體行業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重視起來,充分利用其改變媒體行業傳統面貌以及重塑業務鏈的優勢,不斷拓展媒體融合的疆界,提升信息傳播全鏈路智能化水平,精準洞察用戶需求,從而為智媒體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和媒體行業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