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智能時代特征和技術跨越理論基礎,在對蘇北科技園區發展現狀和比較差距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深入剖析和揭示了蘇北科技園區的技術跨越機制,即針對具有不同演化軌跡的成熟技術、新技術,提出了相應的技術跨越路徑和方式。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協同發展、重點突破創新驅動、差異化發展和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思路。這些結論可以為蘇北科技園區和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產業發展、融資、稅收、投入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時,提供有益的參考。
唐怡佳; 郭立新, 現代商貿工業 發表時間:2021-07-27
關鍵詞:智能時代;蘇北科技園區;技術跨越;發展戰略
0引言
科技園區作為高科技企業集聚之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蘇北科技園區如何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和路徑,實現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不僅對蘇北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而且對創新型國家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本文從技術跨越的視角出發,分析智能時代蘇北科技園區的發展戰略問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1國內外現有研究現狀
在科技園區發展方面,國內外較多學者對科技園區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理論、案例和實證多種研究,例如,衛平等(2018)從管理、創新、投融資等方面提出了我國科技園區發展調整方向;張慧堅等(2018)通過對海南科技園區的調研,發現在重點科技園區建設方面還存在支持政策不完善、規劃布局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高等方面的問題;高祥曉等(2018)通過比較分析我國與美國、日本農業科技園區的差異,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成群鵬等(2018)以海淀科技園區為案例,分析了技術創業面臨的新挑戰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
在技術跨越方面,后發優勢理論認為,后發國家可以通過引進技術不斷進行模仿創新來實現技術跨越(LucSoete,1985),Lee&Lim(2001)發現了獨辟蹊徑式趕超、路徑跨越式趕超和路徑跟進式趕超三種模式。此外,國內學者也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諸如二次創新(吳曉波等,2018)、技術跨越系統策略(陳德智等,2013)、國際化(高永崗等,2010)、知識跨越模式(紀慧生,2014)等。
綜觀現有研究,有關科技園區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徑和戰略,有關技術跨越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跨越模式”的分析,較少研究涉及“跨越機制”如何與科技園區發展機制相融合的問題。為此,本研究將融合二者的內在邏輯,分析如何利用“技術跨越機制”來確立科技園區發展戰略和路徑。
2蘇北科技園區發展概述
2.1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蘇北各市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發展,蘇北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從蘇北區域整體來看,蘇北科技園區發展規模和數量充足,門類齊全,所涉及的行業眾多,但是,高質量、高水平的引領型科技園區不多,在基礎設施、科技水平和服務等方面,還不能滿足新時代和工業智能化時代的要求。在園區本身建設和提供的服務來看,蘇北科技園區發展主要存在投資和運營主體單一、融資渠道有限、服務體系不完善和區域特征不明顯等問題。
2.2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差距
目前,國際上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模式主要有市場主導、政府主導、大學科研機構主導和產學研結合主導等,一些模式已在國外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與國外成熟的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和水平相比,蘇北科技園區發展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2.2.1科技園區建設模式比較單一
一般而言,國外發達國家科技園區的建設模式具有多元特征,以市場主導的科技園區建設模式在國外誕生了許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成功科技園區,如美國的硅谷等。蘇北科技園區的建設則以政府主導為主,只有少部分科技園區則由大學或企業為主導,因此,建設模式比較單一,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和資源聚集的效應不顯著、不明顯。
2.2.2科技園區規模、質量和影響力偏弱
蘇北科技園區雖在數量上已達到一千六百多家,數量較大,但是,由于各科技園區地理位置分散,定位模糊和存在交叉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在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和資源聚集等方面的效應不顯著、不明顯,其影響力、發展質量、服務水平還無法與國際、國內知名科技園區相比。
2.2.3科技園區整體發展戰略定位不明確、路徑不清晰
由于政府主導的科技園區建設模式,導致各級科技園區建設,主要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出發,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規劃,導致蘇北科技園區發展戰略定位不明確,發展路徑不清晰,重復模仿其他地區科技園區建設的現象比較普遍,以追趕、模仿或引進的方式推動園區發展,沒有形成突出的地方特色和產業特色,因此,不能有效地集聚資源、人才和技術,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從而使得蘇北科技園區的發展質量、服務水平、園區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相比無論在現有發展水平,還是在未來發展規劃及戰略定位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3技術跨越機制分析
3.1成熟技術跨越
對于蘇北科技園區中涉及產業中成熟技術,與其它地區存在較大差距時,各地各級科技園區可以組織、聯絡園區內相關企業,進行知識、技術和資金的整合,可以考慮在整個蘇北層面,成立蘇北科技園區發展聯盟,統一協調蘇北科技園區的各種資源,在技術選擇、資源配置等方面承擔總規劃、總協調人的角色,通過“集體協作”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技術,進行集體消化、吸收、改進,從而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改進技術,相關成果由參與園區和參與企業共享,從而實現技術跨越式趕超,具體跨越路徑和相關機制如圖1所示。
3.2新技術跨越
對于蘇北科技園區中涉及傳統或新興產業中的新發技術,例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等,這些新發技術,由于處于剛剛萌芽不久,各個國家還未能出現顯著差異的情況下,蘇北科技園區應根據自身資金、人才、地域特色、資源和能力,在各種新型技術系列中,尋找新技術切入點,按照先突破點,再帶動面的發展思路,組織、整合園區資源,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研發機構的合作或者人才引進,重點進行關鍵技術點進行攻關,未來則以突破的關鍵技術點作為產業布局和發展的重點,以新的技術突破點作為創立新企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核心,形成具有國家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見圖2)。
4蘇北科技園區發展戰略選擇
由于蘇北科技園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結構,結合本研究所剖析的兩種類型技術的跨越機制,我們提出了協同發展、創新發展、差異化發展和國際化發展綜合發展戰略和思路。
4.1協同發展戰略
基于兩種技術跨越機制,可以通過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構建蘇北科技園區發展聯盟,整合蘇北科技園區現有的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集中區域科技與創新資源,進行優勢互補、資源互補與共享,提升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避免各自為戰、分散資源的配置方式,結合區域和地方特色,準確定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和在蘇北的空間布局,根據行業和產業發展需要,整合蘇北科技園區資源,合作、協同研發關鍵共性技術,按照共同開發、共同使用的戰略,以彌補蘇北科技園區創新基礎薄弱和資源不足的局限。
4.2重點突破的創新驅動戰略
由于蘇北科技園區科技基礎、創新資源基礎相對薄弱,不能夠在科技和產業方面“全面開發和發展”,在實施技術跨越戰略時,需要有選擇性地根據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集中優秀的人才、資金等資源,重點開發、發展新科技和新興產業所涉及新型應用性技術,以相關局部、環節的技術突破來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和新興產業的誕生與培育。
4.3差異化發展戰略
差異化發展戰略是指在蘇北科技園區建設中,跨越部分技術階段,結合蘇北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技術基礎,重點在特色農業、養殖業、旅游和文化等方面,融入現代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新技術,打造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按照有計劃、有步驟、由點到面的發展思路,重點開發、培育地方色彩濃厚、具有一定稀缺或唯一性的行業或產業,以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契機,從而驅動傳統和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4.4國際化戰略
在智能化時代,技術的復雜程度和研發投入空前高漲,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在所有技術領域都能夠獨立開發和占據優勢,因此,蘇北科技園實施技術跨越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思路,一方面,以全球市場和需求為指引確定自身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廣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高端人才,開展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共同開發和互相引進,從而彌補自身資源和能力不足的局限。
5結語
在面臨后疫情時期世界經濟、政治結構發生巨變的情況下,一方面環境的不確定性空前增加,另一方面技術變革和突破速度加快,世界科技競爭加劇,這給蘇北科技園區確立發展戰略帶來了困難。為此,本文通過對蘇北科技園區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和存在差距的綜合分析,以技術跨越理論為指導,深入剖析了蘇北科技園區實施技術跨越的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協同、創新、差異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思路,這些分析結果可以為蘇北科技園區和相關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