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防控期間中學語文教學具有獨特意蘊,如何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合理設計并開展語文在線教學,確保學生語文學習效果,是防疫期間語文教師開展在線教學必須要直面的問題。通過對語文教學需求的研究,以八年級下冊《核舟記》為例,從學習者分析、學習目標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學習過程設計和學習評價設計等方面對在線教學進行了設計,并且采用資源導引、情境導入、混合閱讀、問題引領、互動譯讀、梳理結構、拓展延伸和多維評價等措施開展教學實踐,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最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
本文源自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7):94-99.《電化教育研究》創刊于1980年,讀者遍及英、美、日、荷蘭、韓、加拿大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是我國教育與電教界的學術理論園地和權威性刊物,素有“中國電化教育理論研究基地”之稱譽,倍受國內外數萬讀者的傾心和愛戴。
一、引言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學校延期開學,面授教學被按下了暫停鍵。教育部發起了“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在線教學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打贏“教育防疫站”的必然選擇。語文是中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得語文者得天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疫情防控期間語文在線教學具有自身學科的特殊性,如何結合語文學習內容設計在線教學活動、組織教學資源,強化學習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準確地評估學生學習效果……對于習慣于面授教學的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次在線教學能力提升的絕佳機遇,更是一次在線教學能力檢驗。本文以疫情防控期間筆者執教的八年級下冊《核舟記》為例,探索文言文在線教學的有效策略與方法,以期為同行開展語文在線教學改革提供借鑒,以便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初中語文在線教學意蘊分析
一方面,“停課不停學”背景下在線教學具有獨特含義。為了維護廣大師生健康安全,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蔓延,教育部辦公廳在2020年2月12日印發的《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1]。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確強調要統籌課程學習與戰“疫”專題教育;統籌線上學習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統籌用好本地資源和國家平臺,統籌發揮骨干教師和全體教師作用等[1]。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線教學不同于傳統的在線教學。首先,本次在線教學處于生校分離、師校分離、師生分離、生生分離的極度分離狀態[2],這給在線教學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教師應該根據特殊情境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避免把課堂搬到家庭。其次,本次在線教學是全流程網絡教學,所有教學環節都需在網絡上完成,在線教學是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互動是在線教學的靈魂,因此教師要強化學習互動的設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第三,在線學習和居家自主學習相結合,家校共育是本次在線教學的特點,課程學習與疫情專題教育相結合是本次在線教學的內容特征。
另一方面,指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是語文在線教學的重要方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部分。語文教學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與“審美鑒賞與創造”,從而達到“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語文課程教學的很多要素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3],語文課程不再是單純的按照教科書傳遞知識,而是基于課程內容不斷地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應該綜合革新課程觀,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研究教材、超越教材。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教學生識字、閱讀、寫作等基本學科能力訓練,更要引導學生以語文課程學習為出發點,廣泛思考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人文、環境、藝術等社會問題,善用在線教學工具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協作探究,將課程學習巧妙地與素養教育結合起來。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既是戰疫情應急之舉,也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成果應用展示,任務艱巨,使命光榮[1]。在線教學是特殊時期的一項舉措,挑戰不小,但也是推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在線教學能力的一個新契機。語文教師應綜合考慮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以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調整學習目標,革新教學內容,創新學習方式,強化學生在線學習體驗,全面設計課程學習方案,是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的重要方向。
三、《核舟記》在線教學設計
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包括學習目標設計、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情境創設、信息資源的設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設計、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學習評價的設計等[4],在線教學活動的設計包括學習活動目標設計、活動過程設計、組織方式設計、學習任務設計、學習資源設計、學習評價設計[5]。在線教學活動設計的重點在于教師如何引發學生學習活動的發生與發展,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核舟記》在線教學進行設計。
(一)學習者分析
《核舟記》的學習者為我校校本部和東城分校八年級學生,大約700名,70%以上的學生來自城區,一少部分學生居住城鄉接合部,99%的學生都能保證擁有至少一種網絡學習終端(智能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在線學習經驗。語文是初中生學習的主要課程,學生對語文都比較重視,但是對文言文學習存在“沒感覺”或“懼怕”心理,尤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互動交流,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二)學習目標設計
《核舟記》是語文教材中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6],文言文教學有語言學習與傳承文化兩個目標,“語言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內容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傳承文化”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知識基礎,其重點在于通過語言學習訓練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綜合素養發展等方面,因此,需要弱化以知識為本的固化思維模式,強化“以能力為基礎”的學習價值轉型,重新設計《核舟記》的學習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維度:熟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內容,積累文言詞語。
思維發展與提升維度:品味語言,認識作者魏學洢精準的文字捕捉和語言表現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維度:品味文本,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抓住文體特點,把握說明對象特點和寫作順序。
文化傳承與理解維度:在古今觀照中學習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卓越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工匠精神,熱愛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學習資源設計
遵從學校在線教學指導方案,本著平等、全員參與、簡約實用的原則,構建了由釘釘+QQ組成的在線教學空間。根據本次在線教學的特殊性,筆者首先從國家中小學教學平臺、國家、省級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平臺中優選《核舟記》相關的數字教育資源,然后邀請優秀校友為本次教學制作情境導入和啟發性學習資源,筆者也為本次在線教學創作了課前小誦資源。并且從互聯網獲取明代雕刻藝術相關的藝術教育資源等,將上述學習資源融合起來,鑲嵌于不同的教學環節中。
(四)學習過程設計
學習活動是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根據學情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利用合理的學習資源開展的教與學活動過程。學情分析、目標分析和資源設計嚴格意義上來講是為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的[7]。《核舟記》在線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在線引導學習、在線自主學習和網絡協作學習三種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線引導學習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全文、理解全文,達到識字、儲詞、悉文等語言基礎與語文思維目標。自主學習是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觀看微課視頻以及課中的自主閱讀課文等學習活動,協作學習主要是在課中通過互譯、接龍閱讀、作品展示與評比等協作學習活動,來提升學生對文言文中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等。
(五)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是用來判斷學生學習否達到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標準,主要表現形式為課堂練習、作品展示、匯報等活動[8]。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教學評價需要通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來全面衡量學生語文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在線教學中,學習評價沒有面授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課堂練習那么直接、簡便易行,所以需要設計適合在線教學的學習評價。在本課程中筆者利用釘釘智能填表和QQ作業等功能向學生制作在線測試題目,同時在閱讀環節設置了互譯比賽,在體驗環節設計了作品展示等具體評價形式,力求能夠準確評價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或學習結果,以便能夠促進全體學生發展。
四、《核舟記》在線教學實施
根據《核舟記》的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設計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活動。如圖1所示,基于釘釘、QQ群組建的班級語文學習空間,其中有學習資源管理工具、學習活動管理工具、直播教學工具、在線教學工具、協作學習工具、交互工具和作業批改工具,語文網絡學習空間是在線教學開展的環境基礎。
圖1《核舟記》在線教學活動示意圖
(一)在線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在實施教學的前一周,筆者通過班級釘釘群向學生推送三個預習資源:《微雕藝術》視頻的功能在于增強學生對微雕藝術的感性認識;校友歌曲《全文背誦》的功能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背誦文言文的重要性,及激勵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作者簡介視頻的功能在于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及作品。并告知學生本課程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一周之內抽時間預習《核舟記》全文,提前折疊好一只小紙船,準備在課堂上展示,以便能夠在課堂上配合閱讀課文,體驗文章的妙趣。
(二)情境導入吸引學習注意力
本課程是基于釘釘群的在線直播教學,筆者提前十分鐘左右打開直播間,讓學生陸續進入課堂。在此期間,教師向全體學生發放課堂簽到及群投票預習檢查,簽到情況能夠了解學生到課情況,群投票能夠反饋學生預習情況。在正式上課時,筆者首先伴隨著學生彈奏的鋼琴曲《Staywithyou》朗讀了本人創作的《疫情學習》小詩:“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記筆袋常相伴;找個書桌坐下來,聽聽音樂靜靜心;默默誦讀美《詩經》,加強鞏固是關鍵;李杜陶柳不陌生,喚醒記憶不枉然;網課網學樣式新,根本還得專心聽;待到春滿科苑時,養正亭中逐詩風”。以達到聲情并茂,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欲望的目的。緊接著通過播放微雕作品及作者介紹視頻中的典型圖片,引出本周要學習的內容《核舟記》,明確本課程的學習目標。
(三)混合閱讀夯實語言基礎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學習活動之一,誦讀教學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實質,只有通過不斷地反復朗讀才能積累文言詞語,對經典詞語要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以便習得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熟練閱讀其他經典文言文的目的[9]。但是學生閱讀文言文本身有一定困難,加之師生、生生分離,面對面的學習交互和學習指導的缺失,如何設計在線閱讀活動成為本篇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挑戰。筆者根據釘釘群的功能及課文情況,設計了由連讀、自讀、領讀組成的在線混合文言文誦讀學習活動,以便促成學生“文言語感”的養成。在連讀環節,筆者隨機選取學生,利用釘釘的連麥功能讓學生一段一段地接龍朗讀課文,其余同學跟隨一起閱讀,教師對每位同學的朗讀給予糾正、點評與鼓勵。自讀環節主要是學習全文的生字詞,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每段的生字詞標注讀音,讓同學們利用在線詞典查閱較難的字詞意義,幫助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詞。最后進入領讀環節,教師配合全文文本動畫演示,逐字逐句范讀課文,并且將易讀錯的字詞用紅色標注出來,引導全體學生小聲跟讀全文,特別是文中的容易讀錯的多音字,如高可二黍(shǔ)、椎(chuí)髻仰面、舟尾橫臥一楫(jí)、曾(zēng)不盈寸等。混合閱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周密、生動的特點。
(四)問題引領促進整體感知
經過閱讀活動,同學們已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對文章的題材、整體意義還需要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本階段主要從問題導入、互動答題和概括文章大意三個環節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
筆者事先設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三個問題,利用釘釘群智能填表功能分步向學生發布問題,并按步驟公布學生答案,并且從中總結文意。三道題分別是:課文介紹的這件工藝品是();制作者的名字是();這件工藝品主要表現了()和()、()這幾個人一起在()游玩。通過這三個問題的思考解答,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有了整體的感知。
智能填表功能具有操作簡便、答案隨時獲取、答案統計等功能,筆者實時公布學生對每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這種問題導引、互動答題一下子讓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通過問題互動,筆者引導學生弄清楚文章的結構脈絡,特別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流露的情感態度,并將文章的整體內容總結成文字發送到群里,使學生感知到本文介紹了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地表現出蘇軾泛舟赤壁的場景,令人贊嘆。
(五)互動譯讀促進深度理解
在第二節課開始之前,為了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邀請優秀校友申小萱以視頻連線的形式跟學弟學妹們見面,分享了她創作歌曲的意圖,以及她對背誦經典的感悟。申小萱同學將背誦經典的作用歸納為“輸入”與“輸出”兩方面,她認為“輸出”就是“共情”,比如在疫情期間日本救援物資上寫著的優美的古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等,她認為這些詩句比簡單的口號“更有張力,更有溫度,更讓人感動”。她的這些話不僅勉勵學弟學妹們要重視背課文,好好背課文,而且引導學生關注了時事,隔空實現了“共情”!這一環節正是發揮了在線教學優勢,將校外的教育智力資源共享給學生,對學生學好語文課程具有非常大的激勵和引領作用。
第二節課的教學任務是深度理解文章,通過體驗閱讀深入理解文章含義,即讓每一位同學按照文中描寫,在自己預習時折疊好的紙船上畫上相應的人和物,作畫時間為10~15分鐘,同學們可將自己畫好的作品拍照發到班級群,教師和同學來一起評價哪位同學畫得更符合課文描寫的情況。任務發去之后,學生異常興奮,但是要畫好“核舟”上的人與物,必須讀懂文中相關語句。于是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核舟有多大,用什么材料雕刻而成?需要畫幾個人?船上一共雕刻了多少樣東西……很多問題在群里紛紛地冒出來,筆者在群里一一回答,如核舟有多大這個問題,筆者在群里告訴同學答案在文章第二段中的“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并根據元代、明代計量標準,換算核舟的大小差不多跟同學們的食指的一個指關節大小相當。十分鐘之后,一幅幅風格不同的美術作品在釘釘群中陸續發布,有些是在立體船上畫出的人物,有些是在紙上畫出了船及上面的人物,同學們畫的人物各不相同,其趣盎然。體驗法、譯讀法讓第二節課的學習氛圍達到高潮,以自己畫的核舟為參考,鼓勵學生“細讀”“深讀”課文,體會領悟文言詞句的韻味和目的,體驗課文里寫到的核舟的精巧。
(六)梳理結構體會寫作手法
文言文學習中的“讀”和“寫”是分不開的,以“讀”促“寫”是增強文言文學習績效的必然選擇[10]。從審美鑒賞與創造維度來看,《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典范之作,其以精煉的文字和典雅、簡潔的語言傳播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凸顯了古典文學的巨大魅力,其寫作方法和技巧也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因此很有必要鉆研其中的寫作技巧、品味文本,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抓住文體特點,把握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是本文的另一個重要學習目標。
首先是對文體的分析,筆者在群直播互動面板發布問題:本文的題目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本問題旨在考查學生在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本古文中的“記”體文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等“記”的是“桃花源”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文;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顯然是說明文。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氣氛、人物等作細致入微的刻畫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其次是對文章寫作結構和寫作順序的梳理,筆者通過向學生直觀展示《核舟記》文章中的文字描寫,歸納出其寫作結構為“總—分—總”結構。教師向學生發問為什么作者按照船艙、船頭、船尾、船背這個順序行文?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從空間和邏輯兩個維度來體會作者對核舟的大小、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的說明順序,并且引導學生通過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體會作者寫作的布局嚴謹、行文簡潔、語言通俗形象、氣韻生動。
(七)拓展延伸促進感悟藝術
語文核心素養中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展學生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核舟記》蘊含著微雕大師王叔遠精巧的藝術匠心和精湛雕刻技術。
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同學們體會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其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盡致,確實令人驚嘆。核雕工藝的極致繁雜,且費時耗力,藝術家手中的核舟作品,內容層層遞進,組織有條不紊,再現歷史和傳奇,弘揚文化與傳統。其實,精巧的工藝品我們在生活中見過很多!如刺繡、剪紙、泥人、根雕等等,筆者邊展示工藝品的圖片邊講授:“與智慧結合的幻想是藝術之母和奇跡之源”。我們應該為核舟的奇巧驚嘆不已,更應該為偉大的中華民族而驕傲不已!
(八)多維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評價是在線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中,筆者采用了互動問答、作品展示、接龍閱讀等評價方式。根據《核舟記》教學目標,課后筆者通過釘釘的家校本功能發布了不同維度的三道作業題:第一道題是字詞題,要求學生解釋以下詞組:嘗貽余核舟一、箬蓬覆之、石青糝之、中峨冠而多髯者、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第二道題目是誦讀題,要求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后一天之內熟讀全文,爭取背誦,并將誦讀語音提交至釘釘群中;第三道題是寫作題,要求學生向家人介紹一件自己認為精美的工藝品,寫出它的精美之處,字數不限。
五、《核舟記》在線教學反思
筆者所在學校采用的是同年級聯合授課的方式,語文第三單元上了三周時間,由三位教師輪流,筆者只承擔了第三周的教學任務,這給筆者預留了寬裕的備課時間,期間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教學設計數易其稿,從互聯網上收集優質學習資源,聯系校友選歌曲、錄視頻等,這樣扎實的備課,在平時的線下教學中是不可能做到的。面向全校八年級學生兩課時的在線教學實踐,其中過程是艱辛的,結果卻是令人喜悅的,結合教研組全體老師在線聽課反饋及學生們的學習反饋,特作如下教學反思。
(一)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本次在線學習的顯著特征就是學生居家自主學習,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價值訴求。如何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內生要素,促進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從工具層面向方法層面和教育理念層面轉變,實現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在線教學的價值追求。
(二)以過程為抓手,優化語文在線教學科學決策
本次在線教學學生人數多,加之時空分離導致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暢,教師看不到學生,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態及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情況,學生之間也不可能合作交流,學生很容易走神,游離于課堂之外。合理設計在線課堂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發揮釘釘的群助手和群投票等管理功能,強化在線教學節奏感,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若干個小模塊,通過學生學習反饋來強化對在線課堂的管理,深入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和學習體驗,把控課堂教學節奏,讀懂學生學習規律、為改進教學實踐提供數據參考。
(三)以互動為核心,構建雙向聯動的語文教學機制
互動是在線教學的靈魂,互動活動的設計成為制約在線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虛擬學習空間中,情感互動、眼神交流、教學互動等人人之間的真實互動缺失,強化以師生、生生互動為主線的全員參與,須構建人—機—人雙向聯動的教學機制。在教學中,筆者力求做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如在閱讀、譯讀和理解課文文意等環節,筆者通過問題引導、互動問答等互動活動貫穿在線教學始終,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學習活動學習課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四)以榜樣為力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
在課前向全體學生推送優秀校友的歌曲《全文背誦》,在第二節課開始邀請申小萱學姐跟學生視頻對話,用優美的歌詞喚醒學生對文言文、古詩詞的熱愛,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背誦課文、學習語文的熱情,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為本單元正好是文言文單元,之前已經學習了《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都需要背誦,同學們在聽了學姐的鼓勵后背課文就更加有勁了,在課后紛紛詢問學習語文的方法。此環節的設計打破了時空限制,聯系了疫情,拓展了語文課的外延,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五)以能力為導向,實施學生語文素養的精準測評
本次語文在線教學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促進由知識學習向能力發展的轉變,在本次在線教學設計環節,按照語文核心素養的框架調整課程學習目標,在課中的過程性評價和課后的結果性評價中均力求判斷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的發展是否到位,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釘釘群的評價功能,評價學生的能力發展是否到位。
在線教學經歷不僅讓我意識到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的重要性,而且收獲不少,提升了信息技術能力,轉變了教學觀念,特別是增強了對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識。在今后的教學中將積極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運用充沛豐盈的網絡資源,努力駕馭跨越時空的教學方式。只要我們堅持在教中學,在學中思,在思中變,在變中創新與提升,就一定能與時俱進,勇立潮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2020-02-12)[2020-04-10].
[2]李芒.疫情下應該如何教學[EB/OL].(2020-02-18)[2020-04-15].
[3]鄭昀,徐林祥.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學科教學目標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4]張筱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7:162.
[5]郭紹青.如何用在線學習活動設計來保障學習質量[EB/OL].(2020-04-07)[2020-04-10].
[6]吳偉民,李婷.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7]喬愛玲,王楠.網絡環境中的學習活動設計模型及相關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5):41-47.
[8]張文蘭,俞顯,劉斌.引領式在線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及成效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0):42-48.
[9]張兵.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基于課程結構要素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4):114-118.
[10]吳華亮.《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教后記[J].學語文,2020(1):23-2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