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應努力打造全國青少年喜愛的研學旅行體驗項目,創建多元、個性、獨特的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要綜合運用各類宣傳教育媒體,加大皖西紅色文化推介力度;設計互動參與項目,增強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情感體驗;整合各類政策和資金,助推皖西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確保過程安全,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專業人才培養。
《學園》(旬刊)創刊于2008年,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二五”科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組學術指導,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綜合性教育理論學術期刊”。
關鍵詞:青少年;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2-0095-04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的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傳統文化。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4月24日視察安徽金寨時深情地指出:“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 紅色文化是高效、優質的教育資源,充分開發和大力弘揚皖西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獨特資源優勢和教育功能,促進皖西乃至安徽全省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的重要課題。
一、皖西紅色文化對于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的價值
皖西特指安徽省六安市,是紅軍的搖籃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皖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下的皖西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優良革命傳統及其載體,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安徽省廣大群眾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加速推動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安徽文化軟實力的寶貴文化資源。皖西紅色文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特別是與皖西革命斗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并與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因素相結合,包含著一系列的革命期刊文獻、文物遺址、規章制度以及凝結于其中的革命精神等。形成于皖西蘇區的皖西紅色文化具有以下顯著特點:第一,內容豐富。皖西紅色文化主要體現在“人”“物”“事”“魂”四個方面,紅色人物繁多,僅開國將軍就達108位(安徽全省130位);紅色文物豐富,如楹聯、標語、宣傳畫、像章等文化載體豐富;紅色事件較多,紅色故事、傳說廣為流傳;皖西紅色文化之“魂”即為大別山精神,內涵豐富深刻。第二,具有連續性。皖西蘇區所在的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唯一一處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一直堅持斗爭的地方,從建黨到大革命時期,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再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始終飄揚在大別山區,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第三,革命舊址分布廣泛。皖西革命老區的革命遺址達549處,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個,省級22個,市級8個,縣級34個[2]。數量和種類之多、等級之高,位居安徽省前列,分布在皖西各地。既有重要革命機構舊址、會議會址,也有黨史事件舊址、英雄人物活動遺址、革命先烈故居、陵墓和紀念設施等。第四,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皖西地區在革命年代所產生的歌曲、歌謠、曲藝、詩歌、畫報等文化藝術作品較多,充分體現了皖西紅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反映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少年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現狀調查
(一)調查設計
2018年3月至6月, 為深入分析青少年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現狀, 課題組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線下隨機訪談相結合方式開展了一項專題調查, 其中網絡問卷調查不限制地區, 線下訪談采集選取皖南、合肥和皖北地區的4所大中專院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共650人參與。高中生占0.91%、本科生占92.3%、研究生占6.79%,男性占61.6%、女性占38.4%,理工類專業占65.8%、文科藝術類占34.2%,皖西地區青少年占27.5%、安徽其他地區青少年占70.1%、省外青少年占2.4%。 (二)調查內容
1.青少年對皖西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調查對象對較為突出的15處皖西紅色文化遺址(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許繼慎故居陵園、獨山革命舊址群、蘇家埠戰役總指揮部舊址、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紅25軍軍政機構舊址、紅28軍軍部及重建舊址、斑竹園朱家祠、立夏節起義舊址、劉鄧大軍指揮部舊址、鄂豫皖蘇維埃政權舊址群、霍山烈士陵園、西鎮暴動紀念館、諸佛庵兵變舊址、舒傳賢故居)基本上全了解的占13.3%,了解部分的占80.39%,一點不了解的占6.31%。其中,了解或部分了解的女生占女生總數的72.6%,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男生占男生總數的93.6%。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皖西文化較為熟悉,但是女生和外省學生對皖西紅色文化明顯了解較少。而對于是否知曉“皖西紅色文化革命遺址遺跡數量、等級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這一問題上,只有5%的調查者表示知曉,且全部是大學階段的青少年,其余95%的調查者表示不知曉。
2.青少年參加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情況。青少年是各種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的滿意度是研學旅行開展效果的直觀反映。調查發現,參加過研學旅行活動的青少年僅占4.91%,大多數學校并未組織研學旅行活動,這一方面與安徽皖西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較少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學校重視不夠、開展校外教育活動不積極有關。在參加過研學旅行活動的青少年中,只有32.3%的青少年參加過與紅色文化有關的研學活動,其余67.7%的青少年從未接觸過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所有的調查對象都表示參加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非常有意義,這說明新時代的青少年能夠意識到加強紅色文化學習的重要性。
3.青少年宣傳皖西紅色文化的行為愿意。值得欣喜的是,有96.3%的學生表示應該通過課堂學習皖西紅色文化并愿意宣傳,87.2%的青少年表示實地體驗后愿意對皖西紅色文化進行宣傳;僅有5%的學生不愿意了解、也不愿意宣傳皖西紅色文化。對于是否愿意通過書籍、網絡、影像等資源學習皖西紅色文化的精神與品質,99.1%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想,不想學習的僅占0.9%。在是否愿意通過個人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平臺去宣傳和展示皖西紅色文化這一問題上,30.9%的調查對象表示愿意宣傳,3.5%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愿意宣傳,65.6%的人表示沒實地體驗過、可能說不清楚。遺憾的是,72.8%的青少年沒有參與過學校或班級對皖西紅色文化的宣傳活動;75.6%的青少年表示,學校很少通過社會實踐、素質拓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學習皖西紅色文化。
(三)結果分析
首先,無論是哪個階段的青少年,都有意學習宣傳皖西紅色文化,對皖西紅色文化普遍認同并且有實地體驗的愿望。其次,近年來大多數學校開展的研學旅行活動較少注重紅色文化元素,往往以自然風光觀賞、農耕田園體驗為主,普遍存在著重游輕學、規劃隨意、組織實施“去學生化”等問題[3]13。最后,雖然國家正積極致力于開發皖西紅色文化資源,但是當地政府在宣傳上還拘泥于傳統模式,大多只見于報紙新聞報道,而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上沒有積極宣傳,在開發模式上也只限于旅游企業自發參與、零散組織的模式上,政府、學校、企業沒有真正形成聯動,極大地限制了皖西紅色文化革命遺址的歷史和精神作用的發揮。
三、思考與建議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研學旅行,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并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積極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嘗試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研學體驗教育活動。然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國204個青少年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安徽省的3處入選地都不在皖西地區,第一批“全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也不在皖西地區。皖西地區現有省級研學旅行基地5個,與皖西紅色文化資源有關的僅有金寨紅軍廣場景區、獨山革命舊址群、“兩園一院”研學旅行基地(紅軍紀念園、金寨革命烈士陵園和安徽金寨干部學院)3處。當前利用皖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的基地和營地建設仍然不足,難以將其獨特優勢充分發揮。
皖西紅色文化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感染力強,其中的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首紅色歌謠都鮮活的再現了革命先輩們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無不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嚴格的紀律觀念和優秀的道德品質。有利于我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方式特別是青少年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方式開展研學實踐教育。因此,針對皖西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建設、紅色文化宣傳、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形式存在的不足等問題,課題組建議:
(一)綜合運用各類宣傳教育媒體,加大皖西紅色文化推介力度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黨史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4]。各級各類學校要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擴大皖西紅色文化在課堂教學和教材中的比重,將授課內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完全融入到革命年代,用心去體會那個時期所形成的各種民族精神[5]31。旅游、教育、宣傳、共青團等多部門應聯合開展皖西紅色文化和研學旅行產品的宣傳活動。可以在研學旅行活動中邀請一些皖西名人、專家、學者和紅軍后代講述皖西革命歷程和代表人物,要求青少年通過 PPT、視頻、調查報告、漫畫、詩歌等方式進行匯報展示,分享感受,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通過自愿報名、網絡投票等方式,鼓勵青少年學生報名參選“皖西紅色文化推廣大使”,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國慶”等重要的時間節點舉辦主題皖西紅色文化征文、演講、朗誦比賽等活動,擴大皖西紅色文化和研學旅行產品的熟悉度和影響力。可以面向青少年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努力將皖西紅色文化融入到文藝創作、娛樂休閑、網絡服務、影視出版等行業之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喜聞樂見的皖西紅色文化宣傳產品。同時,要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和網絡自媒體進行廣泛報道,擴大皖西紅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潤物無聲地浸透到青少年的QQ空間、朋友圈和日常生活中。 (二)設計互動參與項目,增強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情感體驗
只有契合青少年成長需求、體驗愿望的差異性紅色文化研學旅行產品和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才能掀起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熱潮。因此,皖西地區各級政府要以營地為樞紐、以基地為站點構建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項目,既要有對革命遺址、遺跡和人物故居的參觀體驗,還要有各種能親身參與歷史感受歷史的教育活動項目;要重視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特別是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紅色研學教育基地、營地要不斷發展壯大,持續優化體驗模式和體驗設計,使之成為開展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例如:井岡山大學連續多年組織師生赴十多個縣市存在的紅色藝術資源進行考察采風,編創音樂情景劇《十送紅軍》《長征》《井岡山,我們來了》3個節目,憑借這些學生能夠設計參與,充滿情感、直覺、靈性體驗的實踐教育活動項目,讓其在輕松互動的娛樂中得到教育,體會到理想信念價值、愛國主義價值、艱苦奮斗價值、集體主義價值[6]。皖西地區六安籍的108位將軍都有著不同的傳奇經歷和感人故事,可以讓青少年在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選取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歷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故事,以更為豐富的視聽特效來展示,借助高科技的動態影像技術對當年的革命活動進行情景再現,使其能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當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三)整合各類政策和資金,助推皖西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皖西地區來說,只有進行大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才能切實提高皖西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紅色精神的傳播。因此,皖西地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一套規范管理、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實踐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加大政策和資金整合,形成助推皖西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要對分散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聯系的整體,在兼顧紅色主題的同時,將其與皖西地區的人文特色、生態環境、民風民俗等資源結合起來,努力打造成全國青少年喜愛的研學旅行體驗項目,創建成多元、個性、獨特的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各地各類學校、旅游企業和新聞媒體也要進行積極、正面的宣傳,增強皖西紅色文化研學旅行體驗項目、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的美譽度,逐步弱化傳統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娛樂性,凸顯皖西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性,最終形成政、企、校聯合共建、共同開發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以皖西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皖西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項目為載體,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提升為目標、以研學旅行為表現形式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格局。
(四)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專業人才培養
在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青少年學生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壓力大。如果實施過程中出現任何安全問題,所在學校和有關人員都要承擔責任。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研修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與學校一起構建起一套安全保障體系,需要配備專職安全急救人員,提供醫療救助條件,確保活動全過程和全體青少年的安全。因此,長遠地看,確保皖西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良性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支撐。皖西地區各級政府教育、旅游等部門需要共同制定全面、系統、科學的皖西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專門人才培養規劃,要把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作為發展皖西紅色旅游、弘揚皖西紅色文化的重要突破口,采取依托專業院校培養或聘請國內、省內行業專家對導游、講解員、教員進行集中輔導培訓的方式進行。要依托教育、旅游系統的現有培訓體系,分級、分類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教育實踐活動前期培訓,不斷提高研學旅行項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的服務標準和安全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全面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 加強改革創新開創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04-28(1).
[2]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安徽省重要革命遺址通覽(第1冊)[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13.
[3] 于書娟,王媛,毋慧君.我國研學旅行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7(19):11-13.
[4] 習近平.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J].傳承,2013(7):4.
[5] 饒國賓,張莉芳.大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知現狀及正向強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6):29-32.
[6] 王炳林,張泰城.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