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闡述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在新時期背景的新的發展變化,根據國際貿易融資自身業務特點,基于銀行風險管控視角,指出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在銀行授信審查工作中的突出難點和挑戰,提出通過構建貸前、貸中、貸后業務環節三位一體的風險控制體系,提高對虛假交易的識別能力,達到防范虛假交易,降低銀行經營風險的目的。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控;授信審查
伴隨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作為銀行傳統業務的貿易融資業務正發生深刻變化。其產品種類、功能、服務模式不斷更新,伴隨著網絡技術提升,新興業態發展,傳統貿易融資的概念、內涵在不斷延伸和擴大。近年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全球經濟下行,貿易摩擦頻發,地緣政治保護主義抬頭,使得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增加,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加劇,國內經濟經歷三期疊加,監管持續高壓,企業信用惡化等因素,都給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管理與風險防范帶來極大挑戰,銀行急需調整、完善風險控制機制,采取全面、主動風險管理措施,從貿易融資業務全流程出發,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與手段,有效開展風險管控,保障貿易融資業務健康發展。
1 貿易融資概念
國際貿易融資的概念為依托國際結算產生的,以真實的貿易背景為前提,在國際貿易各環節中對進出口商提供的資金融通和信用支持的金融服務。近年來,伴隨著多種新業態發展,社會科學技術革新,國內資本及要素市場不斷完善,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日趨多元化,并促使銀行貿易融資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在提供傳統融資便利服務的同時,衍生出綜合性的、運用風險分散和資本市場技術的結構化創新融資產品。國際貿易融資的概念也從常規融資活動演變為與貿易結算有關的一切融資活動,是創造性的設計、組合融資方法和條件的統稱。
2 貿易融資業務特點
貿易融資具有自償性特征。貿易融資以基礎商品購銷合同為前提,與貿易流轉過程、貿易現金流情況等聯系極為緊密,在貿易融資的融資金額、融資期限與貿易對應的貨款和服務一一對應,形成閉環保證了貿易項下融資本息的回收。貿易融資業務的自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對借款人資信水平不足能夠形成有效彌補。
貿易融資以交易為基礎,融資周期相對較短。貿易融資業務的基礎功能是為企業在原材料采購、組織生產、產品銷售等環節可能存在資金缺口、信用缺失等提供資金或信用支持,支持和保障貿易交易的順利達成。多數情況下,外貿企業備貨銷售周期較短,除涉及大型設備進口、船舶制造等特定交易方式,貿易周期大多在半年或一年以內。伴隨貿易貨款回籠、貿易周期結束,銀行貿易融資資金得到清償。
業務閉環各主體風險傳導迅速。貿易融資基于真實貿易活動,受買賣雙方產品、市場、價格、資金、人員等方面影響,由運輸倉儲、信用擔保、供貨商、經銷商等多方參與,各參與方根據自身利益行事,任一環節信用缺失都會影響到整條貿易鏈的安全,進而轉化為全面的信用風險。因此,銀行對風險的把控尤為關鍵。
3 貿易融資在授信環節面臨的審核難點
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專業性高、難度大。貿易融資應基于真實的貿易背景產生,而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實質是單據業務,銀行處理并審核單據,基于單據表面的真實性、一致性進行收付款。為輔助背景真實性審查,銀行往往通過資金流向審查,借助互聯網、海關數據、其他合作獲取貨物流、資金流信息,審查實際業務匹配性,但對于預收/預付貨款、服務貿易、轉口貿易等業務背景是否真實的審查仍存在很大困難。一些企業抓住銀行審核難點,通過偽造單據虛構貿易、使用真實單據構造貿易等手段騙取融資。在近年來國家外匯局處罰案例中存在大量貿易融資產品的違規案例,企業通過利用虛假單據辦理轉口貿易騙取銀行融資。
貿易融資業務風險管控難度大。進口企業的貨物及商品價格波動風險、進出口企業自身的信用風險都直接影響貿易融資業務的安全性,而國際貿易涉及境內、外多方主體,單一銀行對境內各主體風險信息獲取和跟進難度大,對境外交易對手風險狀況把控更難,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審查難度加大。同時,銀行業務操作中對單據的一致性審核、融資期限的匹配、回款資金的監控等操作風險也考驗銀行的風險管控能力。近年來,人民銀行、外匯局等監管部門對虛假貿易背景打擊力度加大,對銀行展業三原則的落實提出更高要求,銀行合規處罰風險成為內部風險管理的重要方面。內外風險疊加,銀行風險管控壓力不斷上升。
銀行內部審查管理難度大。目前,銀行敘做貿易融資業務納入企業授信,比照一般授信業務要求,經過客戶評級、額度授信、業務申報、信貸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管理等業務流程,同時業務操作、額度管理、盡職調查貫穿多個部門、多個機構,具有“流程長、環節多、跨部門”的特點,對部門協同能力、風險偏好一致性、專業程度都提出較高要求。
4 貿易融資業務審查要點
為有效防范虛假融資,防范客戶信用風險,銀行可從客戶和產品兩個維度,搭建貸前、貸中、貸后業務環節三位一體的風險控制體系,提高對虛假融資交易的辨別和防范能力,保障貿易融資業務背景真實,具備自償性、匹配性、合理性、合規性,達到有效防范虛假交易的目的。
4.1 通過全面風險調查,把好授信入口
對企業發起授信是客戶準入、對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的第一道關口,筑牢授信準入防線,做好客戶盡職審查,全面分析和研究客戶基本情況、深入調查貿易模式等,除對企業自身信用風險、交易風險進行判斷外,還應從產品、交易對手等關聯信息進行分析,合理提供融資產品及授信支持。
(1)企業自身風險分析。圍繞企業經營范圍、主營業務、行業特征,深入分析客戶經營模式、行業特點、貿易模式、企業生產能力,透過企業物流、資金流向特征等全面掌握交易狀況。從交易本身出發,根據企業選擇的結算方式、單據信息、結算周期等信息,分析企業融資需求是否與實際生產經營模式、物流安排、資金安排等匹配。對于監管關注的高風險業務,如離岸轉手買賣、涉及報稅監管區域、關聯交易等情況,強化物流、資金流、交易對手等有關信息的了解,內外部系統、監管數據平臺等輔助調查分析信息的真實性。重視對企業歷史信息查詢,包括交易對手合作、歷史違約狀況、資信狀況銀行授信產品的使用與回款狀況等,作為判斷授信方案與背景真實性的重要依據。通過企業財務報告,綜合分析其主要交易對手應收應付賬款、預收款以及賬期等詳細情況,根據生產銷售周期,綜合判斷企業申辦貿易融資產品、期限與貿易模式的匹配性與合理性。
推薦閱讀:船舶經濟貿易經濟金融雜志投稿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