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釣產業對拉長漁業產業發展的鏈條,推動沿海經濟發展和漁業資源保護均具有重大作用,象山縣海洋資源豐富,文章通過分析該縣發展海釣產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新形勢下海釣產業的發展路徑。
《海洋信息》本刊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指導思想,以海洋事業發展為中心任務,緊密圍繞“發展”、“經濟建設”的要務、中心、著重報道國內外各類海洋信息,特別是國內外海洋信息化建設與海洋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為推動我國海洋信息化進程服務,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服務。獲獎情況:多次被評為天津市一級期刊;部級優秀期刊。
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海釣產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象山縣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型海釣,打造成為象山旅游的IP,通過舉辦海釣賽事,以擴大濱海休閑城市影響力,從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一、海釣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海釣作為世界最為流行的海洋休閑旅游運動,在全世界擁有超過6億的粉絲,產業涉及游艇、媒體、旅游、釣具、運輸、會展等,目前,國內外海釣產業主要呈現四方面發展態勢。
(一)基地化管理
由于海釣經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目前發展模式主要為基地式專業化協作,使資源保護、品質服務、應急體系進入一體化的管理狀態。如山東省建設10個規模海釣基地。
(二)企業化運作
通過建立專業海釣俱樂部規模運作模式,按市場規則經營,按規定程序操作,將散狀的海釣隊伍集聚成正規的海釣組織,推動海釣規范化、產業化發展。如舟山市實行俱樂部規模化運作,海釣愛好者保持年均20%的增長。
(三)節慶式推進
節慶和賽事是海釣產業運作最為有效的營銷手段,成為各地最為普遍的做法,通過產業整合,充分挖掘、利用人文歷史資源,把海釣品牌做強做大。美國夏威夷科納從1959年起已連續舉辦58屆賽事,實現海釣和海島旅游的完美融合。
(四)精品化發展
海釣產業作為海洋旅游的高端產業,與高爾夫、騎馬、網球被列入四大貴族運動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海釣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海釣與釣具、游釣艇、海洋觀光、俱樂部等融合發展,為中高端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精品化發展已成為趨勢。
二、象山縣發展海釣產業的優勢
象山縣是典型的半島縣,海釣資源豐富,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參加海釣人數不斷增加,海釣已成為現代化濱海城區一項重要休閑功能,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影響力。
(一)良好的發展態勢
象山縣海釣歷史悠久,塔山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青銅魚鉤,以及陶網墜,就是很好的佐證。2007年編制了《象山縣海釣產業發展規劃》,確定釣區和發展重點,成功舉辦6屆國際海釣節,全年參與海釣人數達10萬人次,石浦港高峰時有200多艘船出海海釣,特別是禁漁期延長至4個半月時間,通過海釣產業帶動發展“漁家樂”、陪釣、船艇租賃等休閑漁業項目,實現漁民“出海不捕魚,轉產不離船”。
(二)便捷的區位條件
象山縣地處中緯度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帶,位于長三角經濟區南緣,背靠寧波、杭州、上海、溫州等國內主要客源地城市,具有強大的旅游消費力支撐基礎。特別是隨著甬臺溫高速復線全線貫通和G527國道建設,將進一步縮短與寧波市區以及滬、臺、溫等地距離,海釣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
(三)獨特的魚類資源
象山港、三門灣屬于深度嵌入式海水內灣,又是舟山漁場的接壤和延伸,大量的浮游類、貝藻類生物為灣內外的近海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條件,目前已發現可釣魚類品種多達30種。漁山列島所處的特殊位置又是南北冷暖水團必經的劇烈交換地,形成了我國目前極為罕見的鯛類繁育、育肥通道和外洋真鯛集聚地,被稱為“亞洲第一釣場”。
(四)理想的海釣環境
象山縣海域仍保留著相對完整的島礁和生物資源,全境有岸、磯、灘、船、筏等35個海釣功能活動區,釣位空間容量3465個,全年海釣時間長達8個月。象山縣釣地功能互補,適宜于中高檔消費者的專業磯釣、大眾化體驗性近海的船釣和海上親水體驗活動,目前大眾化消費的海釣約占70%以上,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態勢。
三、象山縣海釣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海釣是稀缺資源,是一個地方特定資源,也是脆弱資源,象山縣海釣產業前景看好,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管理體系不完善
持續高漲的旅游市場催化著海釣需求快速增長,而海釣作為新興產業相關立法相對滯后,省市縣對海釣船、釣客等沒有相關管理規定,產業運行、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等均無章可循,對海釣從業的執法依據只能是按照現有的漁業、海事、邊防等部門原有的相關規定執行。海釣業缺乏相關政策支持,未形成健全的管理機制,嚴重制約海釣業持續發展。
(二)安全隱患較大
海釣運動是一項相對危險的運動,海上安全涉及主管部門繁多,鑒于誰牽頭、誰負責的責任制,一些主管部門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海釣又是一個集合性很強的生產、活動單體,目前一些沒有海釣經驗的人也可以成為海釣組織者,散戶自行管理必然出現失控現象,造成海釣事故多發。諸如海釣船規范改造、船員培訓、限載控制、意外保險、應急預案、進出港報告制度等,如果不是公司化運作,監督工作很難著落。
(三)產業化程度不高
象山縣海釣產業缺乏實力型企業市場化運作,低層次重復建設,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影響產業規模化發展。如漁山海域2016年共有象漁供海釣船35艘,2017年已經增加到80余艘,但大多以個體運行為主。象山縣在漁具生產、漁餌開發、綜合配套建設等方面都是空白,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
(四)專業人才缺乏
海釣產業發展提升需要一大批經過訓練的安全員、導釣員等專業人才,象山縣培訓和管理環節比較薄弱,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由于缺乏專門人才進行海釣活動策劃,導致象山縣海釣品牌傳播弱化。
四、加快象山縣海釣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象山縣要深化海洋管理綜合創新,結合國家海洋牧場、國家海洋公園建設,在海釣管理方面先行先試,做大做強產業鏈,培育海洋經濟新亮點,推進“海上花園”建設。
(一)理順海釣管理體制
加強領導力量,成立專門的海釣產業發展領導機構,落實牽頭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完善海釣管理制度,把海釣產業納入休閑漁業發展范圍,出臺《象山縣海釣管理辦法》《象山縣海釣資源保護條例》,在海釣船只審批、海釣經營管理、島礁資源保護等方面進行突破,實行捕撈特種許可證制度和會員制,實行有償收費和限量海釣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執法部門剛性管理與協會柔性管理相結合,要求出海船只必須按照限載人員數進行最高人員數量保險,未保險的一律不允許出海海釣。
(二)強化產業發展引導
聘請專業團隊開展海釣資源調查,挖掘海釣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海釣,修訂完善象山海釣產業發展規劃,分區域進行開發,將海域劃分為游釣利用區、特定賽事活動區、保護治理區和保留發展區,選擇部分基礎條件好的旅游島進行培育。加強產業扶持,出臺海釣船建造指導性規范要求,對原有生產性漁船進行改造、投資建設海釣基地、籌建海釣俱樂部(公司)的企業與個人進行以獎代補,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加強組織化建設,將海釣船納入海釣俱樂部統一管理,積極推行環保釣魚、生態釣魚和永續釣魚方式。大力舉辦海釣節,鼓勵海釣俱樂部引進各類海釣賽事,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海釣產業。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釣場游步道、釣點平臺、島上靠泊點及應急救助等設施建設,建議在石浦、爵溪、黃避岙等地劃出海釣專用碼頭,分海釣區域按對應碼頭進行停靠,嚴格按進出港時間進行管理。建立陸地海釣培訓體驗中心,供不能出海的人員體驗,建議在大目灣內灣建立釣場,游客可以直接進入釣場體驗。加快釣場通訊、后勤給養、醫療保障及應急救助等設施建設,落實海上救助、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成立海釣志愿者協會,由海釣俱樂部和海釣船組成海上急救隊,發生情況時快速有效進行救援。
(四)培育海釣人才隊伍
海釣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建議結合漁民轉崗轉業培訓,由縣海洋與漁業局、縣旅委與海釣協會、海釣俱樂部、海釣經營企業聯合開展海釣從業人員培訓,重點加強海釣人員安全知識、垂釣技術、禮節禮貌、旅游知識等培訓,培養合格導釣員、管理人員,實現持證上崗。建立高質量的人才引進機制,完善招聘制度和程序,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制度,為專家和高職稱人才提供優良的待遇,解決其后顧之憂。還要建立和培養一支能夠代表象山釣技水平和象山精神的競技代表隊,把象山“海釣天堂”的信息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度假休閑者。
(五)健全海釣產業鏈
大力挖掘象山縣海洋文化,豐富海洋產業,加快海釣產業化進程,促進海洋產業多元化發展,提升海洋產業品牌內涵。推進大眾化釣場建設,與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相結合,規劃和開發海島旅游時,將海釣產業融入主題島嶼開發,依托檀頭山、松蘭山、花岙島等景區建設大眾化釣場,結合人工魚礁區、網箱養殖區,發展漁家民宿、海釣體驗區。探索發展專業化遠洋船釣,嚴格落實安全措施和資質要求,開發200海里外的東海釣場,以滿足高端人士需求。堅持專業海釣與大眾海釣發展相結合,將海釣作為旅游產品與各大旅行社合作,納入旅游線路,推出網箱釣、岸釣等休閑海釣活動。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海釣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海釣產業,向釣具行業、餌料加工、船只維修等產業鏈延伸發展,形成配套齊全、服務優良的海釣產業體系,從而把象山縣打造成面向國際、國內一流“海釣天堂”。
參考文獻:
[1]韓政,張澤承.海南海釣產業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2016(06).
[2]王依欣.我國海釣基地建設推進路徑的探討[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3(04).
[3]祝勇.海釣產業或成海南特色項目[N].海口晚報,2012-01-09.
[4]李欣,劉舜斌.舟山海釣產業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漁業經濟,2011(01).
[5]王依欣.中國海釣的產業化之路[J].中國漁業經濟,2009(02).
[6]吳思強.日照大力發展休閑海釣產業[N].中國漁業報,2016-11-14.
[7]蔡曉蕓.寧波象山舉辦首屆國際海釣節[N].華東旅游報,2007-06-1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