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適應“三農”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干部人才支持。
關鍵詞:第一書記;北鎮經濟現狀;鄉村振興
第一書記政治身份特殊,工作地位也不一般。是黨在基層農村的代表,是群眾利益的代表,是省直機關黨員干部的代表。在艱苦地區擔負著第一工程抓黨建、第一要務促發展、第一責任保穩定的重任。換句話說,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是農民群眾的“貼心人”,是農村干部開展工作的“主心骨”,是引領新農村建設的“定心盤”。根據“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上下聯動、一體運作”要求,目的就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援農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創新農村工作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格局,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民群眾生活好起來。
北鎮地處北溫帶的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7.8℃,降水量不穩定,易旱易澇;年平均降水530mm,多春旱;受西伯利亞和內蒙的干冷氣團影響,四季多風,以春風為最;平均日照2848h,無霜期126~175d;總耕地面積6.13萬hm2,盛產高粱、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蔬菜和煙葉。北鎮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導,以繁榮農村經濟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全力促進農業、林果、畜牧等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但是,北鎮農村產業在栽培管理方式上還是比較傳統和粗放,新品種、新技術更新較慢,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中勞動力投入較大,生產成本較高。
1 北鎮經濟發展的現狀
1.1 優化農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
北鎮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承載,以項目帶動為支撐,大力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綠色有機健康產品、食品營銷大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直接定購,不僅解決食品安全健康問題,還為農民增收增效保駕護航。
1.2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后五糧村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迫切需要深入推進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城鄉經濟循環,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提供科學技術解決方案。
駐北鎮后五糧村第一書記在村黨委帶領下,把主要精力聚集到突破農業“卡脖子”關鍵生產技術,研究農業高產高效綠色發展技術,強化科技與縣域產業同村鎮經濟深度融合,引導種植優質高產的作物,解決在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促進糧食增收農民增效。
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重點支持幫扶地區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壓實就業幫扶責任,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
1.3 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打造鄉村振興新模式
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上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指示精神,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促進鄉村振興發展。中安鎮后五糧村溫室大棚合作項目以“三變”+村集體+大戶模式進行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農民真正共同富裕,聚焦村情實際,整合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和資金,以流轉、入股、合作等方式,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以股權為紐帶,聚合各類資源,將農村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各類分散的資源要素有效聚集到產業平臺上來,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聚集發展要素,激活發展潛能,從而有效盤活資源,放大農民狹隘的生產空間、生存空間、發展空間,激發內生動力,釋放發展活力;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基層組織是帶領農民參與“三變”改革,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
1.4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環境治理體系
1.4.1 推進村生活垃圾治理。
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行適合本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1.4.2 開展廁所糞污治理。
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
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
1.5 培育新型農民,建立鄉村新型智慧人才體系
鄉村新型智慧人才的發展直接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帶動貧困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銜接,面向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幫扶農村貧困農戶就業、增收。短期培訓、職業培訓相互銜接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格局。
在北鎮后五糧村駐村第一書記積極主動促進下,北鎮與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聯合開辦“送教下鄉“活動,為期三年,給鄉鎮各地區送去知識和財富,培養出一批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和農村實用型技能人才,催生出一批經濟實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得到了鄉鎮和農民朋友的好評。
送教下鄉的辦學模式,不收取學費,不收取書本費。教師到鄉鎮給學員授課,授課采用彈性學制,內容豐富,能很好的適應農民學員農務繁忙的實際情況。成績合格畢業后,學員將獲得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畢業證書”和“派遣證”。
推薦閱讀:農業經濟期刊是哪種核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