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我國在革命時期形成的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我國具有革命精神的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果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加入到綱要課教學中,不僅可以充實課程內容,還可以增強課程親和力,提升地方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鄉愛國情懷。將地方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更好的發揮綱要課對大家愛國精神的培養幫助,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實踐教學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代表著希望、勝利、創造、勤勞、勇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流血犧牲等,是中國共產黨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最生動的象征。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中,物質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資源表現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不僅能充實教學內容,提升理論課的親和力,而且能增強學生對地方黨史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實現綱要課的教學目標,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本文以廣東肇慶地區為例,探索如何有效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
一 地方紅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價值
(一)充實課程內容,增強課程親和力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一旦被激發,學生就會更加關注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就會隨之提高。大學生特別是文科生,在中學階段已經系統學習過中國近現代史,對基本的史實、事件脈絡等比較熟悉,而大學的綱要課只是“綱”,沒有中學課本闡述的詳細、具體、生動,因此,學生認為沒有重復學習的必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說:“對年輕孩子進行近現代史教育,也要從具體事物,具體問題進行講解,不要專講空洞的概念,那是不夠的,效果還可能要差的。”
肇慶是一個黨史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在不同的革命歷史時期都有著不平凡的歷史。先烈們為國犧牲的精神追求,在肇慶這片土地上傳頌著不少感人的事跡,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跡。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讓學生產生一種可接觸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綱要課的課程吸引力。
端州是北伐先鋒“鐵軍”的搖籃,也正是這段紅色戰史,將肇慶與革命名將葉挺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廣寧是彭湃、周其鑒領導的中國農民運動發祥地;封開平鳳鎮是黃花崗72烈士中的李炳輝的故鄉;高要、德慶、懷集、廣寧、封開等老區是粵桂湘邊部隊根據地,當地百姓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相關資料統計得出肇慶全市共有革命史跡94處,包括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等革命舊址(遺址)45處,鼎湖沙浦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紀念碑(亭)28處,周其鑒紀念館等紀念館(校)5處,陳伯忠烈士墓等烈士墓(家、祠、陵園)6處,張聞天舊居遺址等故(舊)居10處。
這些革命史跡都是在我們身邊可利用的愛國主義鮮活素材。通過地方微觀層面,把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有針對性地融入綱要課教學中,融入到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宏觀層面,進一步豐富拓展教材內容,以地方反映全局、認識全局、透視全局,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艱巨性。通過這些可接觸到的革命遺跡,進一步將枯燥的歷史理論盤活,使之變成實在的、形象的歷史感知,對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具有積極作用。
(二)增強地方認同感,培養愛鄉愛國情懷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到高校后,高校所在地便成為學子們的“第二故鄉”。他們都希望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有一定的了解,積極融入到當地生活學習,而當地的紅色文化可成為其中的重要切入點。綱要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本相關史論,有針對性地安排地方紅色文化進入課堂,吸引學生對具體史實的興趣。
人們之所以把紅色文化資源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因為紅色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價值觀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內外活動,讓學生挖掘當地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價值,讓學生在聆聽當地革命先輩的傳奇故事或接觸革命舊址遺跡、珍貴文物中,深入了解地方紅色歷史文化。目前,肇慶正在緊鑼密鼓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而紅色歷史文化在整個“創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也為此增添厚重的紅色文化元素。特別是學生自愿者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去踐行和鞏固愛鄉愛國的思想信念,并轉化為實際的服務社會的價值理念。透過這些可接觸的、鮮活的、有說服力的地方紅色文化,從而使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對地方的認知度,增強認同感。愛鄉才能更好地愛國。
二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綱要課中的運用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和愛國主義精神闡釋,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運用藝術形式和新媒體,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這就充分闡明了紅色文化、歷史傳統等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重要作用和價值。肇慶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一方面豐富、擴展理論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將理論與實踐地有機結合。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到綱要課,增強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使課程“活”起來。本人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肇慶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綱要課中的運用。
(一)將地方紅色文化作為具體例子融入課堂教學內容
在課本史實的基礎上,將地方紅色文化與綱要課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給學生親切的感受,而且能使抽象的歷史問題具體化。
如在講到第七章“全國解放戰爭”時,教材中提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展了一系列的軍事進攻,從根本上粉碎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速戰速決的計劃。這些內容學生在中學已經是接觸過的了,在大學的課堂上如果再次照搬,并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相反,在這一節的內容中,將發生在地方的具體的事件與基本理論結合,一方面會給學生帶來新的歷史資料補充,另一方面也是增強歷史的直觀性。在這一內容的講授過程中,結合當時的時間點,可選擇以廣寧為中心的粵桂湘邊區游擊根據地作為具體例子。1949年7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成立,司令部即設于廣寧。解放前期,粵桂湘邊縱隊活躍在廣寧一帶,指導發動群眾開展了一系列的武裝斗爭。
通過PPT展示在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拍攝到的歐新同志用過的軍用望遠鏡、林松烈士穿過的唐裝衫、部隊戰爭中留下的炮彈……這一張張圖片、這一幕幕歷史再現,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樣,課堂講授展示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們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是活生生的,可觸可摸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到實踐教學中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實踐教學是綱要課的重要環節,開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是提升課程效果的有效途徑。
1 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調查活動
教社政(2005)5號文件指出:“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
在思政課教學中,社會調查是常用的實踐教學手段。肇慶擁有的豐富的近現代史文化資源是學生開展專題調查活動的鮮活材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將課本教學內容與實踐內容有機結合。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給出社會調查選題的參考范圍,由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檔案資料搜索等多種形式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將材料成果整理成10分鐘左右的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既是成果匯報,也是豐富教學內容,拓展知識點,更是鍛煉學生表達、分析能力的重要平臺,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有效途徑。
根據肇慶的實際情況,給出學生的調查范圍,包括:一是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查。調查肇慶本地革命根據地或老區現今經濟、社會等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困難,對如何更好地推動根據地的經濟、社會等發展提出相關建議;二是當地政府利用紅色旅游資源的調查。了解肇慶地方政府開發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方面的情況,對如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三是介紹當地革命歷史人物。肇慶在近代出過彭湃、周其鑒、葉挺等眾多歷史名人。通過資料收集,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拓展學生的地方黨史視野,學會結合歷史背景客觀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通過以上的專題調查讓學生將近現代史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將課本理論更好地應用在實踐中,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深化愛鄉愛國情感。
2 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訪問
肇慶擁有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遺跡,這些是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更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2013年肇慶市首批共9個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正式授牌成立,包括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鼎湖沙浦革命烈士陵園、周其鑒故居等9個單位。
教師可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到黨史教育基地參觀訪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肇慶沙浦鎮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的根據地之一。1927年4月12日,在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地主民團進行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沙浦農會會員和農軍戰士共犧牲了54人。這54人在1957年被當時的高要縣人民委員會追認為烈土,并為此樹立革命烈士紀念碑。抓住清明節這一契機,組織學生到鼎湖沙浦革命烈士陵園開展祭祀、宣誓活動,傳承紅色文化,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在綱要課第四章“大革命中的中國共產黨”這一內容中論述到:“共產黨員在戰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著先鋒作用和表率作用。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的第四軍獨立團,是一個突出的例證。獨立團在北伐中戰功卓著,使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這一部分歷史內容涉及的葉挺獨立團舊址就位于肇慶端州區江濱東路閱江樓。大革命時期的高要農民自衛軍以及葉挺獨立團等都曾在此指揮軍事,訓練隊伍。舊址紀念館內通過歷史照片、文物、雕塑、繪畫、模型、電視專題片等形式,再現葉挺獨立團的光輝戰斗歷程。教師可組織學生到閱江樓參觀作為課外實踐教學。通過實地參觀,結合講解員的講述,給學生展示一個更真實形象的葉挺獨立團,對大革命這段歷史也有了更具體更生動的了解,有效激發學生愛鄉愛國情懷。
(三)邀請老兵進課堂講抗戰故事,傳播愛國主義聲音
抗戰老兵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在進行黨史教育方面最具有發言權和說服力。結合課本“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內容,可以開展“重溫革命歷史,聽老兵講故事”的課堂活動。尋求學校和相關部門的幫助,邀請抗戰老兵進課堂講述當年抗戰經歷和肇慶人民英勇抗戰的事跡。通過與老兵面對面的對話、他們的親身講述等方式,以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抗戰故事再現當年的真實情況。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比起冷冰冰的描述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感恩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把地方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有機地融入綱要課教學過程,對于充實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吸引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任課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為綱要課教學注入更多的鮮活元素,更好地發揮綱要課幫助大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全景.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動力[N].人民日報,2015-11-13(07).
[2]龔書鐸.怎樣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M]// 白壽彝.白壽彝文集(第6卷):歷史教育·序跋·評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EB/OL] .新華網.2015-12-30.
[4]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中共肇慶市委黨史研究室.肇慶革命史跡通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A].教社政[2005]5號.2005.
推薦期刊:黨史文苑雜志職稱論文投稿郵箱
《黨史文苑》(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共黨史學會主辦。自創刊以來,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最初側重于資料性,后轉為學術研究刊物。1997年成功改版,定位為大眾化通俗文史類讀物,聚焦百年大事,透視風云人物,關注社會熱點,融思想性、知識性、史料性、可讀性于一體,為廣大讀者“探秘歷史,享受文學,領悟人生”服務,受到廣大讀者的充分肯定與一致好評,走上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辦刊之路。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