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生活,引領學生感知數據;引導實踐,促進學生感悟數據;引領反思,促進學生構建數據,使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不斷得到培養,促進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形成。
本文源自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1年1期《小學教學參考》成立于1962年,以小學語文、數學兩科為主,兼顧其他各科的教輔類刊物(設有語文版、數學版、綜合版)。主要介紹小學各學科最新的教學理念、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時反映學科的研究動向、教改趨勢以及小學教學各學科教師關注的教研、教學的熱點問題等。
[關鍵詞]兒童視角;數據分析意識;培養;小學數學
培養數據分析意識,發展數據分析觀念,這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深入分析學情,創設有助于學生采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據產生親切感,不斷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促進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形成。下面,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促進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形成。
一、緊扣生活,感知數據
數據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統計也是隨處可見的。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合適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數據,體會數據的作用和意義,為他們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師:課前的學習準備材料都完成了嗎?誰來匯報一下?
生1:我的體重情況是這樣的:6歲,14千克;7歲,15千克;8歲,17千克;9歲,18千克;10歲,21千克;11歲,22千克;12歲,24千克。
生2:我的體重情況是這樣的:6歲,15千克;7歲,16千克;8歲,19千克;9歲,20千克;10歲,21千克;11歲,23千克;12歲,25千克。
生3:我的身高情況是這樣的:6歲,115厘米;7歲,120厘米;8歲,122厘米;9歲,124厘米;10歲,132厘米;11歲,139厘米;12歲,143厘米。
生4:我的身高情況是這樣的:6歲,116厘米;7歲,122厘米;8歲,125厘米;9歲,129厘米;10歲,133厘米;11歲,141厘米;12歲,146厘米。
……
師:看來,大家都很用心地去收集材料了。通過這些數據,你有什么感觸?
生5:我們的身高和體重都是在不斷增長的。
生6:有時候身高長得快,有時候則不明顯。
生7:體重的增長也是這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
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前提是學生能夠感知數據,會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這樣學生才能在翔實的數據中感知相應的數學信息,發現一些端倪,找到一些規律或特征,進而對數據產生分析意識。上述教學,教師沒有刻意去營造氛圍、創設情境,而是圍繞課前預習任務展開教學活動,即讓學生采集自己6~12歲的身高和體重數據,使學生在具體的數據感知中體會到體重和身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最后,學生明白: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高和體重的發展變化也是不均衡的,呈現出時高時低、時多時少的現象。
二、引導實踐,感悟數據
感悟數據的價值、體會數據的意義,學生需要充分經歷實踐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等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解讀數據、分析數據,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
師:面對這些同學的身高數據,你打算如何處理,使它們更有利于我們觀察與分析思考?
生1:制作表格。
生2:應該制作一個關于同學們身高的統計表。
生3:還可以制作一個條形統計圖。
師:不錯!請在學習材料紙上完成自己的思考。(學生自由填寫統計表,完成條形統計圖)
生4:條形統計圖能一眼看出12歲時身高最高。
生5:直條雖然在不斷升高,但變化是有起伏的。
師: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地反映出數據的多少,很方便,可老師覺得這里的數據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請同學們與同伴交流討論一下,看看會不會有新的發現。(學生小組合作討論)
生6:我感覺身高的多少已經知道了,就是每年增加多少反映不夠直觀。
……
師:下面,我們共同探討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吧!(課件呈現學生身高的折線統計圖制作過程)
生7:先在橫線上標注年齡(6~12歲),豎線表示身高,即每個格子代表5厘米;再根據年齡在豎線上找到對應的身高,描出小圓點,寫清楚身高的數值;最后從6歲開始,一直到12歲,有順序地連接這些小圓點,就變成了折線統計圖。
生8:先看清楚年齡、身高,對應著描點,再按從小到大的年齡順序連接這些點,就制成了折線統計圖。
師:“百說不如一做”,在練習紙上把自己身高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畫出來吧!(學生根據課件演示的方法,嘗試制作折線統計圖)
……
上述教學,教師沒有直接講授折線統計圖的制作,而是采取迂回策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整理和分析數據。這樣既能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為新知探究做好準備,又可以讓學生在解讀數據過程中體會到年齡、身高的變化情況,使變化發展的意識在學生腦海里生根發芽,為他們后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提供支撐。同時,教師把教學設計成“一看二做”模式,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折線統計圖。
三、引領反思,構建數據
學習需要反思,這樣學習才會不斷深入。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進行反思,這樣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師:觀察屏幕上的統計圖和自己制作的統計圖,你能看出什么?
生1:可以看出身高的分布情況,也能看出最高的身高是多少。
生2:還可以看出身高增長的變化情況。
師:(出示某公司某季度的銷售情況)這是某公司某季度銷售情況的折線統計圖,從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3:這個公司第一季度的銷售總額最少,第二季度的銷售總額次之,第三季度的銷售總額最多。
……
上述教學,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感悟它的特點——呈現數據增減變化的情況,使學生科學構建折線統計圖的認知。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統計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科學地創設情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采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等活動,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數據分析的意義與價值,樹立學好統計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