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MRI、CT、X線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AS)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2016.01-2018.12間我院接收的早期AS患者共100例,根據檢查方式分成X線組41例、CT組30例及MRI組29例,對三組檢查結果進行觀察。結果:MRI組檢出率明顯較X線組和CT組高,MRI在骶髂關節各方面的診斷結果均優于X線組和CT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MRI、CT、X線均可應用于診斷早期AS,但MRI較CT、X線檢出率更高,更具優勢。
關鍵詞:骶髂關節病變;強直性脊柱炎;MRI;CT;X線;價值
《現代醫用影像學》本刊是面向全國影像醫學工作者的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辦刊宗旨:充分利用廣泛的專家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科學化組織和出版醫藥衛生知識和相關信息。
強直性脊柱炎(AS)作為一種慢性炎性疾病,起病隱匿,具有極大危害性[1]。因此,盡早診斷并積極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十分重要。不同影像學檢查在確診與分析患者的病情中均有著不同作用。本文探討MRI、CT及X線對早期AS的診斷價值,現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2016.01-2018.12間我院接收早期AS共100例患者,根據檢查方式分成X線組41例、CT組30例及MRI組29例。X線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19-60歲,平均(25.46±3.27)歲。CT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8-62歲,平均(25.52±3.25)歲。MRI組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齡19-61歲,平均(25.48±3.2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X線組:選擇GE Definium DR機,拍攝3張平片,包括骨盆正位與雙側骶髂關節的斜位45°平片。CT組:選擇飛利浦Brilliance 16螺旋CT機,取仰臥位,對其骶髂關節開展掃查,診斷過程中使用軟組織窗與骨窗進行觀察。MRI組:選擇西門子Magnetom Essenza磁共振成像設備(1.5T MRI),對患者骶髂關節的斜冠狀位SET1WI、TSET2WI以及SET1WI行橫斷位掃描與短時反復恢復序列,將掃描層厚度設置為3-4mm,可依據患者圖像開展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
選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選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影像學表現
X線組:41例有程度不一的關節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或硬化,X線檢查發現累及髂骨,可觀察到細小密度減低區,30例關節間隙有增寬,30例骶髂關節邊緣較模糊;CT組:20例關節間隙較模糊,可觀察到骶髂關節面以下有骨質侵蝕,患處四周有骨質密度增高或硬化;MRI組:29例伴有下骨缺損,19例骶髂關節面有硬化,呈現狹窄帶狀低信號,行增強掃描后未有強化,病灶四周出現骨硬化,有環狀低信號。
2.2 對比三組檢出率
MRI組檢出率明顯較X線組和CT組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3 對比三組診斷結果
MRI對骶髂關節的診斷結果均優于X線組和CT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AS病因尚不明確,患者發病后會累及關節,尤其是骶髂關節,伴隨病情進展,會使患者出現駝背和關節僵硬等畸形狀況,影響其預后,因此,盡早診斷并進行治療療意義重大[2]。
本文結果顯示,MRI組檢出率較X線組和CT組高,且MRI在骶髂關節各方面的診斷結果均優于X線組和CT組,分析原因可能是X線雖操作簡便,價格較低,但其分辨率和清晰度較低,使用時會受到一定限制,患者體位和拍攝角度會對骶髂關節觀察產生影響,使得AS檢出率明顯降低;骶髂關節主要由髂骨和骶骨耳狀關節面組成,關節周圍有韌帶滑膜包繞,CT能清晰顯示患者骶髂關節和脊柱病變位置、形態及大小,有助于醫師發現較小病變,同時還能顯示病變嚴重程度及范圍;MRI屬于近幾年來一種有效診斷方法,AS患者骶髂周圍滑膜存在肉芽腫性滑膜炎,導致軟骨受到破壞,且會逐漸侵犯到軟骨下骨,造成關節囊纖維化,最終演變為關節僵直,MRI能于早期清晰顯示出患者關節積液情況和滑膜增厚情況,可有效避免以上現象發生,臨床診斷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MRI、CT、X線均可應用至診斷早期AS,但MRI較其他兩種方式相比更具優勢,檢出率更高。
參考文獻:
[ 1 ]劉志飛,李亮潔.X線、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z1):192-193.
[ 2 ]郭詩夢.對比X線、CT和MRI在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9):3662-366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