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科研誠信建設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方法,將其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為記錄科研過程提供了新的可靠路徑,提升了科研成果評價的公正性,能更好地實現“重在預防”。區塊鏈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符合科學技術“為善”的初衷,科研誠信的特殊性及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歷史及發展趨勢決定了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完全可行。應當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科研綜合平臺,真實記錄科研過程,客觀、科學地評價科研成果。
本文源自自然辯證法研究 發表時間:2021-03-17《自然辯證法研究》(月刊)1985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協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的專業學術性期刊?!蹲匀晦q證法研究》研究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方法論等理論問題,探討當代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注重對最新國內外科學技術成果的哲學探索和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基礎理論的研究。
關鍵詞: 區塊鏈技術; 科研誠信; 建設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即追求真理,而社會信仰的構建離不開真理。因此,公眾對科研領域的神圣、純潔寄予厚望?,F實中抄襲、剽竊等科研亂象沖擊著公眾的心理底線,甚至激起公憤??蒲袆撔拢鎸崬楸尽S腥苏J為,科學道德的關鍵是科研工作者的誠實?!?〕誠信是保障科研真實性的最基本要求。只有秉持誠信,才能贏得公眾對科研的尊重、認同。捍衛誠信,可以避免重復研究,加快科學知識的生產及創新,提高科研的產出效率與國家的創新能力。區塊鏈技術已在金融、貿易等領域廣泛應用,并對這些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區塊鏈技術對于科研誠信建設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
一、區塊鏈技術簡述
“區塊鏈”一詞由中本聰在 2008 年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性及開放性,是由不同節點組成的分布式賬本。〔3〕由若干依據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組成區塊鏈,每個數據塊都錄入一次網絡交易信息。區塊鏈也是由所有參與者共同維護的數據庫系統,其交易與記賬信息都可被參與者核查,故賬本無法被惡意篡改。
區塊鏈技術主要包括分布式賬本、共識機制、智能合約、非對稱加密等核心要素。第一,“分布式”賬本技術?!?〕區塊鏈所有節點記錄鏈上全部信息,這些節點都是分布式中心。區塊鏈不存在傳統的單一中心,鏈上的發生時間、參與者、參與方式等信息由分布式賬本記錄。區塊中參與者的活動以時間戳標記,具有時間上的唯一性,同時算出數據加密數值,即哈希值。最底層相鄰子節點的兩個哈希值生成一個新的哈希值,上層相鄰的兩個哈希值生成一個新的哈希值,以此類推直到生成全部哈希值?!?〕從創始區塊開始,所有區塊儲存上個區塊的哈希值,一直鏈接到當前區塊,這就是區塊鏈。第二,共識機制。共識機制是指對誰有資格在區塊鏈上記賬達成的共識,是決定誰可在區塊鏈上增加新區塊的機制。區塊鏈所有節點都儲存完整的賬本。對于公有鏈而言,記錄者特別重要,因為要保證賬本真實。公有鏈為鼓勵積極記賬,往往會獎勵取得記賬權的參與者。“挖礦”即為比特幣參與者爭奪記賬權的過程。私有鏈記賬由組織負責,無需激勵機制。聯盟鏈通常指定一個或數個預選節點為記賬人,所有預選節點一致確定區塊的產生,其他接入節點可在區塊鏈上活動,但不干預記賬過程?!?〕第三,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一種代碼約束規則,運用信息化方式驗證與執行?!?〕合約主體一致約定智能合約的條款,當滿足合約約定的條件出現時,智能合約即被自動、強制執行,不受外界干預。第四,非對稱加密。正常情況下,區塊鏈上的數據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加密,加密時既有公鑰密碼,又有私鑰密碼。〔9〕由于在區塊鏈數據的加密、解密過程中,加密、解密密鑰不同,故為“非對稱加密”。其中公鑰由數據傳輸者和接收者共同使用。數據傳輸者使用接收者的公鑰加密數據進行傳輸,數據接收者通過自己掌握的私鑰解密數據。區塊鏈數據系統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去中心化、去信任及集體維護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征?!?0〕在特定時間內區塊鏈系統內的全部數據由區塊儲存,任意一個或數個區塊受損,不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功能,所以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特征。此外,所有區塊儲存區塊鏈系統的全部數據,可以互相驗證,確保區塊鏈系統中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區塊鏈又具有去信任及集體維護特征。
在市場經濟交往中,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等頑疾有望通過區塊鏈技術加以緩解或解決。所以,有人視區塊鏈技術為人類社會出現的第五次革命性技術?!?1〕區塊鏈技術已從初期的 1. 0 純貨幣形態發展為當前的 3. 0 形態,其已廣泛應用于金融、社會治理、物聯網、文化、醫療及教育等領域。在科研誠信建設方面,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伊藤穰一認為,區塊鏈技術提供了引領學術界向未來前進的機會。
二、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優勢
科研誠信建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作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將產生顯著優勢。這對于凈化學術環境,切實提升科研領域的誠信,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1. 為記錄科研過程提供新的可靠路徑
在法律實踐中,證據是認定事實的唯一依據。區塊鏈技術可儲存科研活動全程的相關證據。當前科研工作者面臨職稱、績效考核,或博士、碩士畢業等要求,亟需于短時期內在一定級別的期刊發表論文或主持一定級別的項目。激烈競爭之下,少數人不惜鋌而走險,大肆復制、抄襲別人的科研成果,或偽造實驗數據、調查報告。更有甚者,直接通過中介代寫代發論文,以至于目前已形成規?;恼撐馁I賣、發表產業鏈。有學者認為,2009 年我國論文買賣市值超過 10 億元人民幣?!?3〕學者究竟是否親自撰寫論文,有未進行調研,有無抄襲,有無通過中介或賄賂編輯發表論文,是否一稿多投,目前證據搜集困難重重。而作為一種全新的、頗具顛覆性的技術,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將會改變以上學術亂象??梢岳脜^塊鏈技術,將研究者完成實驗、實地調查、閱讀、引用文獻資料、投稿或申報項目( 獎勵) 等所有環節的信息全部錄入區塊鏈,借助區塊鏈技術的賬本功能,給科研成果產出的所有節點加蓋時間戳,無法篡改、刪除,卻有跡可循,所有證據都儲存在區塊鏈上。這從技術上有效遏制了抄襲、代寫、論文買賣及一稿多投等不誠信行為。
2. 提升科研成果評價的公正性
每年我國學術界產出的科研成果總量穩居世界第一。這些科研成果的實際質量離不開客觀、公正的評價。傳統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主觀性強,編輯權力極大,部分刊物雖有匿名評審,但評審專家由刊物編輯聯系或由作者推薦,有時難以排除人情因素干擾。美國曾揭露科研工作者通過中介機構為其代寫代發論文,這些中介機構還偽造專家信息,通過秘密操作影響論文審稿?!?4〕更有甚者,極少數刊物與中介相互勾結,共謀巨利。在項目評審或獎勵評審中,專家有時被熟人打招呼。歸根到底,對科研成果的評價由人來進行,因此人情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科研成果的評價。區塊鏈技術的介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情對科研成果評價的影響。區塊鏈技術具有“網絡共識”特征,對論文、項目申報書等科研成果的評價凝聚了區塊鏈上實名注冊的評審專家的專業“共識”,這些專家在真正匿名的情境下對科研成果進行獨立評價,其結果自然更加客觀、公平,也易于被各方接受。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引入,評審專家必將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更加認真、慎重,以免損害其學術聲譽,進而影響其繼續任職評審專家。部分專家連續 5 年不發表論文、不主持項目且無獲獎,實際已淡出學術研究領域,可利用區塊鏈技術予以減少或屏蔽。此外,借助區塊鏈技術,評審專家在評審科研成果時往往同時考察科研成果的產出過程,即論文或項目( 獎勵) 的前期寫作過程、實驗過程、調查過程等環節,因此更加注重對科研成果的過程評價。從發展的視角去審視、評價科研成果,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
3. 更好地實現治理學術失范“重在預防”
解決科研誠信問題,最理想的狀態是將學術失范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一直以來,我們治理學術失范的方式主要是事后懲戒。學術失范一旦出現,其對社會的有形、無形的負面影響在客觀上已經造成,這些影響是對當事人進行任何懲罰也難以消除的。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可以重塑科研誠信建設的主旨,也即重在預防。使科研工作者沒有條件也無意愿進行學術失范行為,我們認為這是解決學術失范問題的根本舉措。對待學術不端行為采取預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才能產生理想的問責效果?!?5〕以往缺乏有力的技術作為支撐,學術失范行為的預防通常流于形式。區塊鏈技術為學術失范行為的預防奠定了重要基礎,研究者從最開始進行實驗,或者從事田野調查,相關信息即存儲于區塊鏈。查閱、引用文獻,形成初稿,也要記錄于區塊鏈。完善論文或項目申報書,投稿或提交申報書,各節點都會在區塊鏈留下證據。每一環節都有據可查,每一環節都難以造假。這使得抄襲、一稿多投等學術失范行為寸步難行,這就倒逼學術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從事科研工作。對于科研成果的評審專家而言,人情評價、不實評價會在區塊鏈留下不光彩記錄,影響其學術聲譽及再次成為評審專家,因此評審專家也會秉持學術良知,對科研成果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如果當事人在科研過程中確實有抄襲、過度引注、一稿多投等行為,那也易于在區塊鏈中找出,而且證據確鑿,那么對其處理也就容易了。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搜集證據等調查行為。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源頭上大幅度減少或避免學術失范行為,真正實現治理學術失范“預防為主”的原則。
此外,區塊鏈技術對科學研究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茖W研究過程中通常參考引用大量文獻資料、視頻、音頻等資源,有時會涉及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區塊鏈技術的引入有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可行性
區塊鏈作為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技術,為科研誠信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在視野與方法上突破傳統科研誠信建設的局限,使科研誠信的建設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1. 符合科學技術“為善”的初衷
科學技術是人類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種工具理性。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推動道德進步的重要力量,其決定了社會道德進步的基本趨勢,形成新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茖W技術的初衷是“為善”,造福人類,但現實中并不必然“為善”。面對大量社會問題,我們依然無法回避道德抉擇?!?6〕默頓認為,“科學作為改善人類物質條件的力量,在耶穌基督的救世福音教義看來,不僅具有純屬世俗的價值,而且是一種善的力量。”〔17〕簡言之,科學技術應當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具體到區塊鏈,則區塊鏈應當使科研生態更干凈,使科研成果更真實、更有創新,這才符合科學技術“為善”的本質追求。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技術以其強勢地位影響制度甚至一度直接形成制度,如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這使得技術的功利性附加制度的強制性,進而對社會道德施加影響。科學技術自身也形成一定的道德規范。此外由于區塊鏈技術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普通科研工作者對其技術的理解程度不一,與作為區塊鏈主導者的專家或政府相比存在較為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另外區塊鏈技術主要是行政主導,其主體思維較為單一、固化。在提倡社會參與治理區塊鏈過程中主體逐漸多元化,然而相關制度并未隨之跟進,致使區塊鏈治理思維呈現出經驗化與復雜化。為解決上述問題,可通過立法對區塊鏈技術進行規范,確立其工具性和倫理性,明確其規范化運作過程及層級監管,使其必須合規、合道德?!?8〕在促進科研誠信的同時,避免區塊鏈對普通科研工作者進行不公正的權利剝奪。我們既要堅定地促進區塊鏈在科研領域的應用,也不能放松對其治理。必須通過立法,對區塊鏈“惡”的可能趨向進行抑制,對其“善”的可能趨向進行激勵,才能最終實現其“為善”的初衷。
2. 科研誠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可以得到區塊鏈技術的大力支持
( 1) 科研誠信要求科學研究實事求是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這能夠被區塊鏈予以證實與還原。人類對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認識得越多、越充分,科學也就越發達、越先進。但如果缺乏科研誠信,虛假繁榮,科技則難創新。而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科研過程的真實性。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研究者完成實驗、實地調查、閱讀、引用文獻資料、投稿或申報項目( 獎勵) 等所有環節的全部信息留存于區塊鏈,借助區塊鏈技術的賬本功能,給科研成果產出的所有節點加蓋時間戳,這些信息無法篡改、刪除,系統不因某一區塊的破壞而有所損害,也不受某一區塊的強勢影響而加以修改。全部科研活動皆有跡可循,所有證據都儲存在區塊鏈上。這從技術上有效保證了科研活動的真實性,為科研誠信奠定了重要基礎。
( 2) 信譽機制通過區塊鏈助力科研誠信建設??蒲泄ぷ髡咂毡樽⒅刈陨淼男抛u,“愛惜羽毛”。科研信譽也是一種通行的、市場化的約束激勵機制,盡管有時這種機制是隱性的。普通主體更愿意與有良好信譽的主體交易,避免與不良信譽的主體交易。如果因不誠信被列入“黑名單”,則該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生命也即走到盡頭。信譽通過其特有的獎懲機制以規范科研主體的行為。區塊鏈通過以下途徑構建信譽機制,首先,區塊鏈上所有科研數據和科研活動記錄由節點留存,可被追溯、查詢。其次,區塊鏈存留的數據可根據科研工作者過往行為等情況,綜合形成一定的信譽值。這些信譽值可為各類期刊或基金委員會提供決策參考,區塊鏈構建的聲譽機制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科研環境中科研工作者信譽存在的不透明、高成本等問題。區塊鏈系統中科研工作者的信譽全程透明、公開、實時傳播??蒲泄ぷ髡叩男抛u源于其在區塊鏈留存的數據,是依據其在區塊鏈上客觀、真實的行為和記錄生成,而非來自交往對象的評價或打分。區塊鏈信譽難以被人為操控,因為科研工作者在區塊鏈上的科研行為及數據幾無可能被篡改。區塊鏈上科研工作者的信譽用處大而成本低,區塊鏈的分布式特征使得科研工作者的信譽的產生和傳播內嵌于區塊鏈,其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 3) 智能合約便利了科研成果的采錄、評價。智能合約是預先擬定、模塊化的自動執行腳本,當符合源代碼設定的條件時,相關主體之間的具體業務可自動執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上的一種分布式合約,各主體分別獨立運行數據代碼,在全部節點達成一致時自動比對完成,執行智能合約??蒲谢顒臃比邚碗s,期刊編輯部與基金委搜集、核實科研信息的能力有限,特別是面對缺乏事前信任的陌生科研工作者時更難以及時、準確掌握信息。因此往往通過將科研成果分配給專家進行匿名評審,分配時遵循智能合約??疾焓欠穹项A設的研究方向、是否需回避( 同事、師生、同師門等) ,當條件符合時,合約可自動執行。智能合約也可設定相關條件,當同一專家出現兩次評價分數與其他專家評價分數差異很大時,即自動將該專家列入黑名單。這是對評價者的再次、自動評價。按照智能合約的程序算法,可知科研成果數據應用假設可否成立,實驗數據、過程是否能重現,論文、項目申報書可否得到復證。投稿人一旦投稿成功,則依據智能合約設定,無法另投他刊。只有在被拒絕錄用后才可再投他刊。合約可依據預設條件自動判斷條件是否得到滿足,進而自動觸發合約,不需要人為操作或受其干預。區塊鏈智能合約因為參與節點眾多,部分節點失靈不影響智能合約的運行,因此智能合約是客觀、可靠的。
3.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歷史及發展趨勢決定了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科研誠信建設完全可行
區塊鏈技術已經在部分期刊得到應用。美國期刊 Ledger 成功將區塊鏈技術引進,已得到社會廣泛關注。Ledger 將區塊鏈運用于作者投稿、匿名審稿、期刊出版等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區塊鏈技術也被用于保存作者身份數據。ShoCard 作為一種應用服務,可將用戶通過手機掃描身份證件后的相關信息加密,與數據指紋一并儲存于區塊鏈。該數據指紋由私鑰控制,唯有持私鑰者有權修改。區塊鏈項目 Science root( 總部在維也納) 正在打造一個高效、透明的平臺,任何主體皆可在此平臺申請基金、發布研究成果及參與同行評審,為科學研究作出貢獻。此項目還發行并使用“科學代幣”獎勵科學貢獻。區塊鏈項目 Artifacts( 總部在波士頓) 一方面運用區塊鏈技術整合科研論文,另外還整合未發表的、涉及科學研究的全部內容,如數據集、手稿、研究設計、同行評議內容及論文發表后的評論。 Artifacts 認為科研成果不限于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本身。雖然當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從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的歷史及發展趨勢分析,在不久的將來,區塊鏈技術將會深度融入科研誠信建設。
四、區塊鏈技術對科研誠信的重塑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大量應用于金融、貿易等領域,但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應當抓住機會,大膽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以優化學術生態。
1. 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科研綜合平臺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建設,首先需要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科研綜合平臺。該平臺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數據系統,由各模塊、合約管理系統、節點管理系統及監控系統等構成??蒲芯C合平臺與國內外的萬方、中國知網、超星圖書、愛思唯爾、維普等學術成果數據庫聯通,形成統一的、不斷升級更新的學術成果數據庫,特別是將圖書內容包含在數據庫之內( 目前學術查重檢測不到抄襲圖書內容) 。這個平臺的參與主體有科研工作者、評審專家、期刊( 出版社) 及項目評審管理單位、公眾等??蒲腥藛T在該平臺記錄實驗或調研數據,撰寫文章或項目申請書、投稿或提交項目申請書。評審專家通過平臺審稿或評審項目,其他學者及公眾在權限范圍內閱讀、下載平臺科研成果及進行監督。平臺突破了傳統中難以監督作者科研進程及專家評審的局限,將作者的科研過程與專家的評審過程全程納入區塊鏈技術及公眾的嚴格監督之下。
科研綜合平臺主要參照區塊鏈基礎架構模型?!?9〕共包括六個層級,由下至上分別為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及應用層。
( 1) 數據層。數據層是最基本的底層數據。平臺屬于鏈式結構,包含作者、評審專家身份數據、實驗或調查數據、論著或項目申請書數據等系統區塊,平臺應用加密、時間戳及哈希函數等技術,具有安全、無法篡改及可追溯等特點。
( 2) 網絡層。網絡層主要進行點對點的數據信息傳輸。平臺系統內嵌以太坊底層分布式網絡、數據傳輸及驗證等機制。網絡層是實現平臺系統去中心化的主要層級,各區塊既生成數據,又接收數據,還可以創造新的數據。新數據被創造后通知其他區塊接受驗證。通過驗證后,新的數據即被添加到平臺系統主鏈上。網絡層保證了科研產出、評價等流程中每一環節數據傳輸的流暢,不受部分區塊損壞的影響,從而保證平臺系統的安全運轉。
( 3) 共識層。為確保對每個區塊的科研成果評審數據達成共識,共識層使用多種共識算法。通過共識機制保證系統中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 4) 激勵層。激勵層激勵作者、評審專家等積極參與科研生產與科研評價,依據作者的科研成果和專家評價的真實性、科學性,實行信譽積分制,將相關數據信息儲存于區塊。
( 5) 合約層。合約層使用腳本代碼和智能合約。腳本代碼可被編輯,設定科研產出、評價中的所有細節。在科研產出、科研成果評價過程中,一旦符合智能合約的條件出現,腳本代碼即被自動執行。
( 6) 應用層。應用層涉及科研產出、評價活動的所有應用場景和案例。在平臺系統中,科研產出、評審活動中各環節數據信息的產生、傳輸、存儲、更新、利用等均在應用層實現。
2. 真實記錄科研過程
科學研究活動是嚴肅的事業,可以通過區塊鏈全程加以記錄。區塊鏈技術可以確認作者是否親自進行了相關科研活動,以及這些科研活動是否真實。在論文撰寫或項目申報前期,作者有時要做實驗、進行田野調查,相關實驗數據或調研數據儲存于區塊鏈。為弄清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作者通過開放平臺查詢、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參考別人對這些文獻資料的評論,在必要時下載或在撰寫時加以引用。以上過程都被區塊鏈系統詳細記錄,打上時間戳,未來也可“復盤”。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很難作出抄襲、剽竊等學術失范行為,只能腳踏實地地撰寫論文或項目申報書。
存儲于區塊鏈系統的作者的實驗數據、調查數據及論文等科研數據,除涉及國家機密或商業秘密外,全部對外公開,任何有權限的人都可以查閱并做出評價,這些評價同時錄入區塊鏈系統,供研究者參考。這就要求作者提供的數據信息是真實的、經得起檢驗的。而作者如不慎提交錯誤數據,在區塊鏈系統中無法修改,不能撤回,那就要貽笑大方,為同行所輕視。由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使得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誠信的“復證”簡單易行,評審專家、期刊編輯及學術界同仁更容易了解作者的學術操守。由于作者登陸平臺需要進行身份認證,研究過程全程在平臺記錄,作者不會冒很大風險讓中介使用其身份,論文代寫代發將得到有效遏制?!?0〕由于區塊鏈系統記錄了作者的投稿信息,如作者將同一論文向多家期刊投稿,區塊鏈系統就會予以警示,設置障礙。因此一稿多投行為也將大幅減少。
3. 客觀、科學地評價科研成果
只有對作者的科研成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才能肯定優質成果,淘汰劣質成果,進而促進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如果缺乏客觀、科學的評價,科學研究將很難得到良性發展,甚至形成逆向淘汰。目前學術界通行的同行評議是由同一學科領域的專家對論著、項目申請書的學術水平進行專門評價,具有專業、權威及公平性,是保證論文或項目申請書學術質量的基本環節。本文之前提及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平臺建設可以借鑒 ShoCard 的經驗,將專家證件上的指紋信息儲存于區塊鏈系統,將證件數據加密儲存于用戶地,唯有持私鑰的用戶才可登錄。〔21〕利用區塊鏈技術,根據作者撰寫的論著或項目申報書所涉及的學科方向,系統自動、隨機配送給資質合格、研究方向相一致的評審專家。區塊鏈系統儲存每位評審專家的身份信息及學術成果信息。如果科研成果與評審專家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則不會發送給對方評審。評審專家對科研成果的評審態度、評審質量都將加密存儲于區塊鏈系統,這些數據對期刊、項目評審機構等單位公開,作為未來是否繼續選聘這些專家的重要參考依據。對于敷衍塞責,不公正評審率較高,或近 5 年無科研成果( 無論文、無項目、無獲獎) 的專家,區塊鏈系統按照智能合約設定的觸發條件,自動將其列入 “黑名單”。一旦被列入,則無法修改或撤銷。而對于認真負責、學術功底深厚及評審公正的專家,區塊鏈系統自動將其列入“紅名單”,在論文、項目評審中優先聘請。這可以充分調動評審專家的責任感與積極性,使其在評審科研成果時更加公平、公正。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基于智能合約的“學術分布式自治組織”。每項新的研究成果出現,無需同行評審,無需申請專利。由于區塊鏈系統儲存全部研究過程的數據信息,每一處創新都有記錄,都可以被公開查詢。
五、結 語
技術與道德都在向前發展,技術可以成為促進道德建設的重要工具。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諸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必將對個人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理想中的科研誠信?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全新的思維,這也成為技術促進道德建設的一種嘗試。當然,科研誠信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受技術、制度及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科研誠信也存在建設成本高、相關主體博弈激烈等問題,盡管如此,不可放棄將區塊鏈技術促進科研誠信的重要嘗試。我們應當大膽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的具體應用,同時加強促進科研誠信的制度建設及相關主體的觀念建設,假以時日,科學研究的創新必將邁上新的臺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