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其中苗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占主要地位。苗族的歷史悠久文化久遠,在漫長的歷史變化中仍然留存著古老的生活方式。苗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服飾設計,苗族的服飾文化在人類服飾設計中占重要地位,本文首先介紹苗族的久遠歷史,闡述苗族文化服飾的元素組成,以及苗族特有的服飾特點元素在現代服飾方面的應用。苗族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存在,它獨特的文化歷史特征不會改變,只是可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添加新的文化元素。
關鍵詞:少數民族,苗族文化,服裝設計
苗族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民族,其源流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蚩尤時代。苗族歷經艱辛,飽受苦難,是中華古文明的創造者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苗家人逐漸形成了今天支系繁多、大部分居住在峻嶺山地的分布格局。由于其居住的環境交通互往不便,信息閉塞,加之為躲避戰亂而拒絕與外界接觸的心理因素影響,由此而形成的種種原因,才構成了現如今苗家人生活結構特征。
苗族服飾發展到今天,它所代表象征的已經超出了服裝概念的范疇,它是歷史、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是人類文化瑰寶中不可多得財富。同時,通過苗族的服飾文化我們能夠很好地研究苗族整個民族群體的社會提供了在恰當不過的切入點和證據。
本文主要是通過苗族的服飾文化背景特點入手,以苗族服飾的特征為線索,來闡述苗族服飾在現代時裝中的重要要性,并且以站在設計的角度來看待苗族服飾豐富的特征元素,給服裝設計眾多元素里添枝加葉。本文就以苗族的主要特征展示在現代時裝中的運用與發展。苗族人的質樸和聰慧使其選擇了服飾作為苗族人情感寄托的載體,這種獨特的方式使得苗族的服飾文化格外豐富多彩、異彩紛里。服飾不僅成為苗族人遮寒蔽體的工具,更成為苗族人愛美、向往美、建設美好生活的表達方式,成為苗族人維持自己民族興旺發達、繼往開來的寄托。
第一章苗族服飾的起源
苗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和文化。苗族服飾作為少數民族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之一,服飾之豐富,樣式之繁復,為服飾文化之罕見。
1.1苗族服飾形成原因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遷徙民族,苗族發祥于我國中原地區,與我國眾多民族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中華文明的主要民族之一,早在五千年的遠古時代,苗族的祖先就與炎帝、黃帝并列其名的蚩尤,曾雄霸一時,與炎帝、黃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只是后來,在與炎帝、黃帝兩個部落的戰爭中,蚩尤兵敗戰死。《史記·血帝本紀第一》中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疆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1]。九黎部落群龍無首,開始走向分裂,一部分與炎帝、黃帝部落融合,而另一部分則被迫向黃河以南遷徙,起始遷至現在江淮地區,并在此建立起“三苗國”。
春秋戰國時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荊楚地區,被稱為“荊蠻”。“三苗”的后裔“荊蠻"的興起,大約在商朝期,此后,成為崛起的楚國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區被稱為“五溪蠻”、“武陵蠻’’、“長沙蠻"等。到唐、宋以后,苗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繁盛,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再度顯示出其重要影響,引起唐宋以后歷代王朝的注意。
明清時期,苗族繼續從五溪、武陵地區遷入貴州、廣西,并從貴州、廣西及川南經過不同線路迸入云南,由云南陸續出境,迂徙至東南亞半島的北部山區。這些大規模遷徙主要是各朝發生的戰爭和推行的民族鎮壓政策所致,辦有因天災原因逃荒的小規模遷徙。
此外,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戰爭又迫使大批苗族難民從東南亞半島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今天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淡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狀況,整體構成了現在我國苗族的基本結構。
1.2苗族服飾的發展概況
苗族是個古老的遷徙民族。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幾經歷練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絢麗多彩的服飾藝術風格。相傳苗族的祖先是一頭“其毛五彩"的犬,此犬的名字叫“盤瓠"。作為盤瓠后裔的苗族,衣裙主要是由紅、黑、白、黃、藍五色構成的,一直保持著三苗“好五色服”的傳統。苗族服飾源遠流長。早在三苗時代,就曾以麻摻頭發盤髻于頭頂。《淮南子.齊俗訓》中記載:“三苗髦首,羌人括頷,中國冠笄,越人剡發”。漢代,苗族“好五色服’’,“衣裳斑斕”,即服裝色彩艷麗,并有以羽毛為飾的習慣。唐代,男子穿左衽衣、椎髻、赤角;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宋代,在今湘西一帶,當時稱五溪蠻的地區,未婚男子椎髻,頭插野雞毛;未婚女子戴海螺項鏈,均穿麻布衣服?;楹?,男去野雞毛,女換銀項鏈。
元明以后,許多人把苗族按服飾的顏色和式樣分成數十種乃至百余種。[3]明代,貴州中部的苗族男子頭挽椎髻,“斑衣左衽,或無襟領,竅以納首,別做兩塊,急則去之。插雞尾于顛。"沒有結婚的耳帶銀環,結婚后脫去。“婦人雜海、銅鈴、藥珠、結纓絡為飾"。還有一部分苗族,男子椎髻,穿淺藍的短衣,頭七以織花布條束發。婦女上穿無袖花衣,下穿淺藍色的細褶短裙。還有的穿蠟染花衣或土錦衣,無襟、從中穿空而服。裝飾品銅鈴,清、自、綠等色珠子。
清代,絕大多數苗族男女仍盤髻插簪,穿繡花衣服,女子穿百褶裙,佩戴銀飾。具體而論:湘西和黔東北一帶,男女頭上發髻挽于頭頂偏后部,男子帶一根銀項圈;女子穿鑲有花邊的紅色窄袖短衣和百褶裙。道光年間,湘西苗族婦女仍以青紅相間的錦布為裙,再在裙上車丁錫片或繡絨花,衣服斜襟,用錫片或繡花為飾。頭上以網巾束發,未婚姑娘額發中分,單辮垂于腦后。銀飾有項圈、銀手鐲、耳環、銀簪等。
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男子發髻偏頭頂前部,穿青黑色繡花衣服,男衣袖口較大,女衣袖口較小。婦女佩帶銀首飾,有銀花、大銀環、銀圈、手鐲等。貴陽一帶的苗族,男女均穿繡花的“貫首衣”,以青布裹頭。所謂“貫首衣",即以一塊布中間挖一洞而成領口,無襟無袖。男子穿長褲,女子穿繡花短裙,頭發左右延伸盤成大髻,上插大木梳。“裳服先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蠟而花現。’’有的穿白色短衣,男子科頭跣足,婦人盤髻長簪。有的穿青衣,男子帶竹等,婦女戴青布衣幅,“制如九華巾"。黔西北的苗族男女均穿“貫首衣",衣領、衣袖及衣邊繡各色花紋圖案,發髻扎在頭頂中部,并在發髻前邊插上木梳;男子穿麻布褲子,婦女著筒裙。[4]
清初,云南東川府(今會澤縣)的苗族,婦女穿短衣,著彩色長裙,頭戴高巾。祿勸縣苗族男著麻布或羊毛布衣服;女穿筒裙,有素凈和桃花兩種。未婚姑娘的頭上左右各挽一髻;婚后挽髻于額頂,盤旋纏壘成螺絲狀。清道光以后,許多苗族婦女改裙為褲。首先是鄂西、川東、湖南城步、貴州天柱等地的苗族婦女逐漸易裙為褲;其次是湘西、黔東北一帶褲子逐漸流行,至清末己普遍取代裙子;再次是貴州局部地區的苗族婦女也開始改穿褲子。
第二章苗族服飾的特點及設計表現
2.1苗族服飾的款式
苗族的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主要還是都居住在貴州一代,剩下的的就分別居住在云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由于分布十分廣泛,苗族服飾每個地區都會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總體來說,可以分為湘西型、黔東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幾大類別。以下就詳細的介紹幾種款式類型:
2.1.1湘西型
湘西型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縣、四川秀山、酉陽以及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南鳳凰等地。[5]湘西型苗族女服的特征一般是以青黑布或土花布包裹頭部,上裝為青色右衽大襟長袖衣,戴繡花胸圍兜,下穿直統長褲子,腳上穿著繡著花的鞋。衣襟、肩圍、衣袖、衣擺、褲腳等為刺繡或染整的花紋裝飾。盛裝衣料多用青黑色綢緞,配以刺繡云肩或銀云肩,銀飾還有麻花紋項圈、扁項圈、手鐲、鳳冠、耳環、牙簽、針筒等。
2.1.2黔東型
黔東型流行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婦女服飾差異較大,上衣多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繡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6]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褶裙長短不一,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發髻差異也較大差別。服飾款式多達30多種支系。
2.1.3黔中南型
黔中南型苗族服飾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主要流行于貴陽、龍甩、平坡、安順、紫云及云南的丘北、山、麻栗坡和廣西隆林等地。其服飾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繡織衣裙和蠟染,婦女穿領對襟衣開胸衣,衣背繡飾方塊圖案或另有一塊背牌,喜用纓絡或海貝裝飾,下裝多為百裙。[7]盛裝銀飾較少,項圈多為數根纖細銀圈組合而成。包頭帕或頭巾,髻發,常見服飾款有七種,分別是高坡式、大壩式、云霧山式、中排式、擺榜式、廣順式、擺金式。第二種類型分布在貴州省中南部地區之惠水、羅甸、長順、安順、鎮寧、紫云等縣,但該型服飾款式結構、風格與黔中南第一種類型有明顯的不同。該型特征為大襟細腰上衣,百褶長裙。銀飾及其他佩飾較少,質素凈。該型又分為鴨寨式、董上式、關口式等。
2.1.4海南型
所謂“海南型"就是流行于海南省南部山區及中部山區的苗族服飾。海南型苗裝與上述幾種類型的苗裝沒有什么相似之處,倒是與廣西、云南的自稱為“金門"的瑤族各支系的服飾有很多相同之處,甚至連語言也同“金門"瑤族相近。海南型苗族的女裝,上身多為圓領兒右偏襟青布長衫,袖子細長,袖口有桃花圖案,兩肋開權,邊緣用紅花帶鑲邊。
腰間系桃花腰帶。另頸部、胸部各釘一對兒紐扣,并用桃紅色毛線扎系,端須飄散為飾。
下身穿蠟染筒裙,裙長至膝。[8]冬季綁裹腿。海南型苗裝的工藝特色為挑花圖案和蠟染。
2.2苗族服飾的色彩
苗族服飾從用色上看,大體可分為紅、黑、白、黃、藍五種。苗族服飾向來以鮮明絢麗的色彩聞名,其艷麗豐富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用色的大膽、強烈而有協調,洋溢著浪漫繳情和充沛的生命活力,達到了許多有經驗的藝術家也難以企及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在服侍色彩這個具體可感的形象中。[9]往往表表達某種抽象的觀念和思想感情。色彩作為苗族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大致體現在以下兒方面:強列的對比苗族婦女不僅在衣袖、衣襟,圍邊等許多部位繡上無顏六色的花卉圖案,就連頭飾等物件,也都繡有精美的紋樣,它們造型簡單、用色大膽、排列隨意,通過包相、明度、純度,面積四方面表現。血色斑瑚的大紅、大紫、太藍、太綠作為裝飾特點,其色調層次十分明顯,色塊之間作為形成的對比和反差較大,因而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
苗族婦女盛裝,色彩雖鮮艷明麗.卻不繁復雜亂,一般以主色調為主,表現的是一種熱烈奔放的審美情趣。苗族年輕女性的服飾,由頭飾、上衣、領掛、圍腰、短裙等幾部分組成.從頭飾到服裝的上半部多用鮮紅、朱紅、明黃、草綠、煤黑等顏色,色彩濃郁、和諧、熱烈、奔放;下半部則用較暗的青綠、湖藍。整體配以數量繁多、銀光閃閃、做工精細的銀項圈和各種銀飾,呈現一種色彩明快、華麗和諧的服飾色彩美。
2.3苗族服飾的面料
苗族服飾的衣料以棉為主,絲綢、麻布較少。苗族人們的面料大多數都是他們用最傳統的手動編織機將純棉線進行編制制成的。編織好布后在將布進行加工處理染色,染好的布一般都以青黑色、藍色居多,別的顏色也有,在將染好的布料做成成衣,再將局部通過刺繡、挑花、扎染、蠟染等處理讓服裝更加豐富民族特色更濃郁。
2.4苗族服飾的圖案
苗族服裝圖案紋樣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幾何紋、動物紋、植物文。苗族服飾大量的幾何紋主要有十字紋、鋸齒紋、水波紋、云紋、雷紋、回紋、井字紋以及幾何化的自然物象太陽紋、銅鼓紋、星紋 、卷草紋、八草花紋等等。[10]這與他們運用以織花和桃花、貼花工藝為主有著密切的關系。苗族服飾的動物紋也十分豐富,造型十分奇特,特別是在服飾的裝飾上,運用獨有的動物紋樣是苗族服飾中使用較多的圖案紋飾,心靈手巧的苗族婦女使各類型動物紋飾夸張變形,顯現出獨具魅力的韻味。[11]這些動物造型主要有牛、龍、象、虎、獅、鹿等動物及無名走獸紋飾。所有動物都是超現實的造型,除一般常見的變形、夸張、簡化、等變體方式外,還普遍有幾種特殊的變體形式:半人半獸:多動物合體:動物人物與植物合體:獨頭等。[12]苗族服飾中植物紋飾主要有菊、荷、石榴、葫蘆、向日葵、雞冠花、辣椒花等。這些圖案主要用于服飾的領沿、袖口等邊緣。有時則以植物紋與動物紋交叉繡制。[13]
2.5苗族服飾的制作工藝
苗族服飾在服飾的制作上,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14]編織是利用簡易的織機,將不同顏色的經緯線限制而刺繡的各種圖案;挑花是根據織物經線和緯線交叉形成的網眼,用絲線上不受或棉線挑出“×”字形或“-”字形的小單位,并運用這些小單位的連續與延長而組成各種各樣式的圖案;蠟染是用蠟溶液作為防染劑在布面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后經過染料浸染,再去蠟并漂洗干凈,而呈現出的圖案,如前所述,由于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生活習慣,以及審美觀點的差異,這些服飾圖案的藝術格調也各不相同。[15]婦女們出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在制作服飾的過程中,并不拘于一種固定的工藝手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它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更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2.6苗族服飾的配飾
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苗族服飾的主要配飾也是銀飾,特別是女盛裝,一搬不用金子和玉,主要是以銀質飾品為主,因此銀飾成為必不可少的配件。
銀飾,在苗族傳統中是美麗和光明的象征。[16]苗族女飾包括銀冠、銀角、銀花、銀筆籮簪、銀梳、手錙、耳柱、項圈、壓領、披肩、垂飾等數十種飾品。每種銀飾都有種各樣款式,苗族人在結婚時穿著的盛裝是佩戴飾品最多的時候,光是頭戴的禮官就有幾公斤種的銀飾。這些銀飾的做工精細,都有著各種不同的圖案,精致非凡。
苗族婦女很少穿件獨立的單衣,常常由許多附件如背牌、披肩、圍腰、腰帶、護腕之類共同組合成一件完整的上衣。這些附件也是苗族配飾的一部分。
第三章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苗族服飾元素
3.1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苗族服飾色彩
中國苗族當中,服裝的色彩帶有其獨有的特殊含義,在苗族服飾當中,黑色是運用最為普遍的顏色,也是在苗族服飾的色彩體系當中最為高貴的顏色。黑色代表了莊重和富貴的意義。在苗族服裝當中黑色的運用也同樣符合了其民族特質的需要,有人說苗族是一個將自己民族文化歷史穿著在身上的民族,而苗族在歷史時期內所遭受過不止一次的民族遷徙和其他民族對其民族的戰爭,黑色在其中也同樣表達了這段歷史的沉重,這也是黑色所通常給人視覺上感受的一種感覺,從這個方面來看,民族服飾色彩和現代服裝的色彩上面在差異當中同樣存在一定的共性,這也為苗族服裝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進行加工運用提供了一個連接點,更好的在新的社會環境當中對民族服飾文化進行良好的傳承和發展。
在不同的服裝設計風格當中,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黑色的介入永遠不會顯得太過突兀,黑色的在苗族服飾當中那種沉穩莊重的內涵演變成一種海納百川泰然自若的寬容態度,低調而愿意背負和承擔,或許這也是人們對黑色的另一種理解,為黑色的不張揚和內斂增添了不一樣的張力,通過一種更富有精神含義的魅力來吸引人們。
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對于苗族傳統服裝色彩的借鑒和運用,已經融入了相當大一部分時代特色的設計思想,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色彩的搭配和使用其色彩的特殊含義來表現設計立意?,F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苗族色彩的應用主要是同其明顯的民族特色色彩搭配將民族風格感覺表現出來,更多是一種設計風格的表現,不再具有其本來民族的特定的民族含義在其中。
苗族的服飾色彩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將色彩進行具象化和增加某一種精神內涵在其中,就如前文所講的黑色一樣,色彩經過人們的加工運用在服飾上面,色彩就被人進行了強制性的寓意寄托,將某些美好的意愿賦予其上,在現代服裝風格當中,某些類型的服裝具有明顯的色彩傾向性,就如婚紗永遠都會給人一種潔白圣潔的樣子,在婚紗當中的面料選用,很少是由具有明顯傾向的面料,一般是使用白色,象牙白等近乎白色的面料。
而除了像婚紗這種屬于特殊類別的服裝,哥特風格的服裝同樣具有具有明顯的色彩偏好性,甚至色彩的影響遠遠大于我們所需要的程度,比如正裝方面,在男裝當中說起正式的服裝,人們永遠都會在腦海里面浮現出黑色西裝白色襯衫的服飾搭配形象,可以說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色彩的運用深深受到傳統服飾文化的影響,而在傳統的服飾文化當中,民族特色文化更是不可忽視的部分。
3.2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苗族傳統紋樣圖案
苗族傳統服飾當中,使用大量的被賦予特殊含義的紋樣,利用紋樣的裝飾性,美化服裝并且更夠增強服飾的特色,同時將圖案所擁有的吉祥寓意也巧妙的賦予了服裝,使得服裝具有濃濃的民族特色。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圖案的應用同樣得到許許多多設計師的推崇,利用圖案的易讀性將設計理念直接的展現出來,也同樣利用圖案所可以運用豐富的色彩去繪制,服裝的色彩構成擁有了多種的可能,尤其適合春夏服裝的色彩搭配。在苗族服飾當中,圖案紋樣大多是人們根據傳說或者依據本族的信仰將某些意象化的或者抽象的概念進行具象化的表達,使其能夠更為直觀的展現出來,其中不乏對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對圖騰信仰的堅持。
苗族紋樣圖案是苗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記錄,其中擁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格調古樸,清新亮麗的苗族紋樣圖案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他們已經不再局限在當初的苗族村寨,已經慢慢走向國際,并受到人們的歡迎?,F代藝術的發展,漸漸從華麗樣式和形式主義的構圖立意方面轉向從藝術最為本質的生命動力的方面尋找其靈感,而民族傳統的文化代表一個民族的發展的最精髓的文化內涵和最為質樸的精神特質,這也就為像苗族這樣的保留較為全面而且特色鮮明的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民族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運用更多的是將現代與民族相融合的一種結合方式,也是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一種探索性的繼承。
3.3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苗族傳統服飾的演變
現代服裝設計當中有很多的服裝都擁有苗族特色服裝的服裝結構和色彩搭配,雖然設計的靈感來源并非取材于某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點,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民族服裝和現代服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種聯系當中可以看出,服裝的發展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他們是有跡可循的,是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服裝更多的受到社會化境的影響,在一定的社會化境下面,我們有著各自的生活方式,或許在細節方面有著很多的不同,但由于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他們又有著許許多多的相同之處,這就有了服裝的設計風格和服裝的品牌風格。
在現代服裝的設計當中百褶裙是經常在女裝品牌當中看到,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百褶裙被注入新的設計理念,在傳統百褶裙的基礎形制上面添加設計師獨具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將其轉變為適合當下時尚潮流的服飾?;蚴沁\用新型的面料,提升服裝面料自有的品質,使其擁有更好的質感,更好的著裝的舒適度,從而更能帶來更好的消費市場,新樣式的百褶裙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百褶裙在苗族服飾當中是非常具有苗族民族特色的服裝,而現代服飾當中,百褶裙的運用或許已經弱化了其民族文化方面的服飾內涵的意義,但是其形制得到了傳播和發展,更得到了人們對其的認可,可見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使用性使其更為重要的設計要素。
3.4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苗族銀飾風貌
苗族的服裝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與服裝相伴而生的服裝配飾同樣將苗鄉的獨有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在苗族的服裝配飾當中的銀飾,或許連世界頂級的奢侈品設計師都會對苗族銀飾的華美所驚嘆,無所不用其極的將銀飾打造的富麗華美如帝王般奢侈。其實這也是因為苗族的歷史經歷有著關系,苗族在歷史當中經歷過多次的遷徙,而遷徙的原因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的災害的原因,其中包括戰亂和對其的迫害,將所有的家當穿著在身上形成了一種沉重的習慣,進而變成了風俗。這和苗族的服裝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苗族一個將歷史背負在身上的民族,或許就是因為了這種背負使得其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能夠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期之后能夠很好的得到傳承和保留的原因。
3.5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配飾設計應用
現代服裝設計當中配飾的設計占有很大的比重,也為眾多服飾品牌創造越來越多的盈利,而且在品牌盈利中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可見配飾在服裝設計當中的重要性。金屬配飾在服飾配飾當中主要是以貴重金屬為主,當然也不乏一些合金性的金屬作為首飾制作的原始材料,而苗銀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屬于合金的一部分。在現代配飾設計當中這種使用合金制作配飾的思想被廣泛的應用,配飾更多的不再從本身質地的珍貴而體現價值,越來越轉向一種思想意識的認識方面的價值去思考,設計理念以及其設計的表象所能傳達的設計內涵。在服裝品牌當中同樣借鑒傳統的設計靈感素材,比如從自然界的動植物種獲得靈感,這也是苗族銀飾選取設計素材最多的地方,結合人們的圖騰信仰和對某種動物的理解,將一些美好或者積極的意義附加到配飾上面。
3.6苗族元素在畢業服裝設計當中的應用
畢業設計當中主要借鑒苗族紋樣和裝飾手法的特點對畢業服裝進行設計,在畢業設計當中,運用苗族傳統的服裝裝飾思想和顏色搭配。
3.6.1 畢業設計中的苗族色彩應用
畢業設計運用苗族色彩方面,主要是按照苗族的傳統色彩靈感來源的思路,從中選取了苗族傳統色彩中的黑色和白色,同時考慮現代服裝設計當中整體效果和舞臺展示效果,借鑒苗族傳統服飾當中將顏色進行搭配,產生活潑生動的效果。
顏色方面的運用同樣結合苗族傳統紋樣將顏色進行一定的自由設計,稍稍對傳統相對濃艷的色彩進行色相上和飽和度上的調整,使其更加符合當前人們流行審美。同樣將顏色賦予一定的精神含義將一種素雅淡泊的中國傳統文人氣質融入到此系列的服裝設計當中。這也是將苗族傳統色彩的來源方式進行一種傳承,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當中重要的一種設計手法和設計思路。
3.6.2 畢業設計中的苗族款式應用
畢業設計中的款式設計主要依賴于對苗族服裝廓形和其服裝結構的理解,在款式中借鑒苗族傳統服裝的袖子樣式,同時借鑒苗族傳統服飾當中的設計裝飾手法,早袖口處進行設計裝飾,使得服裝在盡量符合現代流行的簡約風格的前提下不顯的單調。包括前面裝飾佩戴的設計同樣根據苗族傳統服飾當中的裝飾細節所提供的靈感來源對其進行設計。
在整個的服裝設計系列當中對整個系列的搭配給予了充分的考慮,通過不同長短的衣長設計和不同款式類型的搭配,使得服裝整個系列豐富多彩。整個系列的色調素雅,同樣又擁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本系列中充分利用細節的裝飾對服裝語言進行豐富的詮釋。
總結
我國苗族服裝具有精美的圖案,豐富的形制和絢麗的色彩風格,同時還具超眾脫俗的裝飾手法,這些不僅源于設計師的靈感,也是我國服裝設計量立足國際的重要法寶。更值得我們驕傲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內設計師逐漸開始關注苗族服裝設計,注重它所富有的內涵??傊缱宸椩氐臅r裝設計應對服裝的藝術追求、獨到的創意手法和文化內涵的表達等方面應該加強,這種集民族、時尚創新與文化的服裝設計理念必然成為未來我國服裝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這是時展的產物,也是時展的需要,是中國服裝設計師走出國門,中國從服裝生產大國向創新大國邁進的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1]解淑紅.苗族服飾文化與原始宗教文化的情結.天津工業大學,2005.
[2]徐海燕.少數民族服飾.沈陽出版社,2004年8月.
[3]曾慧.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變遷(上)[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
[4]趙一凡.苗族服飾圖騰圖案研究.天津工業大學,2003.
[5]賈月鵬.淺談時裝設計中服裝、服飾的民族性與創新性[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
[6]王芳.服裝設計的現代性與民族性[J].現代商貿工業,2007.
[7]周利群.服裝設計藝術應加強傳統民族風格的體現[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8]宋科新.民族服裝服飾文化及其圖案紋樣設計的研究[M].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3.
[9]孫元秋.現代服裝的民族風格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
[10]范樹林.試論中國傳統服飾的設計藝術[M].河北大學,2004年.
[11]葉樺.畬族編織工藝藝術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3期.
[12]陳希.意大利時尚產業文化[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13]李玉婷.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服飾元素的應用[M].清華大學,2007年.
[14]賈京生.論服裝設計中流行色的科學認識與應用[M].2001-2003.中國流行色優秀論文集[M].2003年.
[15]王芳.服裝設計的現代性與民族性[J].天津紡織科技,第42卷第2期.
[16]姚永強.傳統服飾圖案在時裝設計中的應用[J].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1.2.
相關閱讀:少數民族語言論文能發表在什么期刊學報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