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本次規劃根據梁堰村的實際地形和現有水利設施,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洪排澇方案,使區域內防洪排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排澇,方案,調節計算
一、工程概述
梁堰村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距余姚市區4km,地處姚西平原,共有常住人口1536戶、4078人,由15個自然村組成,村莊區域總面積4.5km2,其中耕地面積3893畝,山林面積919畝。
梁堰村境內河網縱橫交錯,是典型的江南河網水系。區域現狀有4臺污工泵和1臺350ZLB軸流泵,設計排澇流量為6.3m3/s。由于設備陳舊,當外江水位高時,圬工泵泵站排澇流量減小,在臺風期間,常造成農田受淹,給當地群眾生活和生產造成極大的不便和財產損失。因此,亟需對梁堰村的防洪排澇體系進行規劃。
二、工程任務
工程主要任務是防洪和排澇。通過實地查勘、調查研究,水文和水利分析計算,確定排澇河道、排水閘和泵站的位置及規模,形成水流暢通的排水網絡。并使區域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排澇標準達到20年一遇24小時降雨24小時排出。
三、工程規模
1.改造前水利設施
梁堰區塊總來水面積約5.77km2,區內基本為村莊和農田,境內現有河道13條,總長度11.4km,水面率約3.5%,原有水閘水閘1座,總凈寬3.0m,泵站4座,總流量為6.3m3/s。具體見表1。
2.總體設計方案
由于該區域原有排澇主要是通過泵站排入撐水江,泵站數量較多,同時撐水江堤防高程不夠,堤身較單薄,為了便于更好地排澇和管理,對其進行整合。以撐水江為界,排水分兩片,第一片為撐水江東面,集水面積1.91km2;第二片為撐水江西面,集水面積3.86km2,把撐水江變為內河,取消原3個泵站和石家村三洞閘,使梁堰片排澇集中通過石家泵站和西廟排澇站排到景橋江。
3.泵站規模計算
(1)平均排除法
本工程所涉排澇區域以農田為主,排澇標準按20年一遇24小時降雨量24小時排出,根據水文資料,當地20年一遇24小時降雨量220mm。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99)按平均排除法計算排澇模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d、qw、qp分別為旱地、水田、綜合設計排澇模數(m3/(s·km2));R為設計暴雨產生的徑流深(mm);T為排澇歷時(1d);P為歷時為T的設計暴雨量(mm);h1為水田滯蓄水深(取120mm);ET’ 為歷時為T的水田蒸發量(不計);F為歷時為T的水田滲漏量(mm);Ad、Aw分別為旱地面積和水田面積(km2)。
經計算,旱地設計排澇模數2.07m3/(s·km2),水田設計排澇模數0.94m3/(s·km2)。根據實地調查,水田面積(包括水域面積)按總面積的50%計,綜合設計排澇模數為2.0m3/(s·km2)。
東片面積1.91km2,設計排澇流量2.76m3/s;西片面積3.86km2,設計排澇流量5.58m3/s。
(2)調節計算
考慮到該區域現狀地面高程在2.3m~2.8m,為更好的掌握泵站排澇期間河道水位情況,擬根據水量平衡原理,用試算法進行調節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 Qi 、qi 為入、出流量(m3/s); 為調節計算時段(h);V為蓄水量(104m3)。
對區域按20年一遇洪水進行調節計算,計算分別選取改造前和改造后泵站流量兩種工況。計算前根據現狀河道情況,建立水位~蓄量關系,計算時考慮洪水期間外江水位高于內河水位,水閘關閉,只有通過泵站強排,起調水位1.13m。
通過以上計算可知,改造后水位下降明顯,雖然最高水位局部超過現狀地面,但持續時間較短,故最終確定東片排澇流量2.8 m3/s,西片排澇流量5.6 m3/s。
四、結束語
到今年上半年,梁堰村排澇泵站工程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在今年的臺汛期間,我市受蘇拉臺風外圍影響,普降暴雨,周邊區塊由于排澇不暢普遍受淹,梁堰村區塊通過新建成泵站強排,未出現內澇,發揮了重要作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