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研學旅行日益成為基礎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綜合實踐課程。地理學科以其綜合性和地域性的顯著特點,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必將在中學研學旅行活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四川雅安蒙頂山風景名勝區為例,在既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參照有關研學旅行課程標準,結合景區地學特征,圍繞地理核心素養進行研學旅行活動設計,試圖通過學習評價機制的合理構建,打造一條可供具體實施的地理學科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研學旅行;課程目標;學習評價
王亞浩; 林葉彬; 黃瑜馨; 蔣玉爽,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發表時間:2021-11-25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1]。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環境之美,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不斷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2]。可見,地理學科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設計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和獨特的育人價值。
國內外關于中學生研學旅行的研究成果較多。阿科迪亞等通過調查研學旅行參與者的動機和看法,試圖探索體驗式研學旅行成功開展的要素[3]。劉璐和曾素林在總結了國外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經驗、特點后,為我國該項課程的開展提出了寶貴建議[4]。于書娟等人在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后,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5-6]。曲小毅認為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要以課程論的觀點為指導進行活動設計,設定教育目標,以主題為統領整合教育資源、組織探究活動、設計評價體系,并形成規范的課程方案[7]。但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只關注外在客觀條件對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影響,而忽視了課程在具體操作層面的設計,因此在操作層面上指導性不強。本文以四川雅安蒙頂山風景名勝區為例,并參照段玉山[8]、郭鋒濤[9]、袁書琪[10]、周維國[11]等學者提出的研學旅行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8-11],制定研學課程目標,設計活動內容,科學構建課程評價體系,力爭打造出一條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蒙頂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城區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西南帶狀分布,最高海拔 1456 米,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2005 年被共青團四川省委命名為“四川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蒙頂山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是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交匯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造就了該區域奇麗的自然景觀,自古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美譽,加之深厚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眾多主題鮮明、各有特色的文化名勝,為該區域開展研學旅行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1 課程理念與目標
1.1 課程理念
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設計要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需求,以體驗式課程為主要形式,以考察和實踐為主要載體,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備的品格和能力,塑造一種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人文精神。
1.2 課程目標
1.2.1 總體目標
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版)》并參照有關學者提出的《研學旅行課程標準》,結合蒙頂山風景區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的實際情況,開發與設計蒙頂山研學旅行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地理思維和信息作出合理的決策以及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不斷提升地理核心素養,激發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為今后升學、擇業、個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2.2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與目標
1)提升區域認知水平學生能夠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通過實地觀察,讓學生學會結合地形圖描述一個區域的地貌特征并探究其成因;引導學生運用地圖歸納我國茶葉分布的地理共性,并進一步分析茶葉種植的區位因素;思考蒙頂山農業產業布局的依據與現實意義,逐步提升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2)培養地理實踐力學生能夠運用地理工具,收集和整理氣溫、降水、海拔、土壤、植被等地理信息,解釋說明相關地理事象的原理和規律,并探尋各要素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探究意識和能力。通過采茶、制茶等“沉浸式”課程開發,突出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3)訓練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地分析地理問題,不斷增強問題探究意識,培養綜合思維。首先,讓學生查閱并在地圖上標記我國茶葉主要產區,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區域地理特征共性,并進一步總結茶葉種植的區位因素;其次,引導學生從蒙頂山區位特征出發,與其他茶葉產區區位特征進行對比,思考蒙頂山茶享譽世界、茶品優質的原因;最后,讓學生結合實地考察概括出蒙頂山農業產業布局特點,并思考蒙頂山除茶葉、獼猴桃種植外,不適合其他種植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引發學生層層深入思考[13]。
4)養成人地協調觀學生能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蒙頂山風景區的相互關系,積極探索其可持續發展路徑,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發展理念。通過采訪景區內游客的旅游體驗和了解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狀況,嘗試為蒙頂山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5)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參觀革命紀念館,使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增強學生愛黨、愛國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使學生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課程設計與實施
2.1 課程概況
2.1.1 研學時間:2 天。具體時間可以根據研學進度與效果進行調整。 2.1.2 研學基地:蒙頂山風景名勝區。 2.1.3 適用學段:高二年級。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這就需要序列化、系統化的課程構建作為保障,推動研學旅行課程順暢開展。受篇幅限制,本文僅設計了高二學段課程。高二學段學生在完成地理必修一、二課程學習后,已經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原理,利于本節課程的實施。 2.1.4 教師配置:為提高課程質量,本課程建議師生比控制在 1:10 左右;任課教師需要打破學科界線,整合課程資源,針對不同主題內容進行相關知識儲備,能夠在相關模塊學習上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每個小組除配備 1-2 名地理學科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外,再根據不同研學線路、研學任務的特點,為學生配備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專業化、針對性指導。例如在進行植被識別以及當地經濟作物考察環節選派生物教師進行研學指導,紅軍紀念館線路配備歷史教師進行講解。此外,在進行研學成果展示時選派美術、音樂教師對各小組進行專業藝術指導。 2.1.5 學生分組:為保證課程的高效進行,研學活動期間所有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每組人數 8- 10 人。
2.2 課程安排
2.2.1 課程準備
1)教師準備:①前期考察,了解蒙頂山風景區研學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狀況,重點排查各條線路安全隱患,對交通、食宿等后勤工作進行提前部署,并針對活動各環節制定相應安全保障方案和突發事件緊急預案;②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和實施方案,合理分配研學任務;③擴充學生研學理論知識儲備,并對學生進行野外勘察等研學技能培訓;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地理工具,收集相關課程資料; ⑤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介紹蒙頂山基本情況以及研學注意事項,并進行安全培訓;⑥建立家校安全保障體系,協助學生購買安全保險。 2)學生準備:①熟悉考察手冊,了解課程總體安排,明確研學目標;②擴充研學理論知識,提升野外實地勘察技能;③準備課程所需工具:速寫板、紙筆、手機以及相關軟件等;④分組活動,選定小組長,明確小組成員任務分工;⑤準備好野外出行所需生活用品。
2.2.2 課程實施
按照既定研學目標開展活動,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必要時可以進行一定講解,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補充和印證。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為學生創造更多主動學習和探究的機會,增強學生活動體驗感與參與感。
2.2.3 課程總結
及時對學生的研學成果進行分析反饋,并給予相應指導意見。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研學成果展示,對優秀研學成果予以表彰,充分調動學生研學積極性,不斷豐富研學旅行活動的幸福德育內涵。此外,經典研學課程案例的開發,是研學活動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將歷屆學生研學成果進行檔案管理,鼓勵學生自行設計、積累、分享與交流。還可以通過歷屆檔案對比,不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動態性課程開發,努力讓課程朝著“范例式”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學校、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需要。
2.3 課程設計
研學旅行線路是由研學旅行點串聯而成的,是研學過程逐步展開的探究路線[10]。本次課程在結合學科教學、地域特色、學生學情等基礎上,對研學主題進行梳理歸類,最終選取了“七巖十八盤”、紅軍紀念館、皇茶園、“蒙山秀色”等四條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學旅行線路,以主題化形式展開研學活動,將研學旅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化課程。四條研學線路位置緊密相鄰,連續性較好,可實現研學活動的無縫銜接。此外,每條線路潛在的育人功能不同,分別有各自具體的課程目標,其中“七巖十八盤”研學線路旨在讓學生學會利用地理工具收集和整理信息,在進行地貌考察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紅軍紀念館線路以體驗式課程方式進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了解革命先輩艱辛創業史,不斷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皇茶園線路將會結合其地學要素,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培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蒙山秀色”線路主要是提升學生區域認知能力以及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體課程內容設計詳見表 1。
3 課程評價
課程目標是確定教學評價內容最重要的標準和依據,具體操作中需要將目標轉化為評價內容[14]。基于此,本文將從價值理念導向、課程目標、內容、評價等入手,采取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價值等進行全面客觀評定。診斷性評價將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重點是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以及個性化發展需求,據此分層次、分主題差異化開展活動,故沒有特別設定評價等級和分數,采用定性方式進行評定,具體問題如下:1)之前你有沒有去過蒙頂山風景區,如果有,總共去過多少次?2)如果去蒙頂山風景區進行研學旅行,你最想去哪條線路?為什么?3)如果去蒙頂山風景區進行研學旅行,你比較顧慮什么?你的家長比較顧慮什么?4)如果去蒙頂山風景區進行研學旅行,在活動形式和內容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議?5)蒙頂山是一處文化底蘊深厚的風景名勝區,關于它你有多少了解?6)當前蒙頂山風景名勝區正在積極申報 AAAAA 級風景區,請你運用所學知識為景區成功升級建言獻策。在總結周銀鋒等學者評價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本課程目標最終分別選定了四項指標對學生行為進行評定(詳見表 2、表 3)。其中,形成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結性評價重點是對學生人際交往、溝通協作、表達交流能力以及研學成果的評定。每項指標均設定了 A、B、C、D 四個評價等級,由 D 到 A 等級,對學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達到能力要求即可賦予相應評價等級,避免了缺乏評價依據和標準的絕對分數下,對學生研學行為和成果的不準確判定。此外,在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中,還將融入個人、小組和教師三方評定機制,當個人、小組和教師有兩方及以上對某項指標評定等級相同時,即為評價最終等級;若三方在某項指標評價過程中,給定評價等級均不相同時,則交由研學教師團隊和學生代表進行最終裁定。
本文雖然分階段構建了明確的課程評價體系,但評價采取的形式、各項指標選取及其所占比重并非機械化、一層不變的,針對不同情況可以做出相應調整。除紙質問卷評價外,還可采用交流討論等形式,將評價融入到活動開展過程中。與此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群體,評價指標也要進行一定的動態調整,如自主性強的學生,可以增加其自我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但具體調整比重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可供參考。
4 討論
目前研學旅行活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但國內尚未有成熟的課程案例可供參考,國家層面也未曾出臺相關課程標準。此外,受篇幅和主題等條件限制,在一些細節方面仍然不能一一部署,如具體安全細則、后勤保障、緊急預案、經費籌措等,并且僅以高二學段進行了課程設計,課程序列性和連續性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當然,本文也僅僅為課程方案設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究竟會遇見什么問題,目前尚不知曉,需要在反復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完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