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了我國目前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同時分析了有利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優勢因素以及制約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
《金融發展評論》(月刊)創刊于2010年,由中國金融學會;新疆金融學會主辦。以遵寧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為宗旨,遵守社會遵循時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加強與社會科研隊伍的協作,為繁榮新疆金融專業,促進新疆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市聲經濟,實現文化教育義現代化貢獻力量。
到20世紀80年代,服務貿易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貿易方式,以信息服務、高科技服務、國際金融服務等為內容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由此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金融服務貿易作為服務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引起各界專家學者對該領域的探索研究,同時也引起了各國政策制定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雖然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額有小幅增加,但是進出口差額幅度變化更為明顯,貿易逆差依然嚴重,這說明我國金融服務業競爭力較弱。因此,對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
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國某產業(產品)的出口總額占全球市場該產業(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根據表1內容可知,我國金融服務出口額近年來一直在緩慢增長,但是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全世界的金融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英、美、日等發達國家,三國的市場占有率接近50%,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非常低,持續徘徊在0.5%左右。與英、美、日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處于明顯劣勢地位。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radeSpecialCoefficient,即TC指數)它是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系數越大表明優勢越大。根據表2內容可知,2000-2007年間,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一直未能持續提高,并且都是負數。這說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國際競爭力還很弱,與英、美、日、韓等國相比還處于一種貿易競爭的劣勢地位。
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即RCA指數),通過該產業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業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份額之比來表示,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根據表3可知,從2000年到2007年我國RCA指數基本上沒有增長,一直徘徊在0.10上下。而英國從2000年到2007年的RCA指數的均值為2.71,是我國的近25倍,這說明英國金融服務貿易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美國、韓國和日本的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也在逐漸增強,趨勢比較明顯,已經遠遠超過我國。
產業內貿易指數(Intra-industrytradeindex)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勞埃德―格魯貝爾指數。該指標主要用來測度一國產業內的競爭力,即金融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情況。根據表4可知,2000年后,我國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很低,如2006年只有0.13。這說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具有很強的產業內貿易特征。這同時也反映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很弱,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還遠遠低于貨物貿易以及其他貿易形式。
通過對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分析可知,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還很弱,提升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優劣勢分析
(一)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優勢分析
1.勞動力供給優勢。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的供給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獲取國際競爭力的優勢所在。正是因為充分發揮了中國的比較優勢,才使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全球制造基地”。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處于人口紅利時期,從勞動力資源來說,勞動力資源優勢仍將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就業保障。
2.經濟快速增長優勢。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從2000年以來GDP的增長速度一直在8%以上,即使是在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下,當絕大部分國家都陷入經濟負增長時,我國經濟可以稱得上“一枝獨秀”,2009年的增長率依然達到8.7%以上。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由23.9%上升為40.1%,上升16.2個百分點。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廣州等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進入“服務經濟”階段,如廣州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535億元,占GDP比重達60.97%,大大超過了工業比重。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也為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助力。
3.經濟總量優勢。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據統計,200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353億元,排在世界第三位。盡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水平還處于很低的水平,但就其總量而言,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龐大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后盾,而服務貿易的發展是以總體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美、日、歐等國的發展歷程無不印證了這一鐵律。
4.政策支持優勢。在市場經濟中,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已成為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當中的重要考察對象。政府通過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政策影響及法制規范,實現市場經濟環境的整頓與提升,從而塑造高質量的軟環境。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金融產業的支撐力度很大,如政府投入巨額外匯資金來沖減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等,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劣勢分析
1.產業結構不合理。首先,目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與工業化并進的階段,第三產業占比依然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而且還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第三產業中服務業所占比重偏低。在我國第二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服務業卻沒有得到同步的高速增長。我國的服務貿易增長速度較快,但服務貿易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最后,就目前而言,我國服務業也主要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部門,如旅游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技術和知識高度發達和膨脹的時代,技術和知識早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而我國的服務行業在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卻很遲緩,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
2.金融服務創新能力不足。目前金融服務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障礙之一。與金融服務經濟的現實需求相比,與國外多元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務相比,我國金融產品品種較少,缺乏特色和優勢產品,產品研發的市場反應速度慢,產品研發深度不夠,往往只能提供基本功能,不能對產品的潛在功能進行深入挖掘,無法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緩慢,而且區域間差距非常大。這直接導致我國目前的金融服務依然處于一種低水平、低技術含量的狀態,服務創新能力也很弱。
3.人力資本供給不足,流失加劇。我國雖然是勞動力供給大國,但就專門的金融人才而言,卻很缺乏。首先是金融專門人才不足。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教育的發展也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不能滿足我國金融服務產業發展的需求,無論在知識結構上還是在培養模式上,都相對落后。其次是金融人才的流失。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人才跨國流動。由于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現行的激勵機制失效共同造成了我國為數不多的金融專門人才的流失加劇。
4.信息技術相對落后。信息技術無疑是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影響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金融服務業作為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受到的影響更大。然而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卻十分落后,信息水平低下已經直接影響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提升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把金融服務的中心從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等傳統部門,逐漸轉向金融、保險、通訊等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以此提升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增強創新能力
國際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經驗表明,金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促進金融服務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國要想提升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就要增強金融服務業的創新能力,并將其作為提升金融服務貿易附加值的主要手段,以此來提高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從完善流程化研發方式,構建產品標準體系、產品研發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理論支持體系,完善產品創新組織架構、產品創意形成機制、產品研發專家團隊、產品創新責任體系、產品創新考核激勵機制、產品客戶信息平臺等方面挖掘金融服務的創新能力。
(三)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首先,借鑒西方先進國家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人才,提升我國金融專業人才的層次和能力,從而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其次,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且實施有效的激勵政策,用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和有效的激勵措施減少我國金融人才的流失,并吸引國際優秀金融人才加入我國金融服務業,為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礎。
(四)提升金融服務業的信息技術水平
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大量節約金融業的運營成本,衍生出種類繁多的新型金融產品并且大大提高金融業的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隨著金融的信息化、網絡化,網點的虛擬化,業務的網絡化,只有不斷提高金融業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形成金融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全面結合信息技術,努力擴展我國金融服務的業務覆蓋面,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加快提升我國金融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步伐。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