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以計算機網絡發展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加速發展,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改變著人類社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國的高校德育工作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利用好這種機遇并有效應對挑戰,成為高校德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在移動互聯網視域下分析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特點,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大量詳實數據,并探討了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德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高校德育;機遇;挑戰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
移動互聯網是當下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和新興技術,不僅解決了傳統有限互聯網空間壁壘,還將移動終端設備與互聯網進行有機結合,使信息傳播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信息傳播呈現移動性
移動互聯網打破了原本需要依靠有線網絡連接設備與互聯網的制約,隨時隨地都能獲取需要的信息。由此可見,移動性是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的最根本區別,不僅是移動終端設備可便攜,也使得互聯網接入實現共享,擺脫了空間場所帶來的制約。
(二)信息獲取更實時
與傳統PC端相比,移動互聯網使人們擺脫了只能在傳統有限網絡環境中獲取信息的限制,不論是在室內還是在戶外打開移動終端設備就能上網瀏覽信息,從傳統只能在室內到戶外,從依靠有限網絡到無線WiFi,信息傳播變得更具實效。
(三)信息服務具有個性化
隨著互聯網速度越來越快,移動互聯網也從單一的網頁瀏覽模式向多樣的APP程序發展。移動與智能催生了眾多應用程序開發商,應用商店也隨即應運而生。如今的智能手機,一般都擁有新聞客戶端、視頻客戶端、電子商務客戶端、游戲客戶端和學習客戶端,集約化、強大的體驗服務和多樣化的自主選擇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選擇。
(四)信息閱讀碎片化
目前,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大多數人無暇閱讀整段或長篇的信息,簡潔化、形象化、可視性化的信息受到年輕人追捧。“快餐”時代加劇了信息的碎片化,也造就了“快手”“抖音”這類短視頻。同時大數據的應用,讓信息投放更加精準,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信息標簽。
(五)主流聲音逐漸消融
移動互聯網造成了信息爆炸,尤其是“自媒體”的出現,使得人人都能成為新聞制造者,而專業知識缺乏、網絡媒體監管缺失,讓“假新聞”橫行其道。個體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海量的無用或假信息干擾了人們對有用信息的分析和判斷。在龐大的“信息流”中,真信息或主流媒體的聲音容易被消融,人們難以辨別真偽,甚至變得不知所措。
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德育現狀與特點
為了進一步了解“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德育狀況,筆者對四川省5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 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067份,問卷有效率達97%。被訪者男生占52.95%,女生占46.95%;高職一年級占55.86%,二年級占37.49%,三年級占6.49%;文科類學生占18.7%,理工科學生占54.2%,藝體類學生占27.1%。
(一)大學生成為移動互聯網使用主體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得出,目前被試大學生群體中,96.1%的人使用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使用有線網絡的僅占3.9%;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長調查中,每天使用移動互聯網2~4小時的比重最高,占35.15%;4~6小時的占30.55%。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每天使用移動互聯網2小時以上的占65.7%,移動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首選。
(二)大學生行為方式更個性化
大學生作為一個年輕群體,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思維更加活躍,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速度更快。各類智能手機和多樣的APP程序正好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需求,傳統的社交僅限于QQ或飛信。目前,微信、小紅書、抖音、微視頻都讓青年人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精準化、定制化的程序開發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多維度需求,也讓其行為方式更具個性化。
(三)大學生對網絡依賴嚴重
“睡覺前刷朋友圈,不懂問度娘,訂餐求美團,出行有滴滴,有事看熱搜,沒事逛抖音”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寫照。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依賴調查”中,55.86%的大學生表示1小時內不使用網絡就不自在;39.74%的學生表示在課余時間如不使用網絡完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干什么;僅1.97%的學生表示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使用網絡。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網絡正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機不離手,對網絡依賴成為當下大學生的真實寫照,也反映出大學生對網絡依賴嚴重。
(四)大學生網絡使用目的泛化
移動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使用工具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對1 067名大學生的“移動互聯網使用目的”多樣調查中,影視娛樂的占比最高,達73.38%;緊隨其后的是查學習資料、社交和新聞資訊,分別占比73.1%、72.63%和62.89%。此外,游戲、購物、直播均超過50%,可以得出,大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目的,使用泛化是當代大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多樣化需求。
(五)大學生正逐步主導網絡輿論
互聯網的虛擬性和隱蔽性讓現實生活中不敢挑戰權威的學生找到了庇護。很多人會在朋友圈宣泄憤懣和不滿,通過匿名的微博發表觀點和看法,在自媒體平臺引導某種輿論。移動互聯網搭建的平等、自由、虛擬的對話方式讓青年人更加積極和主動地愿意“表達”。在傳播格局發生變化、所謂的權威聲音逐漸消釋的今天,人人都是“麥克風”,活躍的大學生更愿意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意見領袖”。
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德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移動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云平臺”“APP程序”新興技術的革新和演變,既為德育工作技術的提檔升級、平臺創新奠定了基礎,也延伸了德育平臺,使德育場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單一網站走到多樣化的平臺,其功能得到優化。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入門門檻低、網名媒介素養亟待提高、網絡監管難度大等現實問題也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
推薦閱讀:計算機網絡教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