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但針對某一地區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采取了京津冀地區1989-2014年的進出口數據和地區生產總值,對該地區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期望達到一定的現實意義。
對國內外學者對于外貿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現狀進行了介紹,之后介紹京津冀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現狀得出如下結論:京津冀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并非十分穩定,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貿易拉動度數據化后并未出現單一趨勢。
關鍵詞:對外貿易;京津冀 ;經濟增長
《經濟與管理評論》期刊介紹僅作為參考資料,樹人論文網作為展現平臺,不是官方雜志社,不以期刊名義征稿論文。 如果有職稱論文發表,可向在線編輯人員咨詢,可以解答您的疑問,介紹適合投稿期刊,并予以期刊論文發表。
一、文獻綜述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早期亞當斯密通過對重商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自由貿易學說,認為對外貿易是剩余資源出路。Balassa(1978)選取了1960-1966年以及1967-1973年兩個時期11個國家的橫截面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法,得出了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Romer,1986, 1990)在分析世界經濟發展問題時認為對外貿易可以加快知識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速度,提高世界總產出水平。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對外貿易使得引入國際上的先進科技推動本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成為可能,除此之外,直接引進新技術還可以節約相對落后國家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資源,把這部分資源用于新的投資,這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盧卡斯(Lucas, 1988)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來源于專業化的、特殊的、具體表現為生產者技能的人力資本。對外貿易的開展有利于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國外的新科技,并以此加快其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提高,最終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Dollar(1992)對92個國家1976-1985年的數據進行了OLS分析。McNab和Moore(1998)對41個發展中國家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的兩個階段的數據進行了三階段OLS方法分析,得出了出口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1999年,Lawrence等人對日本和韓國的進口增長以及產業政策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在部門層次上進行了檢驗,發現勞動生產率會隨著出口的增加而上升,表明出口對其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在Cline (2004)的研究得到貿易水平和人均產出之間的相關系數大于0.2,這一結論說明發展中國家很有可能從全球貿易中獲得更多利益。Kali、Mendez和Reyes(2007)對外貿結構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對外貿易結構可以不依賴于貿易的水平而獨立的對經濟增長率產生重要影響。
針對某地區的對外貿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程桂云(2007) 利用1979-2004年的年度統計數據,對遼寧省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短期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檢驗,分析認為遼寧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短期上出口和進口分別對遼寧省經濟增長起衰減作用和促進作用,而且出口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僅存在GDP對進口的單向因果關系。
二、理論基礎
人們通常將占典經濟學者看作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杰出先驅,因為重商主義的學說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準備時期。其論述只局限于流通領域.而未深入到生產領域。在古典學派的外貿學說中,對以后的理論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是斯密的“地域分工論”、“剩余產品出口”理論及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下面就分別予以介紹。
亞當?斯密(Adam Smith)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國富論》中猛烈地抨擊了“重商體系”,鼓吹自由放任,提出了地域分工理論,這是貫穿他的國際貿易學說的基本思想。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論”認為,交換是人類的天性,這種交換的傾向形成了分工,他采用了由個人和家庭推廣到整個國家的方法論證了地域分工的合理性。也只有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各國才能充分利用先天具備的條件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的產品,通過分工,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李嘉圖認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資本積累。因為土地邊際收益率遞減最終會使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升,進而導致工資的上漲和利潤率的下降,這樣就防礙了資木積累,阻礙了經濟增長.依靠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內涵式發展可以進免這種情況。通過貿易,可以用與原來相同的要索進行專業化生產,交換到更多的產品。進口的廉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可以防止工資的上漲,促進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
剩余產品出出口理論假設貿易前一國是處于不均衡狀態的,即存在著閑置的資源或過剩的產品,因此,該國由封閉轉向貿易之后。其原本剩余的產品或資源就不必再向其它部門轉移了。同時,出口帶來的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進口也沒有機會成本,這將必然促進該國經濟的增長。
三、結論
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筆者歸納總結經驗教訓,利用京津冀相關經濟數據,對處于環渤海經濟區的核心京津冀展開現狀分析,實證研究和規范性分析,以期望使該地成為“承南啟北”帶動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而該地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決定了,對外貿易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影響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無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總量分析、外貿依賴度分析以及其相關系數分析,還是從各個圖表的直觀感覺來講,均認為京津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從實證方面出發,京津冀的經濟增長與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三個變量都是二階平穩變量,并且三者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京津冀經濟增長是出口貿易的Granger原因,出口貿易也是進口貿易的Granger原因。
本文選取了1989-2014年的樣本數據,雖選取京津冀地區為對象有一定代表性,但樣本空間有待進一步擴大,以達到最接近事實的研究結果。筆者希望以此拋磚引玉,為研究對外貿易對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一些啟示,由衷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1972
[2] Balassa.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Evidenc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5):181-189
[3] 馬涵彬.遼寧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2010
[4] Cline. William R.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Poverty[N],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5] 楊繼國、侯永剛.對外貿易與增長動態關系研究一以福建省為例[J].中國市場,2013(11)
[6]田磊,郭宏旭,邰東旭.京津冀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J]2011年第3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