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市場與制造業生產的一個不同點,是建筑市場的開始與結束時間相距太遠。建筑產品任何時候的供應量實際上都是過去決策的結果。住房供應量由于時間延遲因素在短期內對于價格的反應不靈敏。
關鍵詞:建筑市場,建筑經濟,經濟理論,宏觀調控
引言
由于我國建筑企業的改革,促使了我國建筑業市場得到的穩步發展。而隨著我國建筑市場引入招投標制度的完善與成熟,也使得建筑市場逐步完善化。隨著建筑市場的完善化以及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化,建筑市場更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在進行建筑市場研究時更應該結合建筑經濟學進行緊密研究。為此,建筑市場必須要跟經濟掛鉤。本文試圖采用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建筑市場的內在經濟規律,借此來對我國的建筑市場宏觀調控手段進行探討,以為建筑市場宏觀管理提供參考借鑒。
建筑市場經濟機制
建筑價格機制主要是傳遞信息、提供刺激、實現最優資源配置。而建筑市場價格的水平和變動是由建筑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建筑市場價格的變動又影響建筑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競爭機制引起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動。建筑市場經濟的運行是在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
建筑市場供給與經濟關系
(1)建筑市場上,建筑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量是指建筑企業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在某一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水平下,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供給可分為建筑企業和其他生產要素提供者的供給和整個行業的供給。建筑市場的供給與其經濟存在緊密關系,在經濟上體現在其建筑的成本。建筑企業的成本包括材料費、人工費、稅金、財務費用、施工機械使用費、管理費、水電費、辦公用房等固定資產租金(折舊費)、向政府部門繳納的費用。在建筑產品和服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越高,則收益越小,提供者愿意和能夠提供的建筑產品和服務數量就少,從而影響建筑供給量。
(2)對于建筑市場的需求不變,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見圖1所示。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增加會使供給曲線向右平移,從而使得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供給減少會使供給曲線向左平移,從而使得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
(3)建筑施工供求與經濟定理。在競爭建筑市場上,實際價格趨向于均衡價格的狀況稱為供求定理。1)建筑市場需求與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即建筑市場需求增加,則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如果需求減少,則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減少。2)建筑市場供給與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與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即供給增加,引起均衡價格下降 ,均衡數量增加;供給減少,引起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3)建筑市場供給與需求同時增加或減少會引起均衡產量同方向變動,而均衡價格不定;當供求反向變動時,均衡價格與需求變化方向相同,而均衡產量不定。
(4)建筑市場短期供給曲線。建筑市場供給曲線是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建筑市場的供給量隨價格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的情況。而短期內,建筑市場為實現利潤最大,需要滿足:mc=mr=ar=p,價格和邊際成本總是相等,因此,供給曲線也即是建筑市場的邊際成本線.但只有在價格高于停業點時,建筑市場才開始生產。因此,建筑市場的供給曲線應是從停業點開始的邊際成本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如圖5所示,建筑市場短期供給曲線是從n點開始的smc線。
圖5 建筑市場供給曲線關系 建筑市場經濟理論
建筑市場與制造業生產的一個不同點,是建筑市場的開始與結束時間相距太遠。建筑產品任何時候的供應量實際上都是過去決策的結果。住房供應量由于時間延遲因素在短期內對于價格的反應不靈敏。這一特點使得住房供應曲線坡度較陡,即斜率較大。從建筑市場經濟理論來看,就是建筑市場商品的供給量取決于上期的價格,本期商品的需求量取決于本期的價格。筆者深入分析建筑市場經濟理論如下:
(1)當建筑市場供給彈性的絕對值小于需求彈性絕對值的條件下,市場價格和產量的波動越來越小,最后恢復均衡。但這過程存在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外在原因導致建筑市場減產,實際產量為q1,小于均衡產量q0,于是價格由p0上升到p1。第二階段:由于建筑商品價格過高,廠商把建筑產量增加到q4,大于均衡產量q0,價格跌到p2,低于均衡價格p0。第三階段:由于建筑市場價格過低,廠商減產為q3,小于均衡產量p0,價格上升為p3,高于均衡價格p0。第四階段:由于價格提高,產量上升為q2,高于均衡產量,價格又下降為p4,低于均衡價格p0。如此循環,實際產量和價格波動越來越小,最后恢復到e點所代表的均衡狀態,可見e點是穩定的,見圖2所示。
(2)當建筑市場供給彈性的絕對值大于需求彈性絕對值的條件下,建筑市場價格和建筑產量波動越來越大,離開均衡點越來越遠。這種情況下存在的四種階段如下:第一階段,由于外在原因減產,實際建筑市場產量q1小于均衡產量q0,于是價格由p0上升為p1。第二階段,由于建筑商品價格過高,廠商把產量增加到q2,大于均衡產量q0,于是價格下跌到p2,低于均衡價格p0。第三階段,由于價格過低,于是廠商減少產量為q3,小于均衡產量q0,于是價格上升為p3,高于均衡價格p0。第四階段,由于價格提高,產量上升為q4,高于均衡產量,價格又開始下降。如此循環,實際產量和價格波動幅度越來越大,偏離均衡點e越來越遠,可見e點所代表的價格狀態是不穩定的,見圖3所示。
(3)當供給彈性的絕對值等于需求彈性的絕對值的條件下,價格和產量波動始終按同一幅度進行。第一階段,由于外在原因,實際產量為q1,低于均衡產量,這時價格上升為p1,高于均衡價格p0。第二階段,由于價格上升,廠商又減產量為q1,價格又上升為p1。如此循環,如圖4所示,價格和產量始終按同一幅度曲線均衡點上下波動,即不進一步偏離均衡點,也不逐步趨于均衡點。由于實際產量q1的不同,形成大小不同的蛛網。
從數量經濟角度去看我國建筑市場的歷史數據,房地產市場中需求是剛性的。進行如下研究,把歷年的消費額作為一個需求曲線,把歷年的提供量作為一個供給曲線,用經濟學中的蛛網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建筑市場的需求相對于供給來說是剛性的。換句話說就是需求對價格不敏感,而供給對價格非常敏感。所以價格越高供應量越大,而房價一受打壓,供應量馬上就下來了。
建筑市場經濟競爭
(1)產品價格競爭慘烈化。中國建筑業2008年的產值利潤利率為2.3%,2009年為2.2%,而2010年作為建筑大省的江蘇省,其產值利潤率則不足2%。從這一組數據可充分表明,為了爭奪建筑市場的施工經營承包權,企業不惜在產品承包價格上展上惡性競爭,導致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逐年下降。
(2)完全壟斷企業為了維護其壟斷地位,獲取長期超額利潤,有時會放棄眼前利益,暫時降低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以阻止其他企業進入建筑市場。
(3)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是價格的接受者,他不能改變價格,因此,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即價格線是水平線,同時需求曲線又是平均收益線和邊際收益線。
結語
本文試圖采用市場經濟理論對我國建筑市場的內在經濟規律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建筑市場需求對價格不敏感,而供給對價格非常敏感。所以價格越高供應量越大,而房價一受打壓,供應量將會下降。同時對我國建筑市場的經濟競爭現象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季美,陳曉新.建筑市場經濟結構分析[j].基建優化,2008,21(05):31~34.
[2] 王喜梅.國內外建筑市場經濟與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31(11):101~102.
[3] 芮 銳.建筑經濟在建筑市場中的作用[j].企業研究,2010,21(24):113~115.
[4] 徐晉平.智能建筑市場要注重經濟性[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4,21(01):56~5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