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飲食文化是比較發達的,從古發表展到現在,飲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食品的制作,原材料的開發過程中也有了很嚴格的審查制度。本文主要針對世界飲食文化課程教學模式與改革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
摘要:本文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課程革新為研究對象,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生思維和拓寬學生知識面為目的,從文化,歷史,氣候,物產,科技和風俗等多個角度,融合多種教學方式,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內涵及其差異的深層原因,助力發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為其它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世界飲食文化,傳統飲食
《世界飲食文化》是一門講述中西方國家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因其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而碎,信息量大而散,興趣性強等特點,需要教師具備強大的國內外飲食文化背景[1],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較多的師生互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思考,擴展學生思維。目前,國內多所高校食品專業相繼開出《世界飲食文化》這門課,比如江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暨南大學等,很多老師在增強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的自信心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方法和措施。例如:魏彬提出廣泛搜集資料,將總歷史串引到飲食活動,加強學生認識對飲食特點隨著經濟和政治變化而遷移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胡春秋提出多種考核方式對《中國飲食文化》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思維活動[3];賈平提出將一些成語,典故,以及詩詞等和飲食有關的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通過師生互問,老師答疑等形式趣聞橫生地傳入飲食文化現象,提升學生創新意思和創新能力[4];周朋以茶文化為例,提出教學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茶傳播,茶歷史和茶藝茶飲的文化活動認識[5];蔡華探討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飲食內容,飲食方式,以及飲食健康和美味追求的差異,揭示了各國飲食文化迥異的深層內涵淵源[6]。然而,這些結果都只是從某些方面提到改進,且方法較單一,創新性不明顯,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且沒有結合教師本人的經歷來引導學生學習[7-9]。本人在教授《世界飲食文化》課程中,深切感受到這門課程強大的知識背景,包括地理氣候,植被物產,歷史人文等,需要將這些歷史人文知識和食品科學技術相融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以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激發學生思維和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為其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起到很好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一教學內容改革
(一)從地理氣候,植被物產和人文思維方式角度有目的地講解南美,非洲,北歐,地中海國家,赤道附近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在飲食方式、飲食內容、飲食思維、飲食習俗和禮儀等方面的差異,結合作者本人拍攝的不同國家的飲食照片和視頻,引領學生進入不同國家飲食走廊,帶給學生親切感和知識切入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掌握各國飲食文化形成的基本條件。以“墨西哥飲食”為例,墨西哥地處熱帶,物產豐富,且有悠久的農業歷史,是世界玉米和辣椒的原產地,印第安人在這里培育了古老的農業技藝和烹飪技術,囊括從種植、豐收到制作、享用的過程,整個鏈條彰顯了傳統飲食的全民共享性。這種以辣味漸長,玉米,豆類,仙人掌和龍舌蘭等已有9000年歷史的飲食內容是現在墨西哥飲食的民族基礎,也引領著現代墨西哥飲食的發展方向。自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墨西哥后,西班牙餐飲,就像西班牙語言一樣,演變成墨西哥飲食主流。隨著全球化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墨西哥飲食是以傳統飲食為基礎,結合西班牙等西餐飲食方式,同時還融入了一些中國等國家的飲食元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進而通過提出假設國家,要求學生結合已學到的知識,以地理氣候,自然物產,人文歷史和思維方式角度,推導出假設國家飲食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植被物產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緯度貫穿整個課程人類飲食的豐富離不開人口遷移、科技發展和植被物產的傳播,比如茶葉原產地是中國云南貴州四川交界地段,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茶被傳到西歐,東歐,和亞洲其它國家,以及非洲和美洲。咖啡原產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通過戰爭和奴隸販賣,咖啡進入也門等阿拉伯國家,隨著人工培育咖啡在也門的首次種植,以及歐洲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宗教戰爭,以及殖民地活動,咖啡被帶到了歐洲,印度,南美和非洲其它國家。葡萄原產地在里海和黑海的外高加速地區,3000多年前開始在意大利和法國等國家種植,漢武帝時代傳到我國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年間傳到我國中原,然后南非和南美洲國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種植葡萄僅僅400多年的歷史,北美的美國僅僅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擁有了世界頂級葡萄品種和葡萄酒。歐洲學者相信,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雙手,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山藥,歐洲的蠶豆,綠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的食用豆類(除了中國大豆),以及花生、西紅柿、黃瓜、南瓜、西葫蘆、辣椒、菠蘿、鱷梨、草莓、可可等[10]。盡管這些食品原料現在在全球很多國家種植和引用,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對氣候,土壤,陽光和雨水的需求,比如,茶分布在北緯49°到南緯33°之間;咖啡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葡萄分布在南緯30-50°和北緯30-50°的溫帶區域。通過這些常見的植被的傳播時間和空間圖的講解,培養學生空間立體思維方式,進而加強學生對各國飲食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的理解和掌握,傳輸給學生采用繪制時間空間圖形,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理解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豐富各國飲食,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興趣。(三)比較中西方飲食方式的不同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思維,飲食內容和飲食方式的不同,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西方的“烤”面包和中國的“蒸”饅頭,從西方面包和中國饅頭的各自起源及其發展歷史,講解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西方的烤牛排和中國的燉牛肉的烹飪方式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展過程;中方聚餐制和西方分餐制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展過程;中方筷子,西方刀叉和阿拉伯國家手抓飯的歷史選擇和傳承;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方式和飲食內容的差異,讓學生體會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國烹飪技術的科學性和營養性。結合世界各國食品加工方式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我國傳統食品加工方式,食品科學營養,食品多樣性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思考我國傳統食品存在巨大的創新空間。結合作者本人積累的十幾年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科學知識,提出科學知識可以帶給人民更豐富,更營養和更美味的食品,并通過問題讓學生對中國獨有的傳統烹飪方式——蒸的優缺點,目前的應用及其改進方法,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先人智慧和中華文化精髓。
二教學方式改革
(一)采用演小品的形式。講解藥食同源的日常應用,讓學生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五味調和”“天人合一”“五行陰陽學說”,在我國飲食文化上的體現,掌握中國先人在追求飲食營養和健康的探索,提升學生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通過翻轉課堂的運用[11-12],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飲食特色,演繹日常飲食中的“五行陰陽學說”在“藥食同源”上應用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二)世界飲食文化不僅僅帶給學生全面的視覺認識,同時也要配以動手實踐和味覺品嘗,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設計日本壽司的制作和品嘗,通過評定壽司的色、形和味來考察學生對世界其它國家特色飲食的特點掌握;或者,創新一種“奇思妙想飲料”,以飲料營養健康和感官評定考察學生對食品常規鑒定方式的掌握。通過這些實踐課帶給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國家飲食特色帶來的切身感受和創新實踐的快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熱愛。
三結語
《世界飲食文化》是一門傳統且融入新元素的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當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引起全面的關注,中國傳統飲食的挖掘和創新是目前食品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都在思考和關注的問題,有些科研人員正在開展中國傳統飲食的烹飪方式,營養健康和融入創新元素。因此,本論文通過對《世界飲食文化》這門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力求從世界的演變、人口遷移和科技發展角度,從時間和空間的緯度上推動,融入一些創新元素,激發學生思考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方向,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自信心,助力發展中國傳統飲食。
職業教育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職業教育研究》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全國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人員以及全國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及管理人員。《職業教育研究》雜志于1982年7月創刊,刊名為《職業教育研究資料》。1985年公開發行時,更名為《職業教育研究》。1994年又更名為《現代技能開發》,2004年恢復刊名《職業教育研究》至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