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積極鼓勵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農產品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和原產地域保護;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品牌,并進行商標注冊和國際質量認證。其次,做好名牌延伸工作,在提高地域形象的過程中創立區域產品的整體形象,發揮名牌的綜合經濟效益。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經營,SOT分析,合理化建議,中國農業信息
本文選自《中國農業信息》雜志(月刊)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學會農業信息分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共同主辦,是我國目前全方位登載國內外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信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期刊,報道的范圍是:國內外農村科技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如新成果、新理論、新經驗、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圖書信息情報學,科研體制改革和管理等原始論文,以及考察報告、綜述、人物介紹等。旨在溝通農業信息,預測市場動向,服務科教興農,指導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
引言
陜西省作為我國中西部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長期以來堅持以種植糧食為主,傳統農業的思維一直影響著廣大農民的生產實踐,致使農業發展方向與資源稟賦錯位,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農業產業化就成為陜西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踏上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千家萬戶的農產品商品基地為基礎,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組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的產業鏈和利益共同體,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一條龍”的發展格局。[1]目前我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處于優勢和困境并存的局面。
一、我省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自然稟賦
自然稟賦指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包括所處地理位置、水資源、氣候條件等。一方面,農產品的生產需要這些先決條件,離開這些,農業將無法生產,更不可能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當地的自然稟賦也間接地成為企業競爭的優勢所在,以農產品為經營對象的加工企業必定依賴于當地的農產品原料。[2]
陜西南北縱貫三個氣候帶,因此陜北、關中、陜南的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各有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強筋小麥、特色蔬菜、獼猴桃為主的關中農業產業帶;以蘋果、奶山羊、設施蔬菜為主的渭北農業產業帶;以名優雜糧、白絨山羊、大紅棗為主的陜北農業產業帶;以中藥材、瘦肉型豬、農蠶、茶葉、食用菌、油菜為主的陜南特色農業產業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經濟發展。
(二)弱勢(weakness)——內在局限
1.地處內陸,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銷售渠道單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在于貨物暢通,在瓜果蔬菜的時令季節,除了企業的收購外,農戶要解決部分農產品的銷路問題,極易出現農戶或攤販占道經營零售直銷農產品的現象。
2.農業科教培訓和法律支持機會缺乏。專家指導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農戶,只能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廣播站”,部分農戶就無緣接受現代農業知識。當失地農民轉變為剩余勞動力時,受市場壁壘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年輕型農民往往就職于臟亂差累的行業;老齡型農民則因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因素倍受用人單位歧視,心理無助感與社會的疏離感增加,甚至懷念農村生活,與城市化進程截然相反。
3.農村老齡化嚴重。農業在現階段依然需要手工勞動,青壯年向城市的流動加劇了農村的凋敝,部分中老年農戶在農忙時節,明顯感覺體力不濟,農業、民間文化及手工藝面臨著后繼乏人局面。
(三)機會(opportunity)——制度供給
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種組織模式的構建及其發展變遷過程受到制度供給程度的影響,如果沒有政府在制度上提供的保障,這些組織模式就很難得到發展和復制。[3]在我省部分縣區經濟水平發展較低、人口素質水平相對偏低的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低水平對各種相關政策的需求也較低,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給者,也是制度的需求者,企業與農戶則是單純的制度需求者,這些地方有關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制度供給往往相對滯后?!兑庖姟穼τ谖沂∞r業產業化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威脅(threat)——發展“瓶頸”
1.“品牌農業”生產意識不強。市場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品牌經濟”,一個成功的品牌,可以用集約的方式把產品的質量、服務等綜合信息傳遞到消費者中,不但可以降低顧客搜尋成本,同樣也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帶來交換中的經濟效益。由于目前我省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受長期以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方法的影響,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缺乏,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作用等概念模糊,認識和理解不透,主動積極參與意識和觀念不強,因此,生產過程規范化程度低,導致特色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包裝簡陋,嚴重影響了特色農產品品牌的樹立。
2.科技支持力度不夠。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開發體系和推廣體系,把研究出的新技術新方法通過推廣的環節有效地轉移到農戶手中。目前,陜西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比較普遍,高新技術在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還較少,農作物栽培技術比較短缺,許多現代化的生物科技、設施農業、信息技術等還未得到很好地應用。最后,農業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低,科技資源與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
3.產業經營程度較低。促進農業生產規?;蛯I化水平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目前,陜西的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程度不高,規模偏小,影響力有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還未完全形成。
二、發展陜西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合理化建議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業產業化
要正確了解我省各縣域的農業特色,吃透縣情,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揮自身特色,從簡單的集約化逐步過渡到產業化經營,政府并給予政策傾斜與幫助,建立和樹立典型,抓點示范,以點帶面。
(二)發展我省特色農業品牌帶動戰略,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體系建設
努力實現增強陜西特色農產品知名度。首先,積極鼓勵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農產品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和原產地域保護;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品牌,并進行商標注冊和國際質量認證。其次,做好名牌延伸工作,在提高地域形象的過程中創立區域產品的整體形象,發揮名牌的綜合經濟效益。最后,要充分利用展會平臺和電視臺、電臺、網絡、簡報等媒介,廣泛宣傳推介名牌產品,提高陜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市場信譽度和知名度。同時加強特色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提高我省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
(三)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
根據各地實際,多途徑地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梢詮囊韵聨讉€途徑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第一,以現有的龍頭企業(或專業大戶)為依托,吸收農民入股、入社。組成企業與農戶連心連得的合作經濟組織。第二,以供銷社為依托,加強專業合作社建設。建立與農戶的新型合作關系。第三.以專業協會為依托組建合作組織。第四,將現有的松散的、初級的聯合體上加以引導規劃,使其成為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第五,在堅持自愿的基礎上,引導農戶在一家一戶辦好。要鼓勵引導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按照“自主經營,自愿結合、市場調節、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則,建立風險基金制度、保護價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并引導企業與農戶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和利益分配機制。
參考文獻:
[1] 趙金平.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界,2009(12):54-55.
[2] 張學鵬,盧平.中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