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深圳高級經濟師論文發表了日本90年代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借鑒意義,日本90年代的貨幣政策減緩了巨額的貿易逆差,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資產價值增長了3倍,后來的價格暴跌又一度讓日本債臺高筑,那么日本的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借鑒意義呢?
關鍵詞:深圳高級經濟師論文,貨幣政策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日本經濟出現戰后繁榮。以日美貿易為主導的進出口貿易為日本帶來了巨大的貿易盈余,也導致日美間貿易摩擦加劇。為了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日本于1985年簽訂了“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升值,由此拉開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序幕。日元升值導致了1986年秋日本經濟的短暫衰退。為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日本政府將利率由原先的5%調低為創紀錄的2.5%,同時廣義貨幣增長率也已經升至12%。但是在之前的日本經濟戰后繁榮時期日本企業設備投資率已經持續多年處于高位,過剩的資金無法被生產領域吸收,于是轉換成了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資產價格在樂觀預期作用下水漲船高,“泡沫”越吹越大,加之自80年代初實行的金融自由化措施,短短數年間,上述資產價格竟一下漲了3倍多。當日本政府意識到資產價格膨脹的嚴重程度時,又一下將利率調高到4.25%,并出臺多項限制投機的政策,導致資產價格暴跌,“泡沫”崩潰。金融體系在遭到重創的同時,也進一步影響到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后因擔心經濟持續衰退,日本貨幣當局又重新動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利率持續下調直至極端的“零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但是收效甚微。日本政府又試圖動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結果非但未讓情況好轉,反倒使得日本政府債臺高筑。
通過上述對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左右時間點上貨幣政策的調整的概括性描述,我們已經能基本感受到從泡沫出現之初,一直到泡沫崩潰,日本政府的政策一直都是“急轉直上”、“急轉直下”,可以說日本經濟泡沫的快速崩潰以及后面的長期蕭條和這種過急過猛的貨幣政策導致的日本經濟“硬著陸”有很大關系。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分析一下這其中貨幣政策的內容、效用和得失。
一、“泡沫”形成與破滅時期的貨幣政策(1980s中期―1990s初)
經濟學上一般將泡沫經濟認為是資產的價格(股價、地價)偏離物價上升的經濟現象。在上述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配合美國的政策調整,也考慮到日元持續升值對日本經濟的不良影響,從1986 年1月到1987年3月,日本銀行的官方利率相繼下調了5次,一口氣從5%降到史無前例的2.5%。這是日本歷史最低水平利率,也是當時國際最低水平利率,并被保持了兩年多。這一貨幣政策顯然是十分錯誤的。當時這一失誤性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是為了滿足美國的要求,同時日本國內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一旦日本提高利率,美元就會崩潰。事實上,即便是為了迎合美國的需要,也完全不必要如此快速地下調利率。這樣做很容易使資本市場上短期就出現大量過剩資金,生產領域根本無法吸收,這些資金很快就會變成熱錢沖高資產價格,造成虛假繁榮。而這種虛假繁榮制造的虛假樂觀預期又會進一步刺激資產價格的抬升,吹大泡沫,使得泡沫破滅之時情況異常慘重。這有點類似于大蕭條時候的情況,只不過出現蕭條的原因不同:一個是市場的失靈,一個是政策的失誤。另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1987年3月將利率由3%降到2.5%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日本經濟在1986年11月就已經探底,這樣做根本起不到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只會讓泡沫經濟更加“泡沫”。更可笑的是這樣的低利率居然還維持了兩年,根本就是在給泡沫經濟足夠的時間發酵。(個人對于日本政府當時的這一做法完全不能理解,即使一開始的降息能夠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也完全不需要用力如此之猛,而且經濟數據擺在那里,不可能拋開數據做決策。個人拙見,認為有這幾種可能:一是日本國內官商勾結非常嚴重,很有可能是當時有一部分大的官商已經意識到了經濟的泡沫已經不可避免,與其到時候一起被打倒,不如現在故意讓泡沫吹足夠大,方便自己抄底。這種可能可以參照美國1929大蕭條的情況。當時胡佛即便篤信市場的作用,也不可能在面對如此嚴重的經濟衰退時還無動于衷。個人猜想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主要資本家和利益集團和胡佛之間已經有了相互承諾,因為蕭條其實正是大資本家進一步攫取財富的好時機。事實上任何經濟困境中大資本家都是能夠獲利的,當然具體展開去又有很多具體的原因可以分析了,這里不是主要問題,略去不表。二是美國方面通過某種方法故意使日本政府這樣做,這樣才好徹底把日元打倒,而事實上日元確實至今也沒爬起來。經濟蕭條之后美國就更容易趁虛而入,掌握日本,從而進一步控制東亞。)而在泡沫達到了可以說是驚人的程度之后,日本政府的政策又180度大轉彎,利率短時間“高歌猛進”,泡沫快速崩潰,經濟“硬著陸”。可以說這一時期日本的貨幣政策非常不合理,日本經濟的“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失敗的貨幣政策所賜。
二、日本后蕭條時期的貨幣政策(1991以后)
泡沫崩潰之后,日本政府在經濟政策上依舊執迷不悟,還是一味地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還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當局“擴張”的力度很大,不過果然沒什么效果,貸款量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據分析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銀行必須處理大量壞賬并滿足巴塞爾委員會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資本不足的銀行已不敢再發放貸款;二是因為經濟衰退,日本公司利潤下降,投資者不愿購買認股權證債券,公司融資成本上升。兩方面原因綜合起來,公司最終還是選擇壓縮投資。經過兩年的衰退,日本經濟好不容易有了點復蘇的跡象,不想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經濟又陷入停頓,于是沒什么辦法的日本政府不得不又出臺新的一系列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自1999年2月起,為應付經濟停滯和嚴重的不良債權問題,日本銀行采取了所謂“量的緩和”措施,將無擔保短期借貸的隔夜拆借利率誘導至0%的水平,即采取了所謂“零利率”政策。1999年2月,日本央行干脆直接實行“零利率政策”。可惜1999 年日本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這表明利率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之間原本應存在的二者之間的高度負相關關系已不復存在,預示著日本貨幣政策系統內部已出現問題。這從1980s中期就開始減息政策始終就沒給日本經濟帶來什么好結果,卻還一直發展到了“零利率”的程度,確實值得反思。還有一點就是日本政府的貨幣政策缺乏連續性。96年注入的援助資金97年就停了,98年又注資救市,這種反復無常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對市場信心是一種挫傷,也使得不良債權問題越來越嚴重。 經過兩個時期貨幣政策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日本政府的宏觀政策基本上是抓住一個方法就過度使用,直到用廢為止。而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宏觀調控形同無物,調控效果為零。中國的經濟可以說很多地方都和日本有驚人的相似,借鑒日本經驗對中國經濟發展無疑是有益的。下面我就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
第一,中國目前也面臨著經濟泡沫的風險,從房地產就能看出來。這個觀點已經被喊過多年,不過中國一直也沒真的像日本那樣泡沫,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國房地產的高價并非主要是由投機導致的,而是由于土地成本過高,這和日本泡沫時期的高價原因是不同的。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中國一直沒像日本那樣只知道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基本穩健,這一點很重要。穩健的貨幣政策是維持市場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果盲目地采取擴張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結果估計會跟日本差不多。當然采取怎樣的貨幣政策是根據經濟運行狀況來決定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無論采取哪種貨幣政策,不到萬不得已,都不能用力過猛,而要逐步推進,否則極有可能會面臨經濟“硬著陸”,而“硬著陸”一般來說也不會是什么好事情,中國價格闖關的時候就已經體驗過了。我覺得李克強說的“不摸高也不探底”還是很有道理的。維穩和助信心,這應是中國貨幣政策制定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目標,也是執行過程中非常需要注意的點。
第二,從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方式來看,除了從央行自身出發,適當動用利率工具之外,更應注重從銀行和資本市場兩個角度來調控。因為如果就單一的從央行角度出發,手段就相對單一,很有可能會導致宏觀調控手段的過度使用。一旦用廢,貨幣政策系統內部就很有可能要出問題。讓宏觀調控政策更多地貼著市場走,這應該是相對比較符合經濟運行規律的。
第三,防范匯率變動風險。日本的泡沫說到底都是由“廣場協議”的日元升值開始的,后續的貨幣政策也基本是被日元牽著鼻子走。中國現在也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感覺情形和當年的日本很像。不過現在中國還是基本頂住了壓力,沒有讓人民幣過快升值,但是也不可不防范匯率變動的風險,尤其是我們還捏著大把的美元。如果中國處理得好的話,非但人民幣不會被打倒,還很有可能會成為世界貨幣。當然這是美好的愿望啦。
推薦期刊:《中國經濟問題》(雙月刊)1959年創刊,是由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主辦、教育部主管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是全國繼《經濟研究》之后的第二家、解放后我國高校中新創的第一家經濟學專業雜志,是全國中文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來源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