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走出經濟危機,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逐漸加大了信貸的投放力度,因此形成了通貨膨脹預期,本文通過分析主要存款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率,以及cPI增長率(以2001年為基期100),使用了回歸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和脈沖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可知:信貸投放量和消費價格指數之間存在正比關系,信貸投放量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互為因果關系,信貸額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有持續并且遞增的趨勢,因此,在通貨膨脹預期出現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應加強對銀行信貸的調控。
關鍵詞:通貨膨脹預期;銀行信貸;格蘭杰因果分析
一、引言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盡快平穩回升,央行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實施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開始信貸的投放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2009年第一季度主要金融機構本幣貸款余額達到10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65.6萬億元,第二季度主要金融機構本幣貸款余額為109.5萬億元,比年初增加75.1萬億元,9月本幣貸款余額繼續增長。信貸投放量的大幅增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7月央行發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中指出通脹預期有所顯現,CPI將會在下半年走穩且存在反彈可能。
物價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物價的走勢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信貸作為貨幣政策的一項傳導工具,在穩定物價,維持經濟增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通過對宏觀層面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與銀行信貸余額的關系的分析,對存在通貨膨脹預期時的銀行信貸規模進行討論。
二、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對銀行信貸投放量和物價水平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各不相同。楊麗萍、陳松林、王紅利用脈沖響應分析得出結論:從長期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均呈現同向波動,這就表明貨幣政策能夠通過綜合調整貨幣供應量和銀行貸款兩個中介目標變量而達到穩定物價的最終目標。楊輝建認為物價上漲存在滯后效應,貸款額迅猛增加導致現金的供應量大增,貨幣流通量增速加快,而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加速了物價水平的上漲。
三、銀行信貸與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分析
(一)銀行信貸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在經濟學中,存在兩種預期分別是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前者是人們對新近的經驗作出反應和相適應的預期;后者是指人們基于對經濟結構的理解,并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有關經濟信息的預期。通脹預期,是人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率的心理承受狀況。它可以基于對過去的經驗,但更多的是的是對未來的期望。宏觀經濟中所指的通脹預期主要是理性預期。
不同的理論派別對通貨膨脹的研究也有所不同。弗里德曼把通貨膨脹定義為一種純粹的貨幣現象,貨幣主義學派認為,貨幣供給量是產生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而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 Lucas,1972)則認為產生經濟周期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因此產生的生產者對相對價格變化和總價格變化的混淆。在貨幣存量的變化被公眾預期到的情形下,貨幣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預期到的貨幣存量變化才會有真實效應。
另一個反映通貨膨脹理論的是菲利普斯曲線。貨幣主義者在解釋菲利浦斯曲線時引入了適應性預期的因素,并指出宏觀經濟政策的短期有效性。理性預期學派使用的是理性預期。這一概念是合乎理性的預期,其特征是預期值與以后發生的實際值一致的。他們的結論是不管在短期還是長期中,宏觀經濟政策都是無效的。
(二)銀行信貸與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分析
從數據來看,近幾年我國的信貸投放量持續增長,各月人民幣貸款額較上年同期都大幅增長;2009年增幅明顯加大,2010年前半年增速有所回落,但總體增加的趨勢沒有發生變化。從圖1中黑色虛線可以看出,2007年年初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CPI持續走高,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8年年末至2009年上半年CPI下降趨勢明顯,這個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同比增長的基數不同造成的。
2009年.CPI呈現由平穩到增速加強的回升狀態,2010年上半年CPI沒有出現大幅的增長。直觀來看,信貸余額和CPI指數之間存在相關性,隨著信貸余額的增加,CPI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
四、銀行信貸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選取數據及分析
本文選用主要金融機構本幣貸款貸余額來反映總體的信貸投放規模數量,對于物價水平的衡量,本文選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由于消費者物價指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選擇CPI來代表物價水平是可行的。由于受到統計數據獲得的限制,本文選取的是2007年1月-2010年6月的全國主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Credit)、CPI的月度數據,數據均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中國統計局網站。
(二)處理數據
本文在進行實證分析時,首先將CPI數據調整為以2001年各月為基期100計算出的物價指數。另外考慮到月度數據可能會受到季節波動的影響,還運用了Eviews5.O軟件中提供的CensusX12方法對所有月度數據進行季節調整。在進行以上調整后,再對經濟數據取對數,本文所有的實證分析均采用Eviews5.O軟件。
(三)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首先建立向量的回歸模型,根據檢驗得出的結果,CPI與銀行信貸額之間可以建立如下的方程:
In CPI =0. 0748961n CREDIT+3.837180
從以上方程我們可以看出,CPI與銀行信貸額具有正相關關系,銀行信貸規模對CPI的彈性系數為0.074896,即銀行信貸每增長1%.CPI增長0. 07%。這說明在長期銀行信貸的增加將會導致物價水平的整體上升。
(四)脈沖響應分析
圖3為InCPI對InCredit的脈沖響應曲線圖,橫軸為沖擊發生后的時間間隔(本文設置為12個月),縱軸代表因變量受到沖擊的響應程度。從圖中可以看到,因變量InCPI受到來自InCredit的一個標準差信息沖擊后,第一個月為O,也就是沒有反應。隨后呈現出正向的持續增長,特別是第9個月以后,增速加快。長期考慮,銀行信貸額的增加將會提高居民整體的物價水平,隨著信貸投放量的增大,我國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仍然面臨著物價上漲的壓力。
五、結論
通過以上對銀行信貸投放量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信貸投放量和消費價格指數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隨著信貸投放量的增加,消費價格指數也會上升,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的出現。
2.格蘭杰因果分析表明,信貸投放量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互為因果關系。銀行信貸的增加導致物價水平的提高,隨著通過物價水平的提高,居民需要更多的貨幣支持,進而又提升了信貸水平。
3.通過脈沖響應分析,信貸額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有持續并且遞增的正效應,因此,在通貨膨脹預期出現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應加強對銀行信貸的調控。
由于2009年信貸猛增導致了通貨膨脹壓力出現。隨著金融監管手段日趨嚴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放緩,2010年的信貸規模增速放緩,但是通脹的壓力依然存在。為保證經濟的高速平穩運行,國家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做好房地產等行業的調控工作,控制信貸規模的增速。另一方面,國家還應該對現有的通脹狀況進行治理如,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王智勇,中國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1981-2003) [J],山東
[3] 龐如超,我國貨幣供給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J],河北金融,2008 (5);
[4]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 EViews應用及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 昊麗華,我國信貸規模控制的有效性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8 (10)。
相關閱讀:金融職稱論文我國民營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應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