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他們喜歡傾聽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渴望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情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方式。”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而音樂對幼兒的成長有著積極而且非常重要的意義,能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表現的機會與空間。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是重慶市教育系統唯一面向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幼兒教育進行指導的省級正式刊物。本刊集合了全市最專業的幼教專家,最豐富的幼教資源,最優質的制作班底,對雜志內容進行全新構架。
《3~6歲兒童與學習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制定是為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如果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環節中,教師經常對幼兒進行音樂滲透教育,體現在幼兒離入園時、準備做操前、集中教育活動前、飯前、午睡前、整理活動區、幼兒自由活動時等環節時,幼兒對音樂的理解速度要遠遠超過沒有進行音樂滲透的幼兒。
《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并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強調讓幼兒學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培養幼兒初步的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與教學中要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對美的感受與追求,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藝術想象、表現與創造,不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價和批評幼兒,不追求幼兒的技術訓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適宜的作品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學唱歌曲的興趣。幼兒歌曲內容豐富,教育功能多,有思想性的,有教育性的,有創造性的,有社會性的,也有知識性的。怎樣讓小朋友很快進入到歌唱教學的情境中,加快小朋友對歌曲及歌詞的理解,降低歌唱教學的難度,使小朋友們在輕松愉悅中參加歌唱教學,讓歌聲深入小朋友的心田,也是幼兒歌唱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歌唱活動是幼兒園實施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如何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歌唱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唱”起來,對老師來說是非常值得探討與研究。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巧妙質疑,啟發誘導和體驗成功的方法,引導幼兒“樂”唱,“勤”唱,“善”唱,“敢”唱,從而讓幼兒在歌唱活動中真正“唱”起來。
教師在選擇歌唱曲目時,應重點考慮兩個方面:
適宜的作品是有效開展歌唱活動的前提。幼兒屬于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音樂理解和模仿能力有限。對幼兒的歌唱要求僅限于喜歡唱歌,知道歌曲名稱,能獨立地唱完一首歌。因此,應該選擇篇幅短小,歌詞內容多重復的音樂作品為主。
教學策略運用是有效開展歌唱活動的基礎。教師應結合作品,運用一種或多種有效教學手段,積極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情緒,使其以一種積極、主動、愉悅的狀態參與到歌唱活動中去。
以下我以小班為案例,進行兩種幼兒歌唱活動的設計思路與具體模式操作。
一、感受與欣賞
針對小班幼兒對歌曲的強弱拍較為敏感,而且在歌唱時總會伴隨著動作、喜歡通過情景和動作表達音樂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增加奧爾夫音樂活動中的聲勢練習。加上拍手、拍腿、跺腳等簡單的動作打強拍,為幼兒建立穩定的節拍感;可以通過動作的高低表現幫助建立音高感;用情景故事導入幫助欣賞歌曲、理解歌曲歌詞。教師適時與幼兒進行互動,尊重幼兒的興趣與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活動中欣賞歌曲時的手舞足蹈與即興模仿,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與鼓勵。
具體操作以《小蜜蜂的歌聲》為教學案例:
1.教師創造花園情景,請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只小蜜蜂。教師說:“一只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又飛到東,采花采蜜忙不停,勞動的歌聲真好聽。”教師在強拍時用一只手指做上下彈跳動作,教師提問:“小蜜蜂在做什么動作?”請小朋友們做飛來飛去的動作。
2.教師依次重復四遍樂句:“兩只(三、四只)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又飛到東,采花采蜜忙不停,勞動的歌聲真好聽。”教師在強拍時用兩(三、四)只手指做上下彈跳動作,教師提問:“小蜜蜂在做什么動作?”請小朋友們做飛來飛去的動作。
3.在幼兒反復聆聽歌曲、感受動作的基礎上,教師又提出參與演唱的要求:“四只小蜜蜂都去勞動了,我們也一起唱著歌去勞動吧!”
至此,幼兒在以上環節中聆聽了歌曲,了解了歌曲的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模仿,積累了社會經驗。在與教師互動的同時,掌握了歌曲的穩定結構,對歌曲旋律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表現與創造
表現與創造在幼兒歌唱活動中可以有幾種基本模式:
教師直接動作展示,幼兒進行模仿;
隨意的速度說(歌唱),時快、時慢,幼兒感到又緊張又有趣,鍛煉幼兒的聽覺;
把歌曲中有意思的環節單獨拿出來進行反復的練習,或進行游戲活動;
幼兒唱不準歌曲旋律時,教師不急于否定,在幼兒需要或反復活動時再進行節奏、音準和音調等問題的糾正。
具體操作以《小蜜蜂的歌聲》為教學案例:
教師從歌唱進入,讓幼兒按照穩定的節拍進行歌詞的朗誦。幼兒掌握歌唱后再進行與教師的對唱活動,然后進行自主演唱,最后進行創編與創造表演。
1.教師把幼兒分組,想象面前是一大片的花園,小朋友們都是小蜜蜂。大家早上起來一起大聲朗誦歌唱:“一只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又飛到東,采花采蜜忙不停,勞動的歌聲真好聽。”幫助幼兒訓練穩定的節奏,同時做相應的動作。
2.幼兒歌唱節拍掌握熟練后教師與幼兒進行歌唱問答。
教師唱:“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幼兒唱:“飛到西又飛到東”,教師唱:“采花采蜜忙不停”,幼兒唱:“勞動的歌聲真好聽,真好聽。”也可以交換問答,然后組組之間進行問答。
3.再次熟練后,幼兒可以完整地進行歌曲的演唱,可以結合動作與情景進行表演。每組分工不同,一組唱、一組演、一組拍手、一組可以加入打擊樂器等多種形式。
幼兒在進行自主演唱時教師不要過多參與,鼓勵幼兒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如在幼兒忘記歌唱、動作和節奏時教師適時補入,在無聲無息中給予幼兒具體指導。
4.教師可以提議幼兒進行歌曲歌詞的創編。“小蜜蜂在采蜜時發現它的好朋友,邀請它們一起去勞動。”歌詞可以改為:“一只小花狗旺旺旺,跑到西又跑到東,忙來忙去忙不停,勞動的歌聲真好聽。”等。
5.開展游戲活動。讓一部分幼兒扮演花朵,教師與另一部分幼兒扮演蜜蜂,隨著音樂走到花朵面前。幼兒隨節拍擁抱花朵,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可逐一增加其它動物角色,教師以隨意的順序喊,有時快,有時慢。這些看似簡單的游戲過程,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歌唱活動是音樂活動中比較主要的活動方式。歌唱活動是孩子們表達自己想法與交流思想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多元的歌唱教學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減輕了教師教與幼兒學的負擔,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幼兒情感、創造性的發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依據《指南》科學地進行幼兒歌唱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貼近的幼兒生活,能夠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國共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朱家熊.幼兒園課程與活動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3] 曹冰潔.音樂活動這樣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