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教師研修則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以下簡稱進修學院)是重慶市最早與電大、電教、教儀等部門整合而成的具有“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特征的區級教師研修機構之一,也是一所全國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近年來,進修學院一直致力于以教師研修轉型助推區域教育現代化,并取得了顯著成績。
推薦閱讀:國家級教育期刊有哪些比較好發
一、轉型之需:教學轉型促進研修轉型
2012年7月,重慶市教委發布了《義務教育“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卓越課堂”是這一行動計劃的核心,如何理解“卓越課堂”也是實施這一行動計劃的關鍵所在。如果將“卓越課堂”簡單地理解為“好上加好的課堂”,那么“五年行動計劃”很可能就會演變成一項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正視現實,過去十余年的新課改并未從根本上打破“教本課堂”一統天下的局面,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并未在大范圍內得以開展。為什么十余年的新課改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方式變革的問題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研修機構在職能發揮過程中存在兩個“不到位”。
一是研究不到位。以合作學習為例。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改開始實施的一兩年里,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小學課堂中比較常見,但由于在實施過程中形式化傾向較嚴重,一些學科專家紛紛呼吁課堂教學應“返璞歸真”。于是,很多學校對小組合作學習淺嘗輒止,課堂又返回了原地。然而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為什么會出現形式化傾向,怎樣才能從“形式”走向“實質”,卻沒有得到深入研究。
二是指導不到位。由于研修機構自身沒有研究透,所以無法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切中肯綮的指導。新課程的“新瓶”中仍然裝著“舊酒”,使新課程理念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導致一線教師越來越疑惑。于是,想進行課改的教師無所適從,不愿冒險的教師因循守舊,使中小學課堂依然重復著“昨天的故事”。
因此,大力推進區域中小學教學轉型真實發生,進而不斷推進教師研修轉型,已成為研修機構的必然選擇。
二、轉型之要:重構研修文化引領學本研修
1.弘揚“進德修業、革故鼎新”的研修精神
研修轉型并非易事,要改變往往需要經歷脫胎換骨之痛。進修學院在原16字校訓“尊師重道、進德修業、和睦有序、莊謹雅潔”的基礎上,取其精華“進德修業”4個字,同時新增了體現改革意志的“革故鼎新”,重新組合成“ 進德修業,革故鼎新”的8字新院訓,以此重構研修人員對角色意識的體會和認知,激發他們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2.確立“以學為本,三學為綱”的研修重點
在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進修學院響應國際教學改革共識,借鑒國內成功教改經驗,提出了“學本式卓越課堂”的概念,明確了推進區域課改的“學本”立場,并確定了以“自學—互學—展學”(以下簡稱“三學”)為主線的基本課堂教學范式,體現了清晰的區域課改行動愿景。自此,區域教師研修的側重點開始由教轉向了以“三學”為核心的學。
3.創新“示范引領,重心下沉”的研修制度
實現研修行為深度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著重重阻力。以基于課堂觀察的研修為例,率先嘗試從教室后方聽課走到課堂中央觀課的教師,往往因顯得另類而以退縮告終;傳統的管理制度規定聽課筆記需要手寫,且越詳細越好,導致其他記錄課堂教學信息的形式因不合規定而得不到推廣。凡此種種,需要運用剛性的制度建立新的規范,直到多數人習以為常。為促進研修轉型,進修學院將原有制度進行了梳理完善。
一是繼續堅持實行學科研修員“3+2”周工作制(即每周3天時間到中小學調研指導,2天在進修學院工作),同時對如何增強集體視導的針對性,如何圍繞“學本式卓越課堂”進行自學、互學、展學,確定實驗點校,聯合開展主題研修活動,如何及時總結、提煉、推廣研究成果等,都做了新的明確規定。
二是繼續堅持日常觀課制度,同時為每位研修員配備一臺數字攝像機,鼓勵他們運用攝像等媒體技術,以視頻案例為載體進行“微格分析”,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提供更直觀、更鮮活、更專業的引領。
三是繼續堅持研修員上課、評課的“兩課”制度,同時將過去“自娛自樂式”的研修形式改為每學期舉行一次的“學本研修開放周”。即以學科為單位,由研修員親自上課或擔任首席評課專家,組建課堂觀察與研究小組,圍繞自學、互學、展學,開展多視角的觀課活動;采用《自主學習效度觀測量表》《合作學習效度觀測量表》等測量工具,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并面向全區中小學干部教師公開展示。截至目前,進修學院已舉行了9期“學本研修開放周”,組織區內所有中小學校長和任課教師進行了多次觀摩,國內其他省市也派出了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前來觀摩學習。
上述制度以學年為單位逐步完善,同時將剛性的制度條文逐漸轉化為柔性的文化,引導區域教師研修的實踐范式進行深度轉型。
三、轉型之路:以研修創新推進教育創新
1.以區域課題群研究探路
在啟動“中小學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不久,沙坪壩區便開始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區域構建學本式卓越課堂實踐研究”為抓手帶動區域課改。與此同時,全區還陸續設立了100多個區級規劃課題和近2000個區級教師成長課題,基于不同學段、學科、師資和生源,從多視角尋找自學、互學、展學的有效對策,吸引了全區大部分教師參與其中。此外,進修學院還組織開展了基于學本立場的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等課題研究,提高了廣大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進修學院著力重構區域“研修行”一體化的研修文化,引領中小學聚焦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主題,統整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訓工作,推動研修目的從外控向自覺發展、研修內容從研教向研學轉變、研修方式從單研向群究過渡、研修方法從經驗向實證轉型、研修手段從傳統向現代發展、研修機制從規范向創新發展、研修成效從求知向篤行延伸、研修領域從教學向課程拓展的整體轉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