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與虛構的關系是研究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但是真實與虛構的關系并不等同于真與假的對立關系。非虛構小說作為新興的文學類型,其真實性和虛構的關系就是對立又互相消融的關系。在非虛構小說中,作者和文本共同制造了文本的真實性,但是文本的虛構性依然存在。本文將重點講述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與虛構的關系問題。
本文源自許榮榮, 今古文創 發表時間:2021-05-28《今古文創》是正規省級期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可查,湖北省文聯主管,湖北古今傳奇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 42-1911/I,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8264,郵發代號:38-502,創刊時間:2000年,知網、維普全文收錄。
【關鍵詞】非虛構小說;真實;虛構
近年來,關于非虛構的爭論越來越熱鬧,包括以文學領域 、新聞學領域為代表的有關非虛構的起源 、特性、意義和社會價值、審美指向等研究日益豐富。非虛構被廣泛關注,對文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這本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后,關于非虛構小說的討論也愈發熱鬧,而非虛構小說中虛構與真實這帶有著一定對立的觀點問題也被提上了人們關注。本文將從文學四要素觀點出發再一次解讀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與虛構問題。
一、作者與文本共筑文本真實
非虛構概念的緣起來自于 1965 年,杜魯門·卡波特出版的《在冷血中》,聲稱此書是“非虛構小說 ”,是他所首創的“新藝術形式 ”。作者本著客觀的態度去記錄事實,但事件事實不等于文本事實,作為符號的文字雖然能再現事件,但并不等于事實本身。
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性并非大眾所說的真實事件,而是通過作者與文本共筑文本真實,即盡最大的努力,使得文本真實趨向于事件真實,即作者運用不同的敘述手法,不斷強化文本的真實性,讓非虛構文學在文本真實方面與虛構文學形成鮮明對比,其區別主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作者即敘述者,二者合二為一。作者是文本的書寫者,在文本范圍之外 :但在非虛構文學文本之內,敘述者即本文第一人稱的表達者,這個表達者在是敘述者的同時也是整個文本范圍之外的作者。二者身份的合二為一,既讓作者在創作時使得文本更加流暢,同時讓讀者在閱讀時增強了對文本真實性的認可。
例如《中國在梁莊 》的敘述者即作者梁鴻,《中國,少了一味藥》的敘述者即作者慕容雪村,《詞典:南方工業生活》的敘述者就是作者蕭相風,這樣文本中敘述者的表達就是作者自身的表達,保證了敘述者與現實人物的同一性,而非上帝視角的代他人發言。
其二、文本與現實直接聯系。非虛構小說的文本既包括文本本身,也包含小說的副文本,非虛構小說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將文本與社會環境結合起來,讓讀者讀起來有真實感,而非虛構小說的副文本,即書籍的標簽、題詞、序言等都在顯露者現實社會。例如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回憶 :核災難口述史》,從標題上即可看出文本的真實性,口述史就是將親口對外人講述自己過往曾發生的事情,使得文本閱讀更加具有真實感。
其三、文本內真實性的塑造。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體裁,小說這一體裁就是非真實的存在,而歷史文獻這一體裁則明顯具備真實性。舉例而言,雖然歷史文獻《史記》中充滿了不真實的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但就其體裁而言,該文本就具有濃厚的真實性。非虛構小說模仿歷史文獻的寫作風格,其寫作特點也具有濃厚的真實性。例如《中國在梁莊》,書中以近似紀實性的寫作手法呈現了當代中國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留守兒童的教育危機、農民養老、教育、醫療的缺失、自然環境的破壞、家庭的裂變等等問題,梁鴻通過口述實錄、現場調查等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對于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加深了真實感。
非虛構小說之所以能夠呈現真實性,是作者的敘述在起作用,塑造文本真實性的主要策略即為不斷在文本中插入真實事件,讓文本在進行敘述的同時真實事件的表達。這樣,不僅文本自身的敘事邏輯得到了完善,同時對于文本中介紹的真實事件也進行了講述,進一步增強了文本內真實性的塑造。
二、文本意義與文本共筑文本虛構性
作者通過一系列敘述手段在文本內召喚真實,讀者在接受過程中消除質疑,非虛構小說的真實性就得到了實現。在這個作者傳達,讀者接受的過程中,作者傳達等于讀者接收,讀者接收后再將文本再現真實等同于事件真實,那么非虛構小說真實性就傳達完畢。如果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了敘述者傳達與事件真實不一致,那么小說的非虛構性就顯露出來。
文本虛構性的暴露存在兩種可能性,第一種為文本自身暴露虛構性,第二種即為讀者未按敘述者的敘述閱讀文本,第一種還可能是第二種的前提,因為讀者一旦與作者的敘述模式相吻合,就會在主觀上為作者辯護。所以說,如果敘述方式與閱讀方式相一致,那么作品就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是讀者甘心情愿上當受騙,認同作者的價值標準,放棄自己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思考。因此,要識破文本的虛構性,讀者應與作品保持一定距離,從而不能沿著敘述者的敘述閱讀文本。反之,真實性的構建則需要拉近讀者與文本的距離,讀者在文本之外方能發現文本的虛構性,讀者在閱讀文本過程中也能進一步發現文本敘述的真實性。
真實性的解讀需要讀者深入文本內部去解讀文本,而虛構性的解讀則剛好相反,恰恰需要讀者與文本保持一定的距離。虛構性的解讀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作者創造文本為第一階段,讀者解讀文本為第二階段,但是第二階段的完成情況決定著第一階段的結果,當讀者順著作者的思路完成第二階段時,第一階段也順利結束。當讀者跳出作者的思路完成第二階段時,非虛構小說的虛構性就會暴露,以下從兩方面來討論非虛構小說的虛構性。
其一、敘述者代人物發言。在非虛構小說中,敘述者和作者雖然為同一個人,但是人物并不等同于敘述者。在非虛構小說中,如果出現了敘述者代人物發言,揣摩人物心理活動,模擬人物視角等,均是非虛構小說中虛構性的暴露。
如梁鴻的《中國在梁莊》中梁莊在真實的中國地圖上并不存在這個事實被讀者發現時,書中的人物也并非存在的人時,那么小說中的人物心理,視角,動作等等情節的展開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讀者則會質疑小說的真實性,非虛構小說中真實和虛構的邊界問題一定要劃分清楚,敘述者的每一句話都是真話,絕對沒有作者主觀的改寫,這樣才能體現非虛構小說的真實性,否則便暴露出了非虛構小說的虛構性。非虛構小說
非虛構小說的創作則要求作者盡量消除虛構性,增強真實性,即讓讀者能深入地接了解文本之中的內容,通過作者經過精心的設計讓讀者順利步入讀者預設的道路進行文本閱讀,那么文本中記錄的文字就是事件的真實記錄。但是文本的真實記錄并不等于作者僅僅是文本的記錄者,文本的排版,敘述者的順序等等均是作者精心設計文本的內容,例如語言的刪減,各種語言風格的匯集,敘述者的消失即敘述者的在場性,都是非虛構小說文本真實性的重要方面。
其二,讀者主動追求文本中的虛構意義。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是盡可能地與文本保持和諧關系,但是讀者存在的意義還有對文本的解讀即對文本的二次創造。作者和讀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水平都有著一定的不同,所以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會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對非虛構小說進行解讀嗎,而當讀者未按照作者的意愿進行文學作品閱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時,文本的虛構性也會被讀者所發現。非虛構小說的魅力在虛構性的滲入,從而制造了真實與虛構互滲的意義世界。
非虛構小說是紀實的,但不等同于絕對真實,讀者習慣面對絕對真實,與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虛構小說《天龍八部》,金庸已詳細的筆法構建了一個本不存在的世界,該世界的一切規則有著其存在的合理性,該小說就達到的文本真實中的關系真實和情感真實。但是非虛構小說與虛構小說的最大不同時,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性不僅僅是關系真實和情感真實,還要有事實真實,敘述真實,物理真實等等真實性,方才構筑了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性。
三、非虛構小說中真實與虛構的對立與消融
虛構和真實的對立一直存在,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構和真實的距離正在消失,虛構在逐步轉化為現實。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對于故事的塑造更加有優勢,而電影、電視等新媒體在形式上更加有優勢,能夠更好地再現生活本身,讓觀眾能從視覺上進一步增加真實感,同敘述者一同感受的故事的發展變化。這些新媒體形式的出現改變了讀者傳統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更加直觀 、更加深入地體驗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各項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虛幻和現實之間的區別,正如機器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的線性發展。
同時,虛構與真實的相互溶溶解也成了非虛構小說研究的理論熱點。工業革命后的信息時代開啟后,虛構和真實的對立渙然冰釋,二者的融合成了新的學術熱點。表示虛構的fiction 一詞在英文中也僅僅指小說的含義。真假才是相對立的,文學虛構處于真與假的中間地帶,生產了一個話語世界,并吸引著讀者參與其中。因而非虛構小說中的世界與日常世界分屬兩個空間,即虛構的話語世界與現實世界,他既不真也不假,文學虛構同時夾雜著真實與謊言,與真實聯合起來反對虛假。
非虛構小說的興起并非孤立,各種文化體裁都有靠攏真實的實踐。電影敘述的長鏡頭讓觀眾保持凝視的持續性,以化解剪輯帶來的割裂感。紀錄片也是經過人為處理的,旁白的加入實際上是對文本的解釋,但制作者的立場保證了真實性的籠罩。大量真人秀的節目的興起,讓演員展示自己,日常化的語言和行為讓演員看起來是表露了真實的子自己,但真人秀的真正重點還在于導演和編輯所創造出來的秀,只不過這個秀的表演者是真實的演員的性格和行動。
諸如此類,其實每一種表意的體裁都在制造真實的場景,刻意追求真實感就要盡可能地消除虛構,但作者無論怎樣刻意的消除虛構,虛構依然還會在文本中存在。因為能用符號再現的真實必定不等于事件本身的真實,作者只是通過符號盡可能地逼近真實事件本身。真實和虛假之間的留白即為虛構,虛構這份留白的空間里面發展,且不斷向真實靠攏,以獲取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讀者對文本脈絡的正確梳理和情感歸屬。
四、結語
盡管非虛構文學強調的是真實性,在場性,但是非虛構小說的體裁還是小說,小說就有非虛構的特性。因此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和虛構兩個特性有著一定的矛盾,但是虛構與真實的互相溶解也是必然現象,作者通過一定的敘事方式使得文本具有真實性,同時避免讀者偏離敘事視點發現其虛構性,在作者、文本 、現實和讀者這四個要素之間達到和諧的氛圍,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和虛構問題也就達成了互相溶解。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