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冠病毒在當前的快速傳播與近年來各國因城市化住宅建筑高速發展造成的人口高度聚集,以及區域住宅建筑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人流跨區遷徙有著密切的關聯。譯文根據美國佛瑞斯特研究院權威顧問、社會經濟學家沃納·伍爾夫在《建筑記錄特刊》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建筑規劃學教授珍妮·沃爾夫博士在《綠色資源報告》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詳細闡述了疫情對建筑發展的影響、建筑科學幫助降低新冠病毒風險的若干問題、新冠病毒的特性給家居材料設計的啟示等內容,給住宅建筑門窗、建筑材料、空氣凈化等行業和企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自第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確診以來,數月里疫情在世界各國迅速暴發大流行。相較于2003年SARS病毒,新冠病毒快速傳播除與病毒感染性較強有關外,也與近年來各國城市化住宅建筑高度發展造成的人口高度聚集、區域住宅建筑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人流跨區遷徙有著密切關聯;而且在疫情大流行時,不同城市的住宅建筑營造體系和綜合治理能力也呈現出了巨大的差異性。新冠肺炎儼然成了市民居住健康的首要試劑。
鑒于這場疫情在各國大范圍的暴發性流行,許多建筑師和城市學家正在重新思考后疫情時代住宅營造模式和健康居住形式的發展方向。
一、疫情對建筑發展的影響
作為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各類建筑已不僅僅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間,更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屏障。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都會對城居環境和建筑設計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影響之一:瘟疫與古羅馬城居建筑形式
公元前430年左右,古羅馬城內暴發瘟疫,疫病肆虐了3年,帶走了1/4的人口。研究學者認為,導致雅典瘟疫擴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住房結構和水資源不足,疾病暴發的夏秋季節,天空幾乎滴水不落,有限的水源儲備難以滿足人口消耗。煉鐵的火焰產生隔絕與凈化空氣的效果,由此發明了燃火熏香凈化空氣的方法,成為之后千年里人類預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這場瘟疫是怎樣結束的?人們發現羅馬城的鐵匠很少染病,意識到熾熱的火焰可以驅除空氣中瘟疫病菌,于是活著的古羅馬人都走出茅草屋,進入石墻瓦頂的住房中舉起火炬,使整座城市因火炬燃燒而溫度上升,瘟疫終于散去。無論如何,我們今天也這樣認為:當溫度升高后,不耐高溫的“鼠疫耶爾森氏菌”會逐漸消失。這次大瘟疫,也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有詳細記載的第一次瘟疫。
學習和吸收了許多希臘文化的古羅馬人,戰勝瘟疫后對羅馬城居建筑形式格外重視,廢除所有茅草房屋后改建附有供水系統的石墻瓦頂建筑,特別是古羅馬的供水系統被認為是古代歷史最輝煌的奇跡之一。
影響之二:黑死病與英國住房空間結構
14世紀中葉,黑死病橫掃歐洲,并在英國大規模暴發。在當時,私人居住空間的缺乏、居住條件擁擠是英國住房的典型特征。據資料記載,在中世紀英國最繁榮的倫敦城,多人擠在15英尺的蝸居中。不僅如此,當時城鄉住房內部缺少必要分區、空氣流通不暢都為黑死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由于石材昂貴,大部分普通民眾通常用木材搭建主體結構會選用籬條、麥稈、泥土和泥漿等材料筑墻,用茅草、蘆葦等鋪成屋。這種建筑材料為鼠類和跳蚤提供了合適的繁殖場所,使其可以和人類密切接觸。
疫情過后的14世紀末,大范圍黑死病流行促進了英國大眾對居住條件的轉變。英國住房的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單雙層多房間住房逐漸普及,房屋功能空間劃分明確。以倫敦重建為例,住房內的私人空間得到重視,并且房屋建筑材料質量也得以改善,建材由草木結構變為石木結構。其次,提出“寬闊的街道和富裕的空間取代了擁擠的建筑和彎曲的小道”的規劃原則,強調功能分區、“陽光、空氣和綠化”為主導,營造出了健康安全城市人居環境。種種這些變化,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黑死病的傳播,而且時至今日,你也可以看到很多采取類似空間結構的居住建筑。
影響之三:軍團菌與“健康建筑”
1976年正值美國建國200周年,然而當年費城正流行一種神秘的“軍團癥”。肺炎、高達41攝氏度的發熱是這一病情的典型特征,慶幸的是病情并未二次暴發,而且軍團癥患者的病沒有蔓延到他們的家人和朋友身上。最終,這次疫情有221例確診病例,其中34例死亡。病情暴發6個月后,醫生和科學家才找到軍團癥的元兇——一種從未見過的細菌機體(后定名為“嗜肺軍團菌”)。
在“軍團癥”疫情的后續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當時軍團癥的大多數患者都曾在費城貝爾維·斯特拉特福德飯店某個雞尾酒會的房間里聚集過。根據這一線索,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問題是出在貝爾維·斯特拉特福德飯店的空調系統上。調查結果表明,貝爾維·斯特拉特福德飯店的冷卻塔水雖然由市政自來水供水補充,但經過不斷的循環蒸發,水質已發生惡化。暴發疫情的時間正值7月,空調使用頻繁,導致冷卻塔水溫升高,軍團菌生長繁殖活躍。最終,軍團菌通過中央空調冷卻塔工作時形成的含菌氣溶膠進入中央空調系統。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吸入含有軍團菌的氣溶膠時,軍團菌會進入肺部,并感染肺泡巨噬細胞,在其中增殖并擴散,引起可致命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雖然研究證實,多數軍團菌感染均與人工水環境如冷熱水管道系統、空調冷卻水、空氣加濕器、淋浴水等有關,但時至今日,軍團菌病癥的防治依然還是世界性難題,自發現軍團菌以來,全球范圍內已有多起軍團菌病暴發流行及散發病例報道。據估計,美國每年有8000~18000人因肺炎型軍團菌病就醫。而軍團菌傳播路徑的發現,直接成為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病態建筑綜合癥”(簡稱“空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從這時起,全球對“健康建筑”的城居理念和建筑技術研究全面啟動。
影響之四:“非典”與淘大花園排污系統
2003年的香港,一個叫作淘大花園的小區,總計有331名患者感染非典,死亡42人,是全球著名的非典重災區。根據事后的調查,淘大花園每棟建筑都有8條直立式污水管,用于收集整棟樓同一編號的污水。然而,就是這8條直通整樓的排污管,將小區住戶的數百人命運串聯在一起。
推薦閱讀:建筑工程副高級工程師職稱需要什么資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