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www-国产视频xxx-国产视频xxxx-国产视频一二-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論唐代官試判的宗經特征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20-09-24
簡要:摘要:唐代重儒宗經,儒家經義在選才任官的活動中很受重視。判文作為選官的重要文體也不例外。從現存官試判文本來看,考官所出的判目內容很多出自儒家經義,可以說,以儒家經

  摘要:唐代重儒宗經,儒家經義在選才任官的活動中很受重視。判文作為選官的重要文體也不例外。從現存官試判文本來看,考官所出的判目內容很多出自儒家經義,可以說,以儒家經義為判目是官試判的主要范式;考生所做判對是官試判的主體,行文中常引用儒家經義,增加文章的內涵和韻味,引經據典表現為官試判的顯著特點;在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時,從名物制度到思想觀點,都從經籍古義中尋找文字和理論支持,以儒家經義為依據是官試判的判斷標準。無論是判目的取材內容,還是判對的行文和判斷標準,唐代官試判都表現出明顯的宗經特征。

中原文化研究

  本文源自中原文化研究,2020,8(04):117-122.《中原文化研究》本刊秉持科學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恪守學術道德,以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資源、傳承弘揚華夏歷史文明為立足點,兼及中國文化建設及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打造國內文化研究的高端學術平臺,展示當代學人的思想與探索,以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主要欄目: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華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論研究、民間文化研究、學術思想評論、域外視角、文化產業研究。

  唐代崇儒宗經,國初便“于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1]4940,儒經在教育系統中不斷得到強化,在選才任官的活動中也得到廣泛運用。唐代取士各科,無論是制舉各科還是進士科、明經科,都要考經;唐代取士選官的各種文體,無論試策、試賦、試詩還是試判,儒家經典都受到普遍重視。作為吏部選官考試的重要試項之一,“判”在唐代取士選官的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1,唐代關試、流外銓、常選、吏部科目選無不試判。正如洋州刺史趙匡《舉選議》所說:“判者,斷決百事,真為吏所切,故觀其判,則才可知矣。”[2]427由此推測,當年創作的官試判的文本數量應大得驚人。但隨著時代變遷,唐代判文大多亡佚,僅存的一千余道判文也大多由于文獻闕如難以確鑿判斷其文本性質。今存的唐代判文,可以確定的官試判僅有4例15篇,即開元九年(721年)李昂、暢諸、王泠然的《歷生失度判》2,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顏真卿、盧先之、馬兟、柳芳的《三命判》3,寶應二年(763年)敬寬、牛聳、王沼的《被替請選判》,貞元十九年(803年)呂穎、崔玄亮、元稹、哥舒恒、白居易的《毀方瓦合判》。根據唐代官試判的特點,我們推斷《文苑英華》所載“一問多對”的同題判文(500余篇)和闕名判文(300余篇),也可能是取于國家檔案的官試判4。唐代官試判具有明顯的宗經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以下試分別述之。

  一、以儒家經義為判目是官試判的主要范式

  唐代試判作為選官考試的一種特定文體,體制結構上包括判目5和判對兩部分,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承,共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官試判的判目由負責選官考試的相關部門和官員制作。如銓選試判的判目,一般由吏部侍郎創作,《唐六典·尚書吏部》載:“每試判之日,皆平明集于試場,識官親送,侍郎出問目,試判兩道。”[3]27開元九年,王泠然參加吏部銓選,便由當時的吏部侍郎王丘出判目6。有時候朝廷也委派其他官員專門負責試判,《新唐書·楊於陵傳》載:“初,吏部程判,別詔官參考。”[4]5032或者吏部侍郎個人委托他人,如貞元十九年白居易等人參加的試判,《登科記考》卷一五是年列“拔萃科”,白居易名下考云:“汪氏《香山年譜》:‘貞元十八年,鄭珣瑜領選部,公試判拔萃科入等。’”[5]565本應由吏部侍郎鄭珣瑜負責,但“時吏部侍郎鄭珣瑜請(裴)垍考詞判,垍守正不受請托,考核皆務才實”[1]3989。可見此問目實出于裴垍之手。但是無論如何,官試判的判目都出于負責選官考試的相關部門和官員,其題材和內容代表了唐代官方的關注和導向。

  唐代試判的判目,大多簡明扼要,寥寥數語,提供一個事件(或現象)的基本情況,問考生對此事件(或現象)的看法見解或處理意見,判目的取材內容有一定的規律性。唐人杜佑《通典·選舉典》云:

  初吏部選才,將親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縣案牘疑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此所以為判也。后日月浸久,選人猥多,案牘淺近不足為難,乃采經籍古義,假設甲乙,令其判斷。既而來者益眾而通經正籍又不足以為問,乃征僻書曲學隱伏之義問之,惟懼人之能知也。[2]361

  顯慶元年(656年),作為“試判之所起”[2]361的流外入流試判曾以“州縣案牘疑議”作為考試內容。然而當時選人多而官闕少的矛盾已經出現,短短的十余年間矛盾逐漸激化,到總章二年(669年),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就設立長名榜,以控制每年銓選人數。試判的考試難度也隨之加大,迅速轉向以“經籍古義”為主,儒家經義成為試判問目的主要范式。

  唐代官方所認定的“經籍古義”,從官方通行教材中可以窺見一斑。《新唐書·選舉志》云:

  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榖梁傳》為小經……《孝經》、《論語》皆兼通之。[4]1160

  雖然在不同科目和不同形式的考試中內容各有側重,但所謂“經籍古義”大略如此。唐代的官試判問目,很多或直接或間接地出自這些經籍古義,有些屬于名物制度的了解掌握,有些屬于先圣先賢治國修身的前言往行,更多的是通過對儒經的常態化學習,形成儒家思維模式,接受其內在的認識論和價值觀。

  如開元二十四年所試《三命判》,判目曰:“乙仕登三命,舉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于舉禮也。”[6]2652這道判目,實際上有三個方面的考察內容。其一是儒家經義中對于“三命”的概念,其二是關于“三命”官的祭祀禮儀,其三是“舉以特牲,祀以少牢”的內涵。所謂“三命”,在儒家經義中有明確的記載,《周禮注疏》卷十八《大宗伯》載:“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7]1641鄭玄《注》:“受下大夫之位,玄謂此列國之卿,始有列位于王,為王之臣也。王之上士亦三命。”[7]1642掌握了這些制度規定,便知道“仕登三命”指“下大夫”和“王之上士”。對于他們的祭禮規格和“舉以特牲,祀以少牢”的說法,《國語·楚語下》“子期祀平王”條載:“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問于觀射父曰:‘祀牲何及?’對曰:‘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太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上下有序,民則不慢。’”[8]276由此可知,作為“三命”之官的“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恰合于儒家經義的名物制度規定,并無僭越之處。這種以儒經的名物制度為考點的判目,在《文苑英華》所載的同題判和闕名判中還有很多,如《懸政象法判》實際上是考察《周禮》中關于大司馬管理職能的記載。再如《里尹為主判》《本正為主判》《里正主妹喪判》等,均是關于喪禮中主喪人的確定,《禮記》對此有明確規定。再如《請益不退判》是關于學生侍坐先生的言行禮儀,《儀禮》和《禮記》中有相關記載。

  以儒家經義為判目,有些是關于名物制度、言行舉止的規定性記載,更多的則體現了儒家的精神內涵。貞元十九年(803年)試《毀方瓦合判》,判目曰:“太學官教胄子毀方瓦合,司業以為非訓導之本,不許。”[6]2622看上去是太學官和司業的紛爭,實則是要求考生圍繞著教育學生交友與處世之道,就“毀方瓦合”展開論述。判目出自于《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孔穎達疏:“慕賢而容眾者,以見賢思齊,是慕賢也;泛愛一切,是容眾也。毀方而瓦合者,方謂物之方正有圭角鋒芒也,瓦合謂瓦器破而相合也,言儒者身雖方正,毀屈己之方正下同凡眾,如破去圭角與瓦器相合也。”[9]3625楊天宇先生指出這是“以圭方喻君子,而以瓦器喻眾人,毀方而就圓,亦君子愛眾、容眾之意”[10]796。再如《初稅畝判》:“所司初稅畝,怨者實多,僉議罪其變法,中尉云匪躬之故,兩執不同。”[6]2680是對于稅收問題的考察,既與唐代中后期的稅收問題緊密相關,又體現了儒家經義仁政愛民的施政方針和精神。總之,唐代判目雖然題材內容豐富,但以儒家經義為判目是唐代試判的主要范式。

  二、引經據典是官試判的顯著特點

  唐代洋州刺史趙匡《舉選議·選人條例》云:“其有既依律文,又約經義,文理弘雅,超然出群,為第一等;其斷以法理,參以經史,無所虧失,粲然可觀,為第二等。”[2]425該條例將“約經義”和“參經史”作為試判入等的重要標準,其中“約”有限制、約束之意,“參”指參考、參照,所以優秀的試判要符合經義的精神內容,參照經史的相關記載。試判以引經據典的方式進行闡釋說明,是其語言表達的顯著特點。

  唐代試判的對文篇幅較短,一般約二三百字,大致可分為判頭、判項和判尾三部分,各部分常引用儒家經義。有些試判直接以引經據典開頭,如盧先之《三命判》:“《易》陳殷薦,《書》列禋宗,于昭考祀,作樂崇德。”[6]2653以《周易》和《尚書》中對于祭祀的記載作為判頭破題,闡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的重要性。盧先之這寥寥數語,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所謂“《易》陳殷薦”是引用《周易·豫卦》的記載:“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11]62“《書》列禋宗”引用《尚書·舜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以及孔安國的傳:“精意以享,謂之禋宗,尊也。”[12]265引述《周易》《尚書》等儒家經義關于祭祀的相關內容,豐富文章內涵,增強其說服力,且對仗工穩,語言優美,是很典型的優秀試判的開頭方式。

  盧先之《三命判》的開篇直截了當,引用經典原話并且說明其出處。白居易的《毀方瓦合判》的開頭引經則較為隱蔽:“教惟馴致,道在曲成,將遜志以樂群,在毀方而和眾。”[6]2623也引用了儒家經義的語言內容,而不明言其出處。“教惟馴致”本于《周易·坤卦》:“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11]32“道在曲成”本于《周易·系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11]160“樂群”本于《禮記·學記》:“三年視敬業樂群。”[9]3297“毀方而和眾”本于《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9]3625。白居易在開篇四句中,暗暗地引用了四處經典,且語言曉暢,恰當地將自己的意旨與儒家經義的內容相融合,無怪乎白居易以此判獨登書判拔萃科7。

  唐代試判引經據典的行文特點不僅表現在判頭的開篇破題,而且體現在判項的闡述和判尾的結語。如與白居易同年試判的元稹的《毀方瓦合判》,多次引用儒經為文,有些直接引用經典原文,如“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13]5348“卑以自牧”出自《周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11]61有些本于儒經而有所改動,如“順懷虛受之心”本于《周易·咸卦》“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11]95,“禮貴用和”本于《禮記·儒行》“禮之以和為貴”[9]3625。

  對于出自經籍古義的判目,考生在答題作對時引經據典順理成章。但是通過對唐代試判文本的分析解讀可以發現,對于出于現實的案牘疑議類判目,考生在創作對文時也同樣經常引用儒家經義的相關典故。如開元九年王泠然所試《歷生失度判》,判目簡短扼要:“歷生失秒忽之度。”針對掌管歷法的官員失職行為,討論其處置論斷。王泠然在判對文中也未忽略對儒經的運用,多處引與歷法相關的典故。如文中“裨灶多言,豈知天道”[6]2585,本于《左傳·昭公十八年》的典故:鄭國術士裨灶推算鄭國將有大火,請子產以瓘斝禳災而被拒絕,子大叔質疑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14]4529王泠然化用此典,以短短八字蘊含豐富內容,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王泠然又云“羲和廢職,幾亂人時”[6]2585,本于《尚書·夏書·胤征》:“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12]331用羲和沉湎于酒,廢職亂時的典故,使得歷生失度行為的性質和危害一目了然。即便是出于現實問題的判目,考生也常引用儒家經義闡釋說明,更突顯出引經據典是官試判的顯著特點。

  三、以儒家經義為依據是官試判的判斷標準

  唐人尊經重儒,朝廷治理國家,以德禮為政教之本,體現在取士選官的活動中,以儒經為判斷標準的判文更容易被選中登第,因此考生在創作判對文時,普遍以經籍古義作為判斷事情是非曲直的依據。這種依據又體現在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有關于名物制度、言行舉止的規定性記載,這種標準一般直截了當,完全依照儒家經義的記載進行判斷,合乎經典就加以肯定,違背經典便予以否定,基本上掌握了經籍古義的相關記載便可作答。第二個層次則較為復雜,它更多的依據儒家精神的價值觀和認識論。但是對于同一事件現象,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

  開元二十四年試《三命判》,針對“三命”之官“舉以特牲祀以少牢”的祭祀禮儀是否僭越的問題,由《周禮·大宗伯》的鄭玄注知“三命”為列國的下大夫或者周王朝的上士,根據《國語·楚語》載“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可以推知判目中“仕登三命,舉以特牲,祀以少牢”的行為合乎規定,并無僭越之處。所以諸位考生在作答時標準皆同,結果也無異議,顏真卿稱其“舉特且葉于禮經,加牢永虧于祀典”,馬兟稱其“緣祀而加,誠不違于舊典”,柳芳稱其“是實其訓,何糾其違”皆明確以“禮經”“舊典”“古訓”為判斷標準,評定此舉并無不妥。

  貞元十九年白居易、元稹等六人同時試判登第,白居易獨登書判拔萃科,李復禮、呂穎、哥舒恒、崔玄亮和元稹為平判入等,均試《毀方瓦合判》,表達對教育學生交友處世“毀方瓦合”的看法。白居易長于試判,私下模擬練習之作(《百道判》)在考生中廣泛流傳,所謂“私試賦判傳為準的”[15]6890,可見其試判造詣之深。白居易所做《毀方瓦合判》層層分析,步步深入,以儒家思想闡述自己的觀點,無論是語言藝術還是義理內容,堪稱佳作之中的典范。他首先引經據典,提綱挈領地說明教育的重要作用和自己暗合于古圣賢的觀點。肯定教育對人的影響很大,“化人由學,成性因師”,人的教化和心性跟師教學習有很大關系。同時說明學生因自身的才質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不會因隨和而趨于流俗,所謂“雖和光以同塵,德終不雜,茍圓鑿以方枘,物豈相容”,雖然和其光,同其塵,也不會擾亂其德行,學生本身的才質像方形榫眼和圓形榫頭一樣差別很大,怎么會相融相合呢?至此,白居易的觀點已經呼之欲出。在復述判目中司業與學官的爭論焦點后,白居易明確說明儒家經典的相關依據和判斷標準:“教之未墜,蓋宣尼之言然,文且有征,則戴氏之典在。”這里的“宣尼之言”和“戴氏之典”,實際上所指相同,即《禮記·儒行》:“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9]3625因此對于毀方和眾的觀點做法予以支持。

  《毀方瓦合判》共有五篇判對傳世,其中,元稹、哥舒恒與白居易觀點一致,判斷標準亦相同。元稹云:“卑以自牧,仲尼嘗述于為儒;禮貴用和,子張亦非于拒我。”[6]2623哥舒恒云:“故毀方瓦合,承圣人之情;使慕賢容眾,臻儒者之旨。”[6]2623均以《禮記·儒行》為準則,認為君子應當屈己容眾。

  需要注意的是,唐代試判并無標準答案,根據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標準,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以《毀方瓦合判》為例,同時登科的呂穎、崔玄亮的觀點就與白居易、哥舒恒、元稹截然相反。關于教育學生是否應當讓他們毀方容眾的問題,崔玄亮云:“茍毀方以為心,雖容眾而奚用?且非善誘,在傳授而則乖;曾是詭隨,于博裕而何有?”[6]2622崔氏認為不應放棄自己的君子本性,毀方容眾從于流俗,因為那樣的“傳授”是違背“善誘”宗旨的,所以他提出來“請從司業之規,無取學官之見”。呂穎認為教育失去其本源,人將無所措手足,太學官教胄子毀方瓦合是“懵夫古訓”。有趣的是,雖然觀點不同,具體的標準不同,但這些標準卻都是出于儒家經義,呂穎云“徒探儒行之辭,俾從瓦合;罔思絜矩之道,不改松心”“四教闡載,何先師之不遵”,只考慮《禮記·儒行》中讓人毀方瓦和、容眾從俗的言辭,卻不考慮先賢先圣的詩書禮樂的教化。這里的“絜矩之道”,出于《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9]3635雖然角度不同,觀點不一,具體的判斷標準不同,但標準的來源出處卻同樣是經籍古義。這就更說明了以儒家經義是唐代官試判的依據和判斷標準。

  對于一些案牘疑議式的現實問題,考生也不光從國家典章制度判斷是非,還盡量從儒家典籍中找到古法制度。寶歷二年(763年)試《被替請選判》,針對限時選官的問題,《周禮》載:“鄉大夫之職……以歲時登其夫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以歲時入其書。”[7]1543國家制度對選官時限有明確規定,考生卻都從儒經舊典尋找支持。敬寬云“引明周典之文,詎忝冢官之列”[6]2636,牛聳云“吏曹引乎周禮,前言是征”[6]2636,王沼云“況歲其書,事有征于前志;不拘以限,亦何聽于薄言。請俟他年,無隳舊典”[6]2636,均以《周禮》為判斷依據。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價值觀對于唐人影響至深,無論是價值理念問題還是為政現實問題,經籍古義已經成為唐人論事做文所普遍遵循的判斷依據和標準。

  結語

  唐人李延壽在《北史·儒林傳》序中云:“儒者,其為教也大矣,其利物也博矣,以篤父子,以正君臣,開政化之本原,鑿生靈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16]2703因此儒家經典為萬世準則,既是典章制度之源,又載修身治國之道,先圣先賢的前言往行成為古代士人立身、做文、為政的依憑準則。試判是取士選官的重要文體,通過唐人對舉選問題的議論和現存官試判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出官試判常以儒家經義為判目,以名物掌故、典章制度、前言往行、思想內涵為考察要點。考生在行文中也常引經據典,旨在增加語言的韻味和內涵,使文章顯得文理優長、燦然可觀。

  更為突出的體現在判斷標準上,這是“判”這一文體區別于其他文體的關鍵所在。從文體特征上,試判要對判目中擬定的事物、現象、案情、事件、行為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是非曲直的裁定和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和標準,就體現了作者的學識見解和思想觀點。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可見,對于考察名物制度的判目,考生皆以儒家經義為標準,多人針對同一問題的是非論斷皆無異議;對于涉及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判目,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常常有不同的是非判斷和處置結果。雖然角度和觀點不同,相應的判斷依據和標準也不同,但他們進行判斷的標準卻都無一例外地出于儒家經義。此外,無論是出自儒經的經籍古義式的判目還是反映現實問題的疑議案牘式判目,判文在行文中都表現出引經據典的特點,也都追本溯源地從儒經中尋找理論支持。

  唐代官試判從判目取材、行文特點、判斷標準等多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宗經特征。官試判目出自負責選官試判的部門和官員,以儒經為主要范式,自然體現了唐代官方在選官活動中崇儒宗經的導向。事實上,作為考試文體,試判優劣的評定標準出于官方,如今所能看到的判文皆為當時典范,其行文特點與判斷標準自然也是國家崇儒宗經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杜佑撰.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宋祁,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徐松.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李昉,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7]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劉曉東.二十五別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0.

  [9]鄭玄,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王弼,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2]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4]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6]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涩里番资源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成人免费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 男人在线网址 |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 五月桃花网婷婷亚洲综合 | 日本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a级三级三级三级久久 |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怡红院亚洲| 日韩视频观看 | 精品视频久久 | 日本在线不卡免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人呢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唾 | 国产精品拍拍拍福利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3人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扒开双腿让男人爽透视频 |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多人 | 日本久久精品 | 无圣光福利视频 | 黄色成人毛片 | 91亚洲成人| 久久熟| 97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一级级a在线观看 | 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 中国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中日韩欧美一级毛片 | 欧美国产综合日韩一区二区 |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 品色堂永久免费 | 日韩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 成人免费看毛片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 露脸国产野战最新在线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高清 |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