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需要有合適的綠化,在土地管理上也會著重針對土地的綠化進行一些規劃設計,本文就是一篇城市規劃管理論文,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村屯綠化。
摘要村屯綠化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地區造林綠化的重點工作,對改善農民群眾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城鎮鄉村要明確村屯綠化的總體目標,提高鄉村環境質量,創建優美的人居環境。從村屯綠化的原則入手,對村屯綠化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屯綠化對策,期望對促進鄉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村屯綠化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5-090-02
1村屯綠化的原則
村屯綠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改善農村生活、人居、生態環境為重點,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科學手段綠化、美化村屯,從而促使村屯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村屯綠化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1整體性原則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中納入村屯綠化內容,對村屯綠化進行統籌規劃,優化配置資源,避免出現重復建設。村屯綠化既要美化村屯景觀,構建起穩定的生態系統,又要促進生態系統與當地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實現最佳的生態效益。
1.2多樣性原則
村屯綠化建設要充分體現自然環境的特點,通過合理安排與調整空間結構,增加生態多樣性,從而避免出現物種單一、結構錯亂的情況[1];同時,村屯綠化還要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建設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生態布局。
1.3人本性原則
村屯綠化要考慮人們回歸自然、生活在健康環境的內在需求。在配置植物時,選擇適宜的保健植物,起到綠化環境、改善空氣、涵養水源的作用;在景觀創造時,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重塑精神環境,展示鄉村美好的精神面貌。
1.4適宜性原則
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建設原則,在兼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基礎上,選擇鄉土樹種、速生樹種,提高造林成活率。
1.5參與性原則
廣泛調動起全社會參與村屯綠化的積極性,建立多種投入機制,保證造林綠化資金投入多元化、多渠道,充分依靠群眾實施綠化規劃,并促使綠化成果服務于群眾。
2村屯綠化存在的問題
2.1綠化觀念淡薄
在農村地區,少數鄉村干部與一部分農民對村屯綠化的認識不到位,普遍認為村屯綠化占用耕地面積,影響糧食生產,降低村民收入水平。此外,還有些山區地區的農民認為村屯周邊有大片森林,自身居住區域狹窄,若進行村屯綠化、栽種樹木,就會遮擋住陽光,對作物生長不利,所以沒有必要進行綠化。
2.2綠化規劃不科學
在農村地區,除為數不多的綠化示范村之外,其余大部分村屯的綠化規劃工作不到位,存在著整體綠化水平偏低、樹種搭配不合理、綠化覆蓋率不足等問題,基本上形成了一條路、兩行樹的建設格局[2]。同時,部分經濟實力較好的村屯,為了彰顯本村屯的經濟發展成果,選擇觀賞性強的高大喬木樹種進行栽種,與適地適樹原則相背離,難以保證造林的成活率,并且易造成建設資金浪費。
2.3后期管護不到位
在村屯綠化建設完工后,嚴重缺乏后期管護,沒有形成完善的管護機制,從而造成樹木、綠地被破壞,經常出現人畜踐踏、家畜啃咬的情況,難以發揮綠化的作用。各村屯沒有建立起專業的養護隊伍,對栽種樹木修剪過度,未能及時處理病蟲害,導致造林成活率偏低,影響綠化的生態功能。
2.4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對村屯綠化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林業部門、財政部門等,但隨著綠化苗木價格的提高以及人工費用的提升,使資金投入捉襟見肘。大多數縣市以建設重點村為主,給予其充足的財政補助,而對集體經濟實力較差的村屯綠化投入較少,導致村屯之間的綠化發展不平衡。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屯綠化對策
3.1加強村屯綠化組織領導與宣傳
各級政府要提高村屯綠化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領導組織力度,要求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分工協作,形成財政出資、交通修路、林業栽樹的良好機制,將村屯綠化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事項[3]。為了確保綠化工作落實到位,要建立鄉鎮政府崗位目標責任制,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并將村屯綠化成果納入到干部政績考核的范圍內。同時,加大村屯綠化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綠化的認識,調動起農民參與綠化、支持綠化、保護綠化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村屯綠化工作順利開展。
3.2加強村屯綠化規劃
林業局要從村屯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規劃村屯綠化,在實際工作中,應當做到老區與新區相結合、街道綠化與公路綠化相結合、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常綠樹種與傳統樹種相結合、喬木樹種與灌木樹種相結合,從而建成質量好、標準高、規模大的村屯綠化工程。尤其在品種選擇與搭配方面,要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適宜本地土壤、氣候的鄉土樹種。在遠離民宅的主干道選擇干高冠大、遮陰效果好的喬木樹種;在次干道選擇亞喬木,保持交通視線通透;在民宅甬路上栽種花灌木,并以果樹為主進行庭院綠化。對于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屯,可適當提高綠化檔次,凸顯村屯綠化特色。
3.3健全村屯綠化管護機制
各鄉鎮均應成立專業的綠化養護大隊,健全綠化管護機制,保護村屯綠化成果。首先,制定護林公約和村規民約[4]。村屯綠化管護僅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提高村民綠化保護意識,促使集體管護與個人管護相結合,形成專業大隊護林與群眾參與護林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落實護林責任制和獎罰機制,通過建章立制提高村屯綠化管護的質量。如,對道路綠化、荒山造林進行專人管護,由專業養護隊伍進行承包;對街道綠化進行門前管護,由個人負責、實行三包;對民宅房前屋后栽種的樹木采取“誰造林、誰所有,誰受益、誰養護”的政策,調動起農民群眾參與綠化管護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綠化管護落實到細微處。
3.4構建多層次資金投入機制
村屯綠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應當加大各級政府的經費投入,實施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調動各方參與村屯綠化建設的積極性。在以獎代補機制中,要將村屯綠化成果作為考核依據,于年終評選出綠化成果突出的鄉鎮,并給予一定獎金支持。在村屯綠化實施中,逐步構建起以鄉村自籌為主,上級財政扶持與社會資金投入為輔的多層次資金投入機制,引導鄉鎮企業、社會各界為村屯綠化出錢出力,確保村屯綠化工程順利實施[5]。同時,林業局還要引導當地群眾投工投籌,將村屯綠化與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造林綠化工程、荒山配套造林工程結合起來,提升村屯綠化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
4結語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村屯綠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建設任務,對改善村屯生態環境、豐富村屯景觀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鄉村要積極開展綠化村屯、美化家園的建設活動,加強村屯綠化組織領導與宣傳,做好村屯綠化規劃與管護工作,并建立起多層次資金投入機制,確保村屯綠化長期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會中,劉啟東,李佳川,等.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鄉鎮村屯綠化建設探討[J].北京農業,2014(1):96-97.
[2]李德學.黃顯陽強調抓好村屯綠化建設等重點工作[J].廣西林業,2015(11):120-121.
[3]蒙鳴濤.淺談融水縣村屯綠化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3(8):56-58.
[4]趙彼波.百色市新農村建設中的村屯綠化規劃設計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6(2):132-133.
[5]梁志錦.淺談民樂縣鄉鎮村屯綠化規劃設計[J].林業實用技術,2013(1):87-88.
城市管理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上海城市規劃》(雙月刊)創刊于1991年,由上海市城市規劃信息中心主辦。本刊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堅持學術性與科普性相結合,立足于上海城市規劃和建設,總結上海市規劃工作經驗,推動城市規劃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介紹國內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先進經驗,普及規劃專業知識,促進規劃工作的創新和提高。榮獲中國工程咨詢行業十佳報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