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統計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能夠處理現實問題,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傳統的試卷筆試考核形式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國民經濟的核算,還是公司經營和個人決策等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越來越強調定量分析、實證分析以及建立模型等,統計處理能夠很好地滿足上述要求并能提供科學的方法。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統計學與數學、經濟學及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緊密相連,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研究各類社會經濟現象必須掌握的課程。但現行的統計學教學模式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的鍛煉,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統計設計和調查,不能借助于統計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分析,難以勝任社會經濟數據綜合處理的相關工作。特別是在三本院校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網絡教學日益盛行的情況下,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如何結合統計學的學科特點,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統計分析能力,建立先進的統計理念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統計學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教學脫離實際
統計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經濟活動規律及應用的科學,既強調統計理論與方法的介紹,也重視現實問題的解決。但在目前的教學中,大部分院校統計學教學主要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實際的社會經濟問題涉及較少,甚至不予關注,淡化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樣就導致學生表面上理解了老師講授的理論知識,但在碰到實際問題時,卻無從下手,不能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能從定量的角度建立相關數學模型,即便建立了數學模型也不知道如何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不夠科學準確,或者對統計結果缺乏認識,不能有效對總體或未來趨勢進行合理判斷。
2、實踐學時偏少
大多數專業的統計學課程總學時設計在32—64學時之間,其中48學時及以下的占比較高,對于這類專業的統計學課程,安排理論教學就已顯緊張,如果再考慮到實踐教學,實踐課時基本不能安排,這樣導致很多的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SAS)在課堂上只能一帶而過或者簡單介紹,不能進行有效的體驗分析,對于統計圖表的繪制和一般數據的處理,基本限于老師講解演示,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處理分析,實踐教學學時不足現象較為普遍。
3、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本院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特別是數學基礎較差,大部分學生在拿到統計學教材時的第一感覺是“又是數學、又是計算、不喜歡、沒興趣……”,基于此,統計學課程學習就定下了不好的基調。在上課的過程中,由于基礎差、缺乏興趣,對統計學課程沒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加上思想上不重視,導致學習缺乏積極性。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在互聯網上基本可以搜索出答案,知識獲取相對容易,這樣學生認為課堂學習多余,不需要掌握原理,只需要會用網絡即可,直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校的學習氛圍也較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多數三本院校的學習氛圍相對較差,加上整個社會的浮躁風氣,導致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定為考試及格即可,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4、考核方式單一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學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統計學課程考核目前以試卷筆試為主要考核方式,考核重點是基礎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為了能在期末考試中順利過關,很多學生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考核內容的死記硬背上,或者重點關注的是課本上的一些習題解法,而對原理應用則較少關注,統計的實踐應用則更是直接忽略,很顯然考核方式的單一直接影響了學生綜合處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體現當前統計學的教學重點和發展趨勢。
5、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對于數據綜合處理能力要求很高的統計學課程理應小班上課,這樣教師就可以及時掌握每一個同學的學習狀況,積極要求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到教學相長;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統計學課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課,少則70多人,多則150多人,教學互動相對較差,課堂管理較為頭痛,課堂效果難以保證。同時,大部分三本院校的教師基本課時量偏多,找項目、發論文等工作也耗費不少時間,加上對教師的深造學習投入普遍較低,教學軟件的購買相對較少,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從時間上和精力上都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提高相對較慢。
大部分三本院校由于建校歷史短,其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職稱主要是講師及以下,教學經驗相對欠缺,教學成果不夠突出,教學力量稍顯薄弱。如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怎樣提高教學質量,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只能進行創新,創新教學的關鍵就是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因此,統計學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增加案例教學
要改變統計學目前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現狀,就必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強化案例教學環節,通過案例教學加深學生理解相關理論知識,熟悉和掌握統計分析方法并能學以致用。在網絡資源非常豐富的當前,資料收集已相對容易,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應精心準備案例,最好能以情景劇或其他形式展現出來,增強趣味性、引導性,避免傳統的教師準備好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的被動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案例的主題選擇非常關鍵,盡量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社會經濟現象(如CPI的變動分析、股票的變動分析、大學生消費與需求調查分析等等),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主題,然后通過小組的形式完成統計調研、整理、分析等過程,在課堂上對統計分析過程進行說明,對統計分析結果予以解釋并能根據結果對未來進行合理預測,教師做好點評工作,培養學生完整的統計思維,使學生感受到統計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學習興趣。2、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基于立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工作重點,統計學的教學也不例外。在完成理論教學任務的同時,借助計算機開展輔助教學,首先,在學時分配上適當增加上機實驗學時,采取學生上機和教師指導的方式,適時解決學生應用統計軟件中遇到的問題,提高統計軟件的應用能力。其次,在內容上盡可能結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現象,設置統計圖表的繪制、時間序列的趨勢分析、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等實驗項目,加強學生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加深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同時,可以選擇部分社會經濟現象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系統的統計實驗練習,增強學生的實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在培養方案的修改上,增加統計學實訓課程,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3、改革考核方法
統計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能夠處理現實問題,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傳統的試卷筆試考核形式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進行改革。當前,比較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筆試成績和實踐成績各賦一定的比重,我校由以前的7:3調整為6:4,現在調整為5:5,實踐成績主要根據實驗過程的參與和實驗結果的分析等進行判斷。當然也可以取消筆試,直接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參與全過程,教師要及時跟進指導并做好記錄,以便考核真實有效。
4、更新教學方法
雖然統計學的教學普遍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還是避免不了以前的“填鴨式”,仍然以老師灌輸為主,要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方法。教師應盡可能結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現象,選擇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學生參與統計調查、整理、分析、預測等各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統計軟件解決計算問題,將學生從繁瑣的計算中解放出來,并結合理論知識的講解,加深學生的統計認識,由傳統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講述式教學轉變為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分析式教學,讓學生真正學會思考,并能獨立解決問題,提高統計分析能力。特別是當前發達的網絡背景下,網絡學習資源越來越多,教師更應擔負好“拋磚引玉”的角色,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特別要引導學生學會鑒別統計數據和合理引用數據,提高網絡自學能力。
5、提升教師水平
教師水平是教學的基礎,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作為統計學教師,應具備深厚的統計專業理論功底,高質量完成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盡可能熟練掌握各種統計軟件,指導學生完成各種上機實驗操作,不斷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自己也應不斷深入學習,充實自我,把握機會深造,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多參加學術會議,多與同行交流,真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以身作則,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