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最具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群體,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主力軍。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高校的青年教師師德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針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問題與分析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現代特殊教育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要:當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職業情感淡漠、育人意識弱化、重科研、輕教學、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等,問題的原因主要有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部分青年教師職業素養較低,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健全,社會對高校評價體系的不良導向所致。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問題,原因
劉延東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中強調,“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要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1]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2014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專任教師153萬,44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達到110萬,占專任教師的72%;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所占比例超過了60%。[2]青年教師學歷層次較高,思想活躍,知識更新快,與學生年齡接近,接觸較多,思想上易與學生產生共鳴,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由于社會轉型的加快,市場經濟逐步完善,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高校青年教師受各種思潮、多元文化的影響,師德狀況出現了新變化,部分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操守產生了較大偏差,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帶來了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健康發展。筆者在查閱了中國知網(CNKI)近年來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某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就青年教師師德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教師中,表示滿意的占63.7%,一般的占29.6%,不滿意的占6.7%;學生對青年教師師德表現的滿意度更高,表示滿意的占81.2%,一般的占15.4%,不滿意的占3.4%。雖然師德現狀總體評價主流是好的,表現為積極、健康向上、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等,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關注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問題,對于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1.職業情感淡漠。部分青年教師把教育教學工作看成是一種職業,一種謀生手段,由崇高的使命感變成消極地應付,為學生上課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較少,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問題等漠不關心,師生關系淡漠。還有的青年教師認為教學科研任務重、壓力大,收入與付出的勞動不匹配,有棄教改行政及實驗崗位的念頭。通過調查發現,有21%的青年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滿意度較低,感到壓力重重、缺乏激情、職業倦怠,喪失了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之情。
2.育人意識弱化。高校青年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靈魂的塑造者。而部分青年教師僅僅做到了教書,卻遠遠沒有盡到育人的責任。如有的學生上課玩手機、聽音樂、看小說、睡覺,而部分青年教師卻視而不見,任其放任自流。當班級學生的思想出現偏差,教師卻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更談不上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監考時對學生的作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給某些學生人情分。
3.重科研,輕教學。教學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的“兩駕馬車”,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以“教學科研型”的定位來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當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更加同意“科研重于教學”的觀點,忽視教學。通過調查也發現,當前部分青年教師將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上,存在教學態度敷衍,對教學工作投入不足的現象,僅僅把上課當作是完成教學任務,既不研究教學方法,也不注重知識更新,照本宣科,對教學效果缺乏足夠重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功利主義思想嚴重。青年教師有較多的自由時間,為提高收入,部分青年教師熱衷于第二職業,把個人的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致使精力分散,影響教學質量。對“學術剽竊”現象仍然有部分教師表示“教師職稱評定壓力大,剽竊行為可以理解”,甚至還有教師表示“學術剽竊現象隨處可見,不足為奇”。有的青年教師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放棄短期無法獲得效益,去搞見效快、能體現經濟效益的技術和產品研究,甚至一些碩士導師和博士導師把自己的學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無條件使用。更有甚者,為了能夠讓學生多干活,一再拖延學生的畢業時間,在學生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3]
二、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年教師自身主觀方面的問題,也有高校制度、社會環境等客觀方面的因素。
1.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得高校“師生比”加大,為了按時實施教學計劃,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缺少必要的崗前培訓就將其推上課堂教學,而且面臨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需大量的時間學習和查閱資料,再加上課程及教材更新帶來了學習的壓力。除了承擔繁重的教學,青年教師還有大量的科研任務需要完成,如科研項目的申報、發表論文和項目結題等一系列耗時耗力的工作。部分青年教師還兼任了班主任、輔導員或其他行政崗位,煩瑣的工作帶來長期的職業倦怠和心理疲勞,使青年教師減少了對教書育人的熱情和專注度。部分青年教師為了科研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沒有節假日及寒暑假,他們的收入與學校其他人員相比是偏低的,激勵不足則會降低青年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青年教師上有老下有小,還面臨購房、贍養老人、養育小孩的任務,導致他們工作、生活、精神壓力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甚至導致生理、心理和情緒上的不良反應。
2.部分青年教師職業素養較低。教師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及心理素質等。當前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各行業間的利益差距在加大,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價值觀盛行,部分青年教師把個人收入、職務級別等看作是生活的全部內容,最終導致職業信念動搖,理想信念弱化的師德失范現象。學校在引進人才上過于看重應聘者的學歷和科研成果,對于教學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缺乏考慮,使得一些教學技能和師德水平不高的青年人加入了高校教師隊伍。部分青年教師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成長環境優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抗壓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問題不能較好的進行心理調節。還有一些青年教師在語言表達、思想傳遞上存在問題,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引導,這些都會使得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整體素養水平下降。 3.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健全。雖然各高校都制定了師德規范和師德建設方面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的可行性或操作性不強。首先,制度的籠統性。對于師德標準和要求只有原則性的概述,沒有細化的指標和操作行為上的指導。其次,制度的孤立性。師德規范及建設雖然與教師的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等有掛鉤,但大多形同虛設,只要教師沒有發生重大的教學事故、沒有傳播反動思想等就評定師德達標,而沒有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師德表現作為評判重點,這樣容易讓青年教師降低對自己的師德修養要求,不利于良好師德風氣的形成。再次,師德考核機制不健全。一些高校對于師德管理沒有指定部門,處于多部門共管的狀態,師德規范管理和師德問題處理機制未建立或不完善,師德考核的標準、內容、方法等都不夠規范,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困難。高校師德培訓形式化嚴重,內容缺乏教育針對性。師德培訓是提?{教師師德水平、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載體。各高校對青年教師專門的師德培訓相對較少,即使有培訓效果也不太理想,其原因在于培訓的方法和手段陳舊。培訓的目標和內容過于高深和寬泛,主要是對青年教師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等方面進行灌輸,缺乏對青年教師自身存在的思想認識、心理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導致青年教師對培訓熱情不高。師德培訓應將師德理論與情感溝通兩者有機結合,密切關注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切實解決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增強青年教師對師德培訓的認同感。師德培訓還應滲透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對思想品德過硬、教學科研強的青年教師給予獎勵,培養他們的競爭觀念和創新意識,形成以鼓勵促競爭,以競爭促發展的良好氛圍。[4]
4.社會對高校評價體系的不良導向。由于社會對高校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科學研究,因此高校為了提高聲譽,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引進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環節主要看教師的科研成果,對科研的考核有具體量化和指標化。一些高校對教師申請到國家級課題配套經費較多,在影響因子高的刊物上發表論文獎勵金額也較高,這一評價標準使得部分青年教師更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專注于科研方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青年教師的師德要求。由于青年教師對科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而相應減少了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教學質量受到沖擊,影響了其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要改變這種狀況,高校應適當改變以科研為核心指標的教師考評制度,加重教學和育人在各種考核中的份量,同時考慮科研成果、教學水平、育人等多方面的情況來決定教師的職務晉升和崗位評聘。[5]
參考文獻:
[1]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M].提高質量,內涵發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ine/s7-
567/201308/156569.html.
[3]彭曉薇.廣東地區高校青年教師價值取向現狀分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26(5):57.
[4]王忠.困境與出路: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36.
[5]尉峰,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北京教育,2014,(10):22.
相關期刊簡介:《現代特殊教育》(月刊)創辦于1992年,系原國家教委、中國殘聯委托原江蘇省教委主辦的特殊教育專業期刊,現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現代特殊教育》辦刊宗旨:為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服務,為特殊兒童少年群體和特殊教育教師發展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