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教育要跟緊時展的節奏,就要把網絡教育融合到傳統教育中去,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輔助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本文主要探討網絡教育的特點和作用,以及網絡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數字教育》2015年創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通過研究數字新技術和教育新理念,達到載體與內容的有機結合,實現展示立體化教育的多樣性、便捷性、共享性、時效性、互動性、豐富性、最優性的教學目的。
信息時代要求人們不斷接受新的思想、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前,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已成為現代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生存的必然法則。而人的一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將來工作中繼續學習。因此,這就使現代教育任重而道遠,即不僅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現代網絡的發展,給傳統教育提供了極大了技術支撐。利用互聯網快捷、直觀、豐富、交互的特點為教育教學服務,是教育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一個必然。
一、現代網絡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目前,我們已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是一種以信息作為社會中一種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會的發展占有主體地位的社會。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育、教師信息能力的提高,都把網絡教育提上日程,因為現代社會,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正如一位權威的教育工作者所說:“不會運用網絡的現代人就像文盲”。而青少年學生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從小受怎樣的教育與他們自身和以后社會的發展都息息相關。
(一)運用網絡教育,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化。互聯網是一種多對多傳播模式。它突破了以往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豐富了教學資源。原先那種教師“滿堂灌”,把課堂當作“講堂”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書本文字和教師的語言來進行的,它既耗費了教師的精力,又在形式上單調,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嚴重挫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是與素質教育和時展不相適應。而網絡教育可以利用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的特點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并且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運用網絡教育,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拓展學生視野。傳統教學,它的可用資源是有限的,教師往往靠的就是一本教材加上一本參考書,或者更多的參考書。這和互聯網所涵蓋的豐富資源量簡直無法相比較。
互聯網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徹底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網上下載中外古今的資源進行學習,同時可以和其它學生實現資源共享。此時,任何人的資源都變成了大家共同的資源,這些資源涉及面廣,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藝術等,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更可以“古今中外一線牽”。
(三)用網絡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當前,網絡教育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它改變了從前那種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單純的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拓寬知識面,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給學生自由發揮的創造空間,充分展示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二、網絡教育在教學中的運用途徑
網絡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勢不可擋,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它也將成為教師教育的好幫手。
(一)整體運用網絡資源,進行網上德育教育。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但作為教育者,可能都遇到這樣的情景,比如某個階段某個學生出現某個問題。如心理素質低下,又如法律意識淡漠,這個時候就可以整體運用網絡知識,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專家的普法宣傳;少年犯的現身說法………這種學習是實時的,即使在異地教學,學生也可在同一時間進行教學活動。完整的一堂課全部運用網絡資源。
(二)部分裁剪適當內容,輔助傳統教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書育人。傳統的教育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討論與溝通。學生們必須知道他們應該學些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要向學生解釋這一切,并隨時隨地給予指導。而電腦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眾所周知,網絡上的多媒體制作無論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種教學多媒體,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絕對不可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畫面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的一種手段,其所想表達的意圖和思想仍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如教師的講授、適當的雙邊活動來傳達給學生。所以,教師只需要裁剪一部分內容輔助教學足已。
(三)直接制作精美課件,增強直觀效果。制作一個圖文并茂、言簡意賅的好課件,也是網絡教育的一項好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準備好課件中使用的文字、圖像、動畫、音樂等,用漢字處理軟件如word、wps,進行漢字輸入,編輯排版。圖像可以從應用軟件、多媒體光盤、網絡中獲取,安裝視頻卡采集vcd或電視畫面,也可應用繪圖軟件Photoshop等繪制。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是運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課件,可以插入圖片、聲音、設置動畫。這種運用方式可以隨時滿足教育者的需求,但過程比較麻煩。
(四)自搜材料完成作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好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多重點學校在這一方面走在前列,如我見過的幾道作業:“請查詢居里夫人的故事”;“請搜集關于馬的十個成語、十個諺語、十個故事。”那么很明顯,老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借助網絡才能完成。然后在這堂課上讓不同的學生分別講述他們搜集的資料,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可能這堂課老師講得并不多,但學生理解記憶的深刻,這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談到的幾種利用措施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教育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沒有既定的模式,只有適合的方式。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現代網絡教育的正確運用
作為處于發展中的中學生而言,他們一方面是互聯網使用者的主力軍,是接受新事物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發展的不成熟,相應法律規則的不完善,青少年學生又是大量垃圾信息的接受者,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他們在網絡上大量的時間被用在聊天、游戲、無意識、無目的的瀏覽信息上,甚至發展到看黃色、反動內容導致犯罪。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愛他,你把他送上互聯網,因為那里是獲取知識的天堂;如果你恨他,你把他送上互聯網,因為那里是藏污納垢的地獄”。正是如此,很多家長、教育者均視網絡為洪水猛獸,堅決封堵。孰不知,中學生逆反心理強,愈是封堵,他們愈是好奇,如果不正確引導,反而會使學生步入歧途。所以,要正確運用網絡,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一)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掌握網絡知識與書本知識的主次關系,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從網上獲取的,也并不是要求每堂課都要使用網絡,網絡僅僅是傳統課堂上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具,只能把網絡作為知識擴展和深化的一個補充。
(二) 家長應注意正確引導。適當的監督和了解、談心,觀察是家長的責任。通過有效引導,使孩子正確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避免陷入“誤區”,促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又保持身心健康成長。
(三)全社會應該動員起來,倡導網絡文明,構建和諧環境,更好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如可組織參加“陽光綠色網絡工程”;成立專門的網吧監管約束機構;自動屏蔽不健康網站等。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雖然,教育和網絡是兩個不同方向的資源,但不可否認,教育需要網絡,學生的發展需要網絡,網絡教育的發展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創造文明網絡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為實現我國教育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