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我們老師在平時就要注重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此,只要得到了別人的肯定,就會有努力下去的動力、信心。所以學生哪怕是小小的進步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
引言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但往往由于學生基礎差或作文興趣不濃,作文時學生常常無從下筆。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是教師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1.教給學生方法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要寫作的方法掌握了,那么寫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作文可分為寫人、寫事、寫景、寫物等類型,對學生可進行歸類教學指導。如:寫人的文章如何寫呢?首先,要確定寫的對象。接著,確定中心,根據中心選擇人物身上最能體現其思想品質和特點的具體事例。最后,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的描寫,使它構成整個情節的最典型的部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格,展示人物性格,使文章顯得生動真實,從而達到寫作的目的。我想只要學生掌握了各類作文的寫作方法,寫作的興趣也會慢慢提高的。
2.多練中促提高
教給了學生寫作方法,我們就要讓學生多動筆,從寫中加深理解,掌握寫法。我一般采用日記、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多去練習。我所教班級里學生的寫作基礎較差,我對學生要求不高,只要你能把事寫清楚,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行了,字數我不作要求。每周一我會認認真真地去走進孩子們的領地——日記、小練筆,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感受他們美好的心靈,確確實實我也感受到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慢慢提高了。
3.賞文中學寫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多讓學生欣賞美的文章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愛美之心,還可以適時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我平時就喜歡挑一些與愛有關的美文與學生分享,這更能引起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觸動學生的心靈。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讀了一篇文章《媽媽的手》,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寫媽媽用雙手為我們常做的一些事來表達媽媽對子女的愛。這篇文章的選材貼近我們的生活,里面寫的事例都是我們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同身受,就在學生情感產生共鳴那一刻,我追問學生: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假如讓你來寫母親對你的愛你會怎樣寫?你寫的跟作者不一樣的地方會在哪里呢?學生通過對比就找出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了。從另一個層面看,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教材也是欣賞美文的陣地,編者是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編教材的,更切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新課標教材編排的內容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有童話故事、科學發現等主題,教師就能很好地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教給學生一些修辭手法、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就在快樂中學到知識了。
4.觀察中多積累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還要多讀書,多積累,積累好詞好句,積累好的寫作題材,這樣才能靈活的運用寫作方法,更好的寫好作文。 學生也要從小就養成愛觀察的習慣,用自己的眼睛多去觀察,了解周圍發生的一切新鮮事,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如:每年我們都會有一次秋游,過后,我會讓他們寫秋游中的所見所感,寫他們最快樂是時光;體操比賽過后,讓他們寫比賽的經過及成功后的感受。我想做到了以上兩點,學生也就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慘狀了。
5.激勵中提興趣
無論做什么事,興趣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了興趣,它會使一件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對寫作有了興趣,也就有了一種求知的動力,學生就會主動寫、積極思考,樂在寫作中。我們老師在平時就要注重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此,只要得到了別人的肯定,就會有努力下去的動力、信心。所以學生哪怕是小小的進步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我平時表揚學生的方法有:(1)在課堂上把他寫得有進步的文章當范文朗讀,讓學生來進行對比,學生會給予肯定,然后我再進行表揚,給予鼓勵;(2)在作文本用上表揚性、鼓勵性的語言。表揚的方法很多,我們教師要學會表揚學生的這門藝術,那這樣就可以慢慢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有了興趣就能因勢利導地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6.修改中培能力
教師對習作的修改、評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修改習作的過程一定要認真,對學生的習作提出有建議性的修改意見,改完后要注重評講,分層次挑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欣賞,讓學生從中找不足和優點,然后思考:文章哪寫得不好?為什么?哪里寫得好?為什么?學生通過自己賞析文章,找優缺點,尋原因,學生不但方法掌握了,還加深了記憶,這真是一舉兩得。
有時還可以讓學生交換修改,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對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也有是幫助的。
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就一定會讓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