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有我國大部分勞動力,世界船舶工業正在加速向勞動力、資本豐富和工業基礎雄厚的區域轉移,下面小編介紹關于中國造船業的一篇經濟論文。
摘要:值此世界經濟低迷之際,中國造船業如何力挺穩舵在拐彎處“超車”值得關注。回顧承接造船業東移中國所走過的艱辛歲月,分析國際金融危機中造船業“危”中之“機”,并針對中國國情,提出造船業化解風險之對策,以期對我國造船業順利度過危機有所裨益。
關鍵詞:經濟低迷;中國;造船業;對策
船舶工業是我國最早實現全球化的產業之一,雖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但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最近,由中國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型原油船“新埔洋”號從廣州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如期啟程,首航沙特。據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中國船廠的新接訂單量達2 600萬載重噸,首次超過韓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些都標志著中國已跨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提前實現了國防科工委在2000年提出的到2015年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宏偉目標。中國的造船業雖然在“量”上開始領先,但在發掘內需市場、提升配套設備國產化率以及高附加值船舶建造等方面與韓、日等先進國家的同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從“量變”到“質變”,真正從造船大國走向造船強國是值得關注的。
一、承接造船業東移中國走過了艱辛的跋涉歲月
1.世界造船業格局變遷
18世紀的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造船業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來,造船業有了快速發展。在造船業近二百年的歷程中,世界造船中心已實現從英國到美國、到西歐、到日本、到韓國的多次從先行工業化國家,到后起工業化國家的產業轉移。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下一個轉移目的地毫無疑問將是中國[1]。
2.中國造船業的發展
我國近代船舶工業發端于19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造船產量迅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造船產量占世界份額的比例不足1%(世界第17位)。到1993年首次突破100萬噸,2000年達224.51萬噸,年造船產量的份額由1982年占世界造船產量的0.8%上升到2000年的5%~6%。2002年中國造船總量達到446萬噸,僅次于韓國和日本,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三。2003年中國造船產量約為600萬噸,占全世界的份額首次超過10%。 2005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 2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2%。2006年我國的造船產量達到1 452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比2000年翻了兩番。2006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比2005年提高2個百分點,這已經是我國造船產量連續12年穩居世界第三。2007年經濟規模快速增長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業實現全面增長全國規模以上1 059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 563億元,工業增加值68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3%和70%。2007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 893萬載重噸,比上年增長30%。2008年中國造船工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據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統計,2009年1—12月,全國造船完工量4 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7%。世界造船業東移在給中國造船業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進一步加劇了日本、韓國、中國這亞洲三大造船國的殘酷競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不難看到,全球正處于產能過剩陰影的籠罩下,中國造船業還存在著撤單、棄船和延期交船的風險。
二、國際金融危機造船業“危”中有“機”
1.造船業的行業特性
造船業行業素有“綜合產業之冠”之稱,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集合,國民經濟的很多發展部門都要和造船業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船舶工業牽扯到122個產業部門,有98個產業都涉及到造船業,關聯面超過80%。如中國51%的原油需要進口。以一條30萬噸的油輪為例,需要鋼材37 000噸到40 000噸,而且80%是高強度合金鋼,需要1 000噸管材,需要油漆50萬噸。同時它還有通導設備,通信、衛星通訊、衛星導航,有上千種設備和機器都裝在船上。影響一國造船業競爭的因素很多,價格、質量、產品性能、人員素質、科學技術含量、售后服務等都會對一國的造船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2.中國國情
在價格競爭方面,中國造船業無疑是存在優勢的。中國造船業近些年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價格競爭力,而價格競爭力更多的要歸功于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日本的1/5,韓國的1/10。這種優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維持我國造船業的競爭優勢。中國造船業已形成環渤海彎、長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并在稅收、融資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中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海上貿易量的激增,直接推動國際海運市場的蓬勃發展。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幫助造船業渡過難關的措施。該計劃的實施,一方面將引導解決船舶融資難的問題,保證企業按期交船;另一方面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調整產業布局,實現產業升級。
3.造船業與國民經濟關系
據統計,在國民經濟116個產業部門中,船舶工業與其中的97個產業有直接聯系,關聯面達84%,其中尤以機械、冶金、電子等行業最為密切。每建造一萬載重噸船舶可以解決船舶及其上游產業3 000個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可以完成超過5 000萬載重噸,可以解決1 500萬人的就業崗位。我國選擇船舶產業作為調整振興的十大產業之一,對當前應對危機、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4.發展機遇
盡管我國造船業在綜合技術水平、生產效率等方面與世界先進相比存在相當差距,但是由于后產業專一規律的支配,世界造船中心正逐步從高成本國家向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國家轉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力量,參與國際競爭,并在競爭中保持優勢,穩健發展。在世界經濟低迷、多種力量角逐的特殊時期,我們船舶業要想贏得競爭,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實施戰略轉型。
三、世界經濟低迷中中國造船業力挺穩舵拐彎處“超車”
1.立足三大主流船型,使強勢更強
雖然我國已是世界造船大國,但目前我國造船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造船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至少相差10年,不少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包括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氣船和天然氣船、豪華旅游船等處于開發階段。我們應立足于油輪、散貨船和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要繼續在深化技術、自主研發上狠下功夫,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實現主流船型研發設計的系列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船型。
2.提高造船技術競爭力,形成大型產業集聚群
培養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在不斷提高技術競爭力的同時,將大型造船廠與中小型造船企業整合,開創中間產品專業化制造與總裝廠的規模化建設,形成大型造船產業聚集群。綜觀當今各國造船工業,普遍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改組聯合。國際競爭需要中國船舶工業必須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為了加強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有必要加強宏觀管理,限制資助地方性船廠新建,加快中小船廠的重組與兼并。
3.適當增加軍艦研發,消化造船業過剩產能
中國海軍長期都在200海里以內的近海水域活動,缺乏遠洋護航作戰經驗,也沒有足夠的適合中遠海長期航行的大中型水面艦艇,應借機促進我國軍艦的升級。因此,政府應該在未來幾年船市預期“過剩”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對軍艦研發和制造的投入,以此來消化前幾年飛速發展的國內造船業的“過剩產能”,借機促進我國軍艦升級換代。
4.做大做強船舶配套產業
一直以來,我國的船舶配套自給率偏弱。日韓的船舶配套率都在90%以上,而我們卻不足50%。近年來,雖然突破了一些重點船用配套設備關鍵制造技術,但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船舶配套產品在性能、品種和技術上仍與日韓差距較大,尤其是很多船用核心部件都得進口。船舶配套業的落后,已成為造船業發展的“瓶頸”,推進船舶配套業與造船業協調發展,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當前,我國的造船業正處于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要積極地苦練內功,確保手持訂單的安全,鞏固和提高我國造船業的國際地位,以實現中國造船業的真正強大。
參考文獻:
[1] 談佳隆.中國將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和強國” [J]. 中國經濟周刊,2008,(33):53.
[2] 楊社教.中國造船業國際競爭力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研究,2007,(29).
[3] 袁宏明.船舶工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思路[J].中國投資,2009,(5).
小編推薦優秀經濟期刊 《中國經貿導刊》
《中國經貿導刊》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委刊。國家發展改革委是綜合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改革的宏觀調控部門。《中國經貿導刊》是中國創刊最早、歷史最悠久、重要的經濟類半月刊。刊名由吳邦國同志題寫。吳邦國同志批示,“辦好中國經貿導刊還是要堅持為經貿工作服務,為企業服務,為讀者服務,擴大在企業的影響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